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凱,趙翊杉,王慧仙,李玉蘭
(1.山西省太原市中醫醫院,山西 太原 030009; 2.山西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3)
春夏養陽是指在春夏陽氣漸旺之時,順應自然以調養陽氣,從而達到調整陰陽,增強身體抗病能力的治療方法。李玉蘭工作室根據春夏養陽理論結合前人經驗和多年臨床體會,總結出獨特的小兒三伏貼療法。
春夏養陽源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是指四時陰陽盛衰變化是自然萬物生長收藏變化的根本,所以要在春夏季節順應自然界生長規律調養陽氣,在秋冬季節順應自然界收藏規律調養陰氣,以順應萬物生存之根本。三伏天時體內和自然界陽氣最旺,寒凝之氣最易解,此時宜扶陽以達散寒的目的。小兒三伏貼正是受此啟發,于夏季三伏時節,予以藥物貼敷,以溫陽散寒,增強機體正氣,調整機體陰陽,起到預防及治療疾病的效果。
小兒生理特點為:一是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尤以肺、脾、腎三臟更為突出;二是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病理特點為發病容易,傳變迅速;臟氣清靈,易趨康復。小兒為純陽之體,患病后經過恰當的治療與護理,較成人更容易恢復健康。小兒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寒暖不能自調,乳食不知自節,易患外感時邪和肺脾病證。此種情況下可予三伏貼以調整肺、脾、腎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
2.1 貼敷藥物 處方源自《張氏醫通》,結合兒科特點予以加減,主要由炒芥子、五味子、細辛、干姜等組成。其中芥子味辛,性溫,歸肺、胃經,有溫肺散寒、利氣、散結消腫之功,善祛皮里膜外之痰,為皮膚主要刺激藥物,劑量越大,發泡率越高。故處方中芥子炒用以緩其起泡之性,更適合小兒使用,為君藥。細辛味辛,性溫,歸肺、腎、心經,可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干姜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可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細辛、干姜合用為臣,可加強芥子溫化痰飲的功效。五味子味酸、甘,性溫,歸肺、心、腎經,可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為佐藥,在大劑量溫化藥物中,起到平衡陰陽的作用。
2.2 貼敷介質 主要有姜汁、醋和水。小兒皮膚嬌嫩,對藥物的耐受情況不一。為減少發泡,減輕患兒痛苦,消除家長因皮膚發泡產生的緊張情緒,李玉蘭工作室研究出對于不同部位的穴位用不同的介質調和,如2~3歲小兒三伏貼藥物均用水調,3歲以上小兒胸背部穴位用醋調,腹部及下肢穴位用姜汁調。對于人體來說,上陽下陰,背陽腹陰,本就屬陽的穴位用醋調,屬陰的穴位用姜汁調,使陽不至于過亢,陰得陽升,陰陽調和。
2.3 貼敷穴位 腧穴是人體氣血匯聚之所,是臟腑經絡之氣達于體表的部位。穴位貼敷就是通過藥物和經絡的作用調和全身的氣血陰陽。李玉蘭工作室根據小兒生理病理特點辨證論治,確定基礎穴位,再依據不同的疾病特點予以加減。考慮到小兒體表面積小,相鄰穴位距離較近,實際操作中選擇其中一穴可達到相鄰穴位同時刺激的效果。
(1)基礎穴位
小兒機體各項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加之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夏季空調的普遍使用,以及小兒貪食生冷,更易傷及體內陽氣。督脈行于后背正中脊柱之內,背屬陽,主管一身陽氣,任脈行于胸腹部正中線,腹為陰,主管一身之陰,人體以腎陰腎陽為根本,故選用關元、命門培補先天陰陽,補腎固本。涌泉為腎經井穴,主要作用是滋腎養陰,蒸騰腎氣,引火下行。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下合穴,胃為水谷之海,是化生氣血的本源,主要作用是和胃健脾,扶正固本,強壯保健。四穴相配,共奏固本培元之效。
(2)穴位加減
