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清華,楊鶴明
(1.湖南省桃源縣雙溪口鎮衛生院,湖南 常德 451708;2.湖南省桃源縣雙溪口鎮楊鶴鳴風濕病專科診所,湖南 常德 415708)
封灸是采用一種塑料小封蓋對艾灸封蓋進行封閉性施灸的方法。筆者采用封灸治療肩周炎60例,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治療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齡45~60歲;病程1~6個月;發病部位:左肩20例,右肩35例,雙肩5例。隨機設對照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兩組病因、病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病程1個月以上,肩部疼痛,多以夜間為甚;肩部有明顯壓痛點,或可觸摸到硬結的肌腱,伴不同程度的外展、內旋、后伸、抬舉、屈伸等障礙;X線檢查無異常。
治療組患者采用封灸治療。
2.1 灸具 封灸灸具由塑料小封蓋與指環組成:指環用于佩戴,小封蓋用于封蓋艾炷進行封閉性施灸,亦可用于盛裝艾絨與凡士林。
2.2 規格 指環規格:直徑20 cm;封蓋規格:直徑20 cm,高8 cm。
2.3 操作方法
(1)壓痛點選擇方法 根據解剖位置,將壓痛點分為以下4個區:①肩前區:肱二頭肌長、短頭肌腱,肱骨肌肉起止點。②肩后區:岡上肌,岡下肌,大、小圓肌。③肩外側區:三角肌止點,肩峰下滑囊。④關節區:肩肱關節,肩鎖關節。
(2)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臥位,施灸前將盛裝艾絨的指環佩戴在左手食指第2指節上,盛裝凡士林的指環佩戴在左手小指指根上,用于封蓋施灸的指環佩戴在右手中指第2指節上。施灸時先將施灸部位涂少量凡士林,增加黏附作用,再放小艾炷點燃,艾火燒到皮膚前,應立即將艾火用小封蓋封蓋,每次封蓋時間為15 s,15 s 后再放入空氣繼續施灸,連續操作3次以上,直至艾火蓋滅,外貼清水膏藥保護創面。灸后囑患者自行功能鍛煉以松解粘連,促進血液循環,鞏固療效。每3日治療1次,治療7次后統計療效。
對照組采取傳統麥粒灸進行治療,療程與治療組相同。
3.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肩部疼痛消失,功能活動正常;有效:肩部疼痛明顯減輕,功能活動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3.2 結果 治療組痊愈54例,占90%;有效3例,占5%;無效3例,占5%;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痊愈20例,占66%;有效3例,占10%,無效7例,占24%;總有效率為76%。
肩周炎屬中醫“痹證”范疇,好發于50歲左右,故又名五十肩、漏肩風、肩凝癥。《素問·痹論篇》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素問·舉痛論篇》載:“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可見肩周炎多因年老體弱、氣血不足、衛陽不固、腠理疏松、風寒濕邪乘虛侵襲肩部經絡,致氣血閉阻,發為肩痹。封灸的主要功能為溫經散寒、通經活絡、理氣活血止痛。《素問·舉痛論篇》曰:“得炅則痛立止。”故肩周炎無論是急性期,還是肩凝期、恢復期,選用封灸治療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西醫認為,肩周炎的主要病理機制與肩關節囊退行性病變有關。肩關節囊退行性病變與肩關節缺乏活動,局部代謝障礙,血液淋巴液回流受阻,肩關節囊與周圍組織缺乏血液供應有關。封灸通過封蓋區艾炷燃燒形成的負壓,使封蓋穴位區表皮壓即組織壓降低,加快組織液流動,同時通過溫熱刺激引起肥大細胞生理功能變化,激活免疫系統,進而治病防病。封灸直接作用于肩關節炎癥部位,累積的封灸效果可大幅度提高肩關節血液循環供應量,終止肩關節囊軟骨退化變性,進而終止肩關節退行性骨源性變化。因此,在肩關節周圍施行封灸治療,可能是根治肩周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表明封灸治療肩周炎具有療程短、療效佳的特點。傳統麥粒灸屬開放性灸療,不能控制空氣流量,因空氣流動傳熱影響艾灸溫度,不能控制艾灸量,影響艾灸療效。
與傳統艾灸相比,封灸具有以下5個創新點:①封灸采用小封蓋封閉性療法,避免了空氣對流傳熱對艾灸療效的影響,延長了艾灸的有效治療時間,提高了療效。②指環式封灸不受場地與設備的限制,灸材、灸具可隨手佩戴,操作簡單,使用方便。③隔紙封灸可避免皮膚被灸火燙傷,灸后不起泡,不生灸瘡,不化膿,不留瘢痕,患者更易接受。④封灸可通過調節空氣流動來控制艾灸的煙霧活動,減少煙霧的生成,避免傳統艾灸煙霧大、污染環境的缺點,環保衛生。⑤封灸可通過調節空氣流量控制灸量,從而提高療效,為制定艾灸灸量標準提供了新思路。
綜上所述,封灸對傳統灸法從灸具、操作方法兩方面進行改進,實現灸具改良與方法創新,是對中醫傳統艾灸的繼承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