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峰
(湖南省桃源縣紅十字會醫院,湖南 常德 415700)
桂枝湯出自《傷寒論》。原方由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12枚組成,主治傷寒太陽表虛證[1]。桂枝湯作為《傷寒論》中群方之首,歷代醫家對其大有研究,并運用于臨床治療多種病證,至今不衰。對于桂枝湯的功用,歷代醫家各有所見。筆者在臨床中常用桂枝湯,對桂枝湯的功用有獨到的見解,認為桂枝湯不是辛溫解表劑,其理有三。
桂枝湯從桂枝三兩為君,桂枝下有“去皮”二字,此處大有文章。桂枝性味辛、甘、溫,入心、脾、膀胱經。其藥性所在,皮中自占大半,若去皮入藥,則其發散之力不足而專于溫中散寒,通陽化氣。張仲景創制桂枝湯的精髓就在于桂枝下的“去皮”二字,說明桂枝去皮入藥即無發汗解表之功?!夺t宗金鑒》桂枝湯按語指出:“桂枝湯方,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氣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表發汗之功?宜刪此二字?!盵2]這也說明桂枝湯連皮入藥才有發汗解表之力,去皮入藥則只有散寒、通陽化氣之功。宋·成無己在《桂枝湯方論》中指出:“生姜味辛溫,大棗味甘溫,二物為使者,《內經》所謂風淫于內,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是以姜棗為使者也。姜棗味辛甘,固能發散,而此又不特專于發散之用。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姜棗之用,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麻黃湯所以不用姜棗者,謂專于發汗,則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考宋本《傷寒論》桂枝湯方,桂枝下確有“去皮”二字。若為了把桂枝湯列入辛溫解表劑而將桂枝下的“去皮”二字隨意去掉,恐有失張仲景制方原意,還是保留“去皮”二字為好。
桂枝湯是張仲景為傷寒太陽表虛證而設,但又能通治陽氣虛弱、衛外不固所致的多種病證。張仲景曾運用桂枝湯治療陽虛自汗和傷寒誤汗所致的變證,如《傷寒論》原文53條?;颊弑緹o表證,但由于陽氣虛弱、衛外不固、營不內守、營衛不和而常自汗出,用桂枝湯是取其溫陽固表、和營斂汗之功。又如《傷寒論》原文121條,患者屬傷寒誤用燒針強行取汗而致心陽虛弱,引起奔豚之證,張仲景運用桂枝湯加重桂枝用量,達到溫通心陽、平沖降逆的作用。今人陳淦芳運用桂枝湯治療陽虛自汗證,也是取其調和營衛之功而達到止汗目的[3]。
《傷寒論》原文12條,桂枝湯下有云:“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盵1]傷寒太陽表虛證,實為患者素體陽虛,衛外不固,感受風(寒)邪之證,治療若不發汗解表則不能祛其邪,若用發汗解表又恐傷陽氣,損津液。于是張仲景才選用了桂枝湯。由于桂枝湯達不到發汗解表的效果,就采用了科學的服藥和將息方法,即服藥后喝熱稀粥一升余,內充谷氣,溫覆一時促進釀汗。從而彌補了桂枝湯的不足,發揮了藥物、食療和理療的綜合作用,達到了遍身微似有汗祛表邪,協調陰陽和營衛的效果??梢灶A測,如果服桂枝湯后,沒有喝熱稀粥和外加溫覆,可能達不到微似有汗解表的目的。吳謙在《醫宗金鑒》中指出:“桂枝君芍藥,是于發散中寓斂汗之意,芍藥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而精義在服后須臾啜熱稀粥以助藥力,蓋谷氣內充,不但易為釀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將來之邪不得復入也。又妙在溫服令一時許,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盵2]張仲景在《傷寒論》中運用桂枝湯變化多端,運用自如,凡營衛不和、陰陽失調、中陽不足、衛外不固等證,都可運用桂枝湯。正如徐彬所云:“桂枝湯,外證得之為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為化氣和陰陽?!盵4]
綜上所述,桂枝湯是一個調和營衛、協調陰陽、通陽化氣的好方劑,它的主要功效不在于辛溫解表。
[1]湖北中醫學院.傷寒論選讀[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9:
[2]湖南省衛生廳.醫宗金鑒[M].長沙:湖南省衛生廳,1957:6.
[3]陳淦芳.桂枝加附子湯治愈汗出[J].新中醫,1985(2):35.
[4]宋本傷寒論校注[M].朱佑武,校注.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