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明,通信作者:付靜靜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2.山東省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山東 青島266000)
針刺療法在臨床中以見效快、副作用少、適應證多的特點備受推崇,近年來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認可。但是任何一種療法都有產生不良反應的可能,針刺也不例外。針刺不良反應是指在臨床正確辨證施治原則下使用針刺防治疾病時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不適或有害反應,應除外因手法方式、刺激輕重等因素差異引起的異常情況,是在辨證論治正確的情況下發生的,不屬于醫療過失與失誤[1]。常見的針刺不良反應包括:疼痛、血腫、出血、暈針、疲乏、針感遺留(屬輕微的反應)等[2]。筆者在臨床中遇到1例患者,于每次針刺治療結束后出現劇烈的頭痛癥狀,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18歲,2017年3月10日因“失眠、納差2個月”就診。初診時癥見入睡困難,易醒,食欲不振,伴有輕度惡心,頭痛、頭暈時作,胸脅部脹痛,經行腹痛等癥狀,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弦。既往1年前有偏頭痛病史,患者曾接受顱腦CT、MRI檢查無異常,經休養后近半年偏頭痛未再發作,否認其他病史。西醫診斷:失眠癥。中醫診斷:不寐病(肝氣瘀滯證)。給予針刺加電針治療30 min,針具選用漢醫牌0.30 mm×40 mm不銹鋼一次性無菌針灸針[注冊證號:吉食藥監械(準)字2013第2270166號]。針刺穴位及深度:百會、左右神聰、率谷、風池、內關、太沖針刺5~10 mm,中脘、下脘、天樞、氣海、三陰交針刺10~15 mm。除百會、左右神聰穴外,其他穴位均以捻轉、提插法促使針刺得氣。然后使用華佗牌SDZ-Ⅴ型電針儀,連接左右神聰、雙側風池、雙側天樞共3組,頻率為1 Hz,連續波,電流大小以患者自覺舒適為度,留針30 min。同時予腹部TDP燈照射,患者治療過程中無不適感。患者起針后數分鐘即出現劇烈頭痛,疼痛難忍,頭痛部位不定,后枕部與左側、右側頭部交替出現,呈搏動性痛、脹痛,立即給予針刺風池、率谷,未見明顯緩解,疼痛持續約30 min,逐漸減輕,數小時后消失,癥狀與1年前頭痛癥狀相同。針刺治療后患者自覺失眠、納差癥狀改善,遂堅持針刺治療,隔日1次。后針刺均按照以上取穴方案,酌情減穴,進針后不行任何手法刺激,患者仍于每次治療結束后出現頭痛,遂立即給予穴位按摩、口服止痛藥物緩解癥狀。經7次針刺治療后,失眠、納差癥狀已明顯改善,遂停止針刺治療。1個月后隨訪,患者自述停用針刺治療后頭痛未再發作。
該患者每于針刺治療結束數分鐘后出現頭痛,平日并未發作,且每次針刺治療的時間點并不相同,無時間規律性發作的特點。筆者認為該患者發生頭痛與針刺治療過程存在聯系,針刺過程中的某些因素導致了頭痛的發生。
針刺不良反應多與手法操作不當有關,可導致局部腫脹、疼痛等不良反應的發生[3]。該患者針刺過程中嚴格按照臨床操作規范,未行重手法刺激,首次治療時針刺得氣,后每次治療時針刺刺激量明顯減少,進針后不施任何手法刺激,電針以患者能感知為度,患者自覺針刺及留針過程無疼痛、無明顯的針感或其他不適感。每次治療后患者仍有頭痛且程度并未減輕,應排除操作手法不當和電針刺激過重的因素。針刺多選取百會、四神聰、率谷、風池、太沖、關元、氣海、三陰交、中脘等穴治療頭痛[4-5]。筆者結合臨床觀察和相關文獻,未發現針刺上述腧穴導致或誘發頭痛的報道,應與取穴無關。詢問患者過敏史,自述無不銹鋼針具過敏史。
綜上所述,在臨床針刺治療時應對患者的既往病史予以重視,出現不良反應要及時對癥處理。該患者每于針刺治療結束后出現頭痛癥狀,可排除因操作不當導致的針刺事故,排除針刺外其他因素導致的頭痛,應歸為針刺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