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偉
(河南省濮陽市中醫院,河南 濮陽 457001)
鹿茸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或馬鹿Cervuselaphus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習稱“花鹿茸”,后者習稱“馬鹿茸”。鹿茸是一味傳統補腎要藥,歷代常用于補腎方劑中。
1.1 花鹿茸 呈圓柱狀分枝,具有一個分枝者習稱“二杠”,主枝習稱“大挺”,長17~20 cm,鋸口直徑4~5 cm,離鋸口約1 cm處分出側枝,習稱“門莊”,長9~15 cm,直徑較大,挺略細。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表面密生紅黃色或棕黃色細茸毛,上端較密,下端較疏;分岔間具1條灰黑色筋脈,皮茸緊貼。鋸口黃白色,外圍無骨質,中部密布細孔。具有2個分枝者,習稱“三岔”,大挺長23~33 cm,直徑較二杠細,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縱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紅黃色,茸毛較稀而粗。體輕。氣微腥,味微咸。二茬茸與頭茬茸相似,但挺長而不圓或下粗上細,下部有縱棱筋。皮灰黃色,茸毛較粗糙,鋸口外圍多已骨化,體較重,無腥氣。
1.2 馬鹿茸 較花鹿茸粗大,分枝較多,側枝一個者習稱“單門”,2個者習稱“蓮花”,3個者習稱“三岔”,4個者習稱“四岔”或更多。按產地分為“東馬鹿茸”和“西馬鹿茸”。東馬鹿茸“單門”大挺長25~27 cm,直徑約3 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黃色,鋸口面外皮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細孔,質嫩;“蓮花”大挺長可達33 cm,下部有棱筋,鋸口面蜂窩狀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質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頂端多無毛,習稱“捻頭”。西馬鹿茸大挺多不圓,頂端圓扁不一,長30~100 cm;表面有棱,多抽縮干癟,分枝較長且彎曲,茸毛粗長,灰色或黑灰色;鋸口色較深,常見骨質;氣腥臭,味咸。
傳統認為花鹿茸優于馬鹿茸。花鹿茸中,以質嫩二杠茸最佳,三岔茸次之,二茬茸更次之;馬鹿茸也是分岔越多,質量越次。同一檔花鹿茸中,以粗壯、主枝圓、頂端豐滿、質嫩、毛細、皮色紅棕、骨釘較少、有油潤光澤者為佳;馬鹿茸也是以飽滿、質嫩、皮色灰褐、下部無棱線者為佳[1]。
鹿茸的功效主要為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5個方面。
3.1 補腎陽 古往今來,鹿茸一直被視為益精填髓、溫腎助陽的上乘之品。腎陽虛弱,則可出現精神疲倦、形寒肢冷、腰脊痛、陽痿遺精、早泄、不育等。如《衛生寶鑒》中的“內補鹿茸丸”[2],以鹿茸為主,配以菟絲子、肉蓯蓉、陽起石、蛇床子、桑螵蛸等,主治男子陽痿、遺精、早泄、不育等。
3.2 益精血 鹿茸功擅益精,精旺則能化氣生血。如《澹寮集驗方》中的“斑龍丸”[3],方用鹿茸、鹿角膠、鹿角霜、陽起石、肉蓯蓉、酸棗仁、柏子仁、炙黃芪各1兩,當歸、黑附片、熟地黃各8兩,辰朱砂半錢,各為末,酒糊為丸,每空心溫酒服50丸,治諸虛。
3.3 強筋骨 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鹿茸四斤丸”[4],以鹿茸為主,配伍肉蓯蓉、天麻、菟絲子、熟地黃、牛膝、杜仲、木瓜等,具有益腎壯骨強筋的作用。主要適用于老年人精衰血少、腰脊酸楚、肢節疼痛、筋骨痿軟、手足拘攣,小兒發育不良、筋骨疲軟、行遲、齒遲、囟門不閉合等。
3.4 調沖任 如《婦人大全良方》中的“治崩中下血方”[5],以鹿茸配伍熟地黃、赤石脂、牡蠣、當歸等,主治女性產后體虛、崩中下血、白帶等。
3.5 托瘡毒 鹿茸有溫補內托之功,如《證治準繩》中的鹿茸丸[6],以鹿茸和五味子、熟地黃配伍,主治虛寒性瘡瘍,對長期不愈和新生不良的潰瘍及創傷,能促進潰瘍面和骨折的加速愈合[7]。
4.1 研末沖服或入丸散 因鹿茸為血肉有情之品,且溫性較強,臨床用量較小,故一般用0.5~1.0 g研末沖服或入丸散即可。
4.2 鹿茸泡酒 酒有助于行氣,可使藥物很快發揮作用,行至全身。鹿茸同樣可以入酒,將鹿茸片加入50度以上的白酒中,浸泡一段時間之后,就可以飲用。還可以根據需要加入其他藥材一起浸泡,具有很好的補腎作用。
4.3 鹿茸做菜 鹿茸也是一種很好的滋補食材。在南方,鹿茸和其他藥材與雞、鴨、鵝或豬肉等用慢火細燉,飲其湯水,具有很強的補腎作用。
鹿茸、鹿角、鹿角膠、鹿角霜,4者同出一物。由于藥用部位和加工炮制的不同,它們的藥效亦有差別。
5.1 鹿茸 用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等雄鹿角上尚未骨化而帶毛的幼嫩角(雌鹿不長角)加工而成,如《中國藥學大字典》上說:“本品為鹿角之初生者,含血未成骨時,如草之嫩芽,故名。”本品性溫,味甘咸,歸腎、肝經,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之效力佳。
5.2 鹿角 是雄鹿已成長骨化的骨質角,常加工制成飲片,或制為粉末。本品味咸性溫,補腎陽、強筋骨功似鹿茸,可作為鹿茸代用品,但作用較弱,僅用于一般虛勞病證。其補力雖不及鹿茸,但價格較便宜,且有活血消腫的作用,可治虛寒性的瘡瘍陰疽。
5.3 鹿角膠 用鹿角煎熬濃縮而成的膠體物,又名白膠。本品味咸,性微溫,含有維生素Bl。有補腎陽、益陰血和較強的止血作用。補力勝于鹿角,但仍不及鹿茸。主要用于腎虛或氣血虛寒,癥見陽痿、遺精、尿頻、眩暈、耳鳴及崩漏下血、便血、尿血等。
5.4 鹿角霜 用鹿角熬膠后所存殘渣入藥。其性味功用近于鹿角,效力次之,但溫陽而不膩滯,具有收斂作用。內服用于陽虛帶多、崩漏、遺精等,多配他藥同用。外用對創傷出血、瘡瘍多黃水或久不愈合等有較好的收斂止血及斂瘡作用。
鹿茸為傳統補腎陽之藥,并且有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的功效,臨床應用廣泛。應用時要對鹿茸的質量鑒別、臨床功效、用法用量及鹿茸、鹿角、鹿角膠、鹿角霜的功效異同做到全面了解,以便在臨床中進行合理應用。
[1]張萬福.現代中藥材商品手冊[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304.
[2]羅天益.衛生寶鑒[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347-348.
[3]僧人繼洪.澹寮集驗方[M].上海:上海衛生出版社,1965:77-78.
[4]宋·太平惠民和劑局.太平惠民和劑局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186-187.
[5]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148.
[6]王肯堂.證治準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6.
[7]周鳳梧.古今藥方縱橫[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