孫寧寧
(威海市衛生學校,山東 威海 264400)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黏液膿血便,同時伴有全身毒血癥癥狀。菌痢發病夏秋多見,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兒童和青壯年是高發人群。中醫認為,菌痢由濕熱之邪內傷脾胃,致脾失健運,胃失消導,更挾積滯,醞釀腸道而成。
馬齒莧別名螞蚱菜、長壽菜,性寒,味甘酸,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消炎止痛、止渴、利尿的作用;嫩莖葉可作蔬菜。馬齒莧含有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和鉀鹽,還含有二羥乙胺、蘋果酸、葡萄糖、維生素B1、B2等營養成分,其乙醇提取物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細菌都有高度抑制作用。
治療方法:取新鮮馬齒莧500 g加水1 500 mL煎煮,煎至濃稠約150 mL,或取新鮮的馬齒莧750 g,洗凈后搗爛,用紗布包好擠出汁150 mL左右。每次服50 mL,每日3次,初用時腹瀉次數可能增加,1~2 d后會顯著減輕,3~4 d內腹痛及里急后重消失,3~6 d內排便次數轉為正常,連續治療7~10 d為1個療程。因腹瀉患者治療過程中會大量排便,導致身體嚴重缺水和電解質紊亂,此時必須補充大量的水分。注意事項:因為馬齒莧有滑胎作用,所以孕婦禁食;馬齒莧與鱉甲有相克作用,故二者不能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