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英
(湖北省襄陽市同和醫院,湖北 襄陽 441000)
女性在行經期間或行經前后,小腹及腰骶部疼痛難忍,甚至出現虛脫狀態,并隨月經周期而發作,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如僅感小腹或腰部輕微脹痛不適,屬正常生理現象,不作痛經論。本病是婦科常見病之一,尤以青年女性多見,給其造成極大痛苦,嚴重影響工作和學習。筆者通過多年臨床實踐,發現運用推拿手法治療本病效果較好,現總結如下。
1.1 氣滯血瘀 素多抑郁,或惱怒,或所欲不遂,均可使肝氣郁結,氣機不利,血行不暢,經血滯于胞中而作痛。
1.2 寒濕凝滯 多因久居陰濕之地,或經期冒雨、涉水、游泳,或月經將行貪食生冷,以致風冷寒涼或從外感,或由內傷,寒濕客于沖任、胞宮,導致經血凝滯,運行不暢,發生痛經。
1.3 氣血虛弱 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氣血俱虛,沖任氣血虛少,行經后血海空虛不能濡養沖任、胞脈而致痛經,或體虛陽氣不振,不能運血,血滯而不暢,亦可導致痛經。
1.4 肝腎虛損 稟賦素弱,肝腎本虛,或因多產、房勞,損及肝腎,或久病及腎,腎精虧耗,肝血亦虛,以致精虧血少,沖任不足。胞脈失養,于經行之后,精血更虛,沖任胞脈失于濡養,而致痛經。
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女性在行經期間或經期前后出現小腹部疼痛并伴有腰骶部酸痛,嚴重者會出現疼痛劇烈難忍、頭暈惡心甚至虛脫等癥狀,并隨月經周期而發作。一般根據疼痛發作的時間、疼痛的性質,辨其寒熱虛實。以經前、經期痛者屬實;經后痛者為虛。痛時拒按屬實;喜按屬虛。得熱痛減為寒;得熱痛劇為熱。痛甚于脹,血塊排出后疼痛減輕者為血瘀;脹甚于痛者為氣滯。
2.1 氣滯血瘀 每于經前1~2 d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時疼痛減輕,常伴胸脅、乳房脹,舌質黯或見瘀點,脈沉弦。
2.2 寒濕凝滯 經前數日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經色黯黑有塊,或畏冷身痛,舌苔白膩,脈沉緊。
首先要排除盆腔病變,了解完整的病史,詳細地進行體格檢查,尤其是婦科檢查,并結合痛經的臨床表現加以診斷。痛經應與慢性闌尾炎、子宮肌瘤、卵巢惡性腫瘤引起的腹痛相鑒別。痛經以伴隨月經周期發作為特征,疼痛一般無腹肌緊張與反跳痛,無發熱現象,且疼痛多呈陣發性,經凈后自然消失。慢性闌尾炎以右下腹疼痛、麥氏點壓痛及反跳痛為主,并有發熱、白細胞增多、麥氏征陽性等臨床表現。子宮肌瘤的疼痛一般較輕,婦科雙合診可發現子宮脹大、表面平滑或呈結節狀。卵巢惡性腫瘤的腹痛為持續性脹痛,無周期性,婦科檢查卵巢呈實質感,表面凹凸不平,體積較大。
4.1 治療原則 通調氣血,活絡止痛。
4.2 操作手法 ①患者取仰臥位,醫者用手掌在患者小腹部做摩法2~3 min,以患者感覺舒適為佳;然后用拇指點按天樞、氣海、關元、中極等穴位,以患者有輕微的脹感為佳。②醫者用雙拇指自上而下地在沖脈的腹部循行路線上做揉法5~8次,達到調理沖任氣血的目的;然后用雙手在患者小腹部做揉法3~5 min,以患者感覺舒適溫熱為佳。③醫者用拇指點按血海、地機、三陰交等穴位。④患者取俯臥位,醫者雙手揉按膀胱經兩側的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等穴位,以患者感覺酸脹為佳;然后用手掌重擦八髎穴,以患者有明顯熱感為佳。
4.3 辨證加減 氣滯血瘀者,可加點按期門、章門、膈俞、太沖等穴位,以疏肝解郁,調理氣血。寒凝氣滯者,可加搓擦命門、小腹部和大腿內側,以祛濕散寒,溫經止痛。
4.4 治療療程 采用推拿手法治療本病一般在經前1~2 周進行治療效果較好,3~5次為1個療程。
筆者認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肝郁氣滯,沖任失養,寒凝胞中。由于現代女性工作、學習和生活壓力都比較大,易出現肝郁氣滯的現象,日久導致本病的發生。此外,由于女性會穿較短和較薄的衣服外出,日久寒邪會侵襲人體,久之就會引起經期腹痛。筆者在臨床中將上述推拿手法用于治療痛經,具有調理沖任氣血、疏肝解郁、祛除寒邪的作用,能較快地緩解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