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杰
(首鋼長治鋼鐵有限公司醫院,山西 長治 046031)
附子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子根加工品,性味辛、甘、熱,有毒。毒,《說文解字》解釋其為:“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類經》對其解釋為:“藥以治病,因毒為能。”因此,附子之毒性可以理解為“偏亢、厚積”,其臨床應用也就是用其“偏性”糾正機體之“偏頗”。
附子的功效為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現代研究證實其對心血管系統有正性肌力作用[1]、抗心律失常[2]、擴張外周血管與增加血流[3]、抗癌[4]、抗衰老、增強機體免疫[5]以及抗炎止痛[6]等作用。
火神派興起后,附子作為扶陽的核心藥物掀起了從醫理、臨床、文獻、藥理、炮制等各方面的研究高潮。從古至今,歷代名醫皆奉附子為“圣藥”“主帥”等。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視附子為通行諸經引用藥,陳士鐸在《本草新編》中譽附子“無經不達,走而不守,但可為臣使,佐群藥通行諸經,以斬關奪門,而不可恃之安撫鎮靜也”,繆希雍在《本草經疏》中談到“附子之性走而不守,入補氣藥則溫中,入補血藥則強陰,并能搜逐風濕,為百病之長”。
附子為回陽救逆之要藥,但其又為有毒之藥,使用不當則會引火燒身。為使其臨床運用不受毒性限制,臨床醫生必須了解附子的出處、炮制過程以及煎煮方法等,才能更好地靈活運用。現簡單談談附子的煎煮法。
附子用量小為0.3 g,大則在100 g以上。0.3 g為李翰卿老師曾經所用劑量,而100 g甚至更大劑量為李可前輩經常使用的劑量。中藥中也只有附子有如此大的用量差異,當然其煎煮法也因各個醫生的用藥習慣而不同。遼寧有前輩先將附子用高壓鍋煮爛再給患者使用;貴陽有前輩將附子先在火爐上烤至微焦起泡,再使用冷水浸泡,然后再煎煮。大多數醫生多囑咐患者將附子先煎,但將附子的煎煮與臨床療效聯系起來研究的還是邢斌老師。邢斌老師經研究得出結論:冷水浸透,短時間煎煮,附子中烏頭堿含量最多,治療痹證、痛證效果較好;冷水浸透,長時間煎煮,治療一些慢性病較好;而加熱水,大劑量隨煎隨服附子液,治療急危癥效果較好。筆者經過近年的臨床實踐,認為邢斌老師的研究臨床實用性比較高。小劑量附子10~15 g,與其他藥物同時煎煮即可,不需要久煎,治療陽虛輕證患者;中劑量15~30 g,先煎煮30 min,治療久病、慢性病之陽虛較重者;而30~50 g的附子用量,需要先煎煮1 h,治療一些痛證、痹證效果較好;50 g以上的附子用量,隨煎隨服,治療亡陽、格陽等危急者效果較好。
[1]王立巖,張大方,曲曉波,等.附子炮制前后有效部位強心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5):596-599.
[2]陳明,高衛平.麻黃細辛附子湯抗緩慢性心律失常的實驗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24(5):581-583.
[3]蒙華琳,曹濤.附子對L-甲狀腺素誘發心肌肥厚大鼠心肌和主動脈血管細胞外基質的影響[J].亞太傳統醫藥,2009,5(2):32-34.
[4]任麗婭,曾升平.附子提取物對移植性肝癌H22細胞凋亡影響的實驗研究[J].河南中醫,2008,28(11):34-37.
[5]劉古鋒,吳偉康,段新芬,等.附子多糖對力竭運動小鼠心肌過氧化損傷的保護作用[J].海南醫學,2008,19(7):67-69.
[6]李文紅.附子的臨床藥理特點[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9,25(4):35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