①小兒哮喘是一種以發作性哮鳴氣喘,呼氣延長為特征的肺部疾患。《幼科發揮·哮喘》云:“小兒素有哮喘遇天雨而發者。”“發則連綿不已,發過如常,有時復發,此為宿疾,不可除也”。肺、脾、腎三臟不足,痰飲留伏是發病的主要內在因素,氣候轉變、寒溫失調、接觸異物、過食辛冷咸酸是發病的重要條件及誘因。哮喘反復發作可導致肺氣耗散,波及脾腎,在緩解期可出現肺脾腎的虛象。所以正虛痰伏是本病的主要矛盾,在緩解期應抓緊時機扶脾益腎,補土生金,調整臟腑功能,祛其生痰之因,可減輕和制止哮喘發作,逐步達到治療的目的。取穴除基礎穴位外,加用肺俞和定喘。肺俞是肺的背俞穴,是肺臟精氣輸注所在,可疏調肺氣,止咳平喘。定喘為專治哮喘之奇穴。
②小兒慢性咳嗽是指以咳嗽為主要或唯一的臨床表現,病程>4周且胸部X線片未見明顯異常者。主要包括咳嗽上氣道綜合征、咳嗽變異性哮喘、感染后咳嗽等。常表現為咳嗽、有痰或干咳、咽癢、咽部不適、鼻塞、流涕、鼻癢等癥狀,癥狀纏綿難愈,影響患兒的生活和學習。本病病因復雜,病機多為風痰留伏,肺氣上逆。緩解期治療以祛風化痰,通利肺氣為主。取穴大椎、膻中、膈俞和風門。大椎居背之上位,為手足三陽經交會穴,又屬督脈,為陽中之陽,故能起到較好的振奮陽氣之效。膻中為宗氣匯聚之處,能調氣降逆,寬胸利膈。膈俞可理氣寬胸,活血通脈。風門可宣肺解表,益氣固表。
③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諸病源候論》記載“復者,謂復病如初也,此有經絡尚虛,血氣未干,更致于病兒。”《證治匯補·傷風》云“虛人傷風,屢感屢發,形氣病氣俱虛者,又當補中,而佐以和解。”可見本病屬本虛標實,在肺、脾、腎三臟虛損的基礎上,反復感染六淫之邪所致。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緩解期治療以補虛為主。取穴肺俞和膏肓。《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到“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遺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后等,百病無所不療”,有理肺氣、補虛損之功,配合肺俞可以補益肺氣,提高免疫力。
④脾胃運化功能異常是小兒常見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小兒臟腑嬌嫩,行氣未充,脾常虛,如先天稟賦不足、喂養不當、用藥不當、外感六淫、情志因素均可傷及脾胃,導致小兒脾胃功能紊亂,表現出納呆、口臭、胃痞、腹痛、噯氣作嘔、大便不調、哭鬧易怒、夜眠欠安、面黃肌瘦、口唇紅赤、手足心熱、舌質淡或紅、苔白厚或膩或花剝等癥狀。其病機為脾胃不和。脾與胃相表里,脾失運化,胃失和降,水谷不能正常腐熟,氣血不能正常化生則諸癥自生。緩解期治療以調理脾胃為主。取穴脾俞和天樞。脾俞為脾之背俞穴,是脾臟精氣輸注所在,具有健脾祛濕、行氣和胃之功效。天樞為大腸募穴,屬于足陽明胃經,可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
2.4 注意事項 貼敷時間為1~4 h,可根據患兒具體反應進行調整。對于耐受度低、出現不適感或貼敷處皮膚出現灼熱、疼痛、紅腫、起泡的患兒,應立即取下,減少貼敷時間。對于耐受度高的患兒可適當延長貼敷時間,加強藥物滲透。有些患兒貼敷后會有局部發紅發癢及灼熱感,少數患者會起少量水泡(可立刻撕下藥餅,并涂擦適當消炎藥膏),此為正常現象,請勿懼怕。敷貼后2~3 d 不要吃發物(羊肉、海鮮等)、油膩、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敷貼期間不宜在陽光下暴曬、泡冷水、游泳或從事激烈的活動。發熱患兒或處于疾病的急性期或發作期者,對貼敷藥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者,貼敷部位皮膚有創傷、皮膚潰瘍、皮膚感染者,瘢痕體質者均忌三伏貼治療。
《黃帝內經》中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小兒三伏貼療法體現的正是中醫治未病思想。李玉蘭工作室通過長期臨床觀察及試驗,不斷改進貼敷藥物和介質,運用整體觀念,對患兒的體質進行辨證論治,逐步形成獨特的小兒三伏貼療法。其注重小兒脾腎功能的扶助,有效增加了小兒抵抗力,減少了疾病的發生。小兒三伏貼療法貼近臨床實際,易于操作,療效確切,但是對于其療效尚缺乏科學的評定標準。目前,此療法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完善,力求更好地服務臨床,體現中醫治未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