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摘 要:小學數學學科的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是小學數學教師教學中必須要處理的一對矛盾。而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巧借多媒體的力量,作為嫁接數學和學生之間的橋梁,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教學策略
興趣好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這道盛宴的調味料,而學生能否真正吸收數學知識中的營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道數學大餐的味道。而我們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口味,并巧妙利用多媒體的教學特點,創設出符合學生學習口味的教學環境,從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
一、教學游戲化,讓學生品味數學的趣味性
小學生喜歡玩游戲,因而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注入趣味性的元素,即進行游戲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可體會到教學的趣味性,也能靈活地掌握教學的內容,從而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比如,在講授“加與減”時,我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游戲情境,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創設游戲情境。我創設的為小蝌蚪找媽媽游戲情境,即小學生每答對一道計算題,小蝌蚪的身體便長大一倍,而隨著學生答題數量的增多,小蝌蚪也會逐漸變成青蛙并找到媽媽。其次,設定游戲規則。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有兩次復活的機會。而學生未在規定時間內計算出結果或是計算錯誤,則喪失一次機會。而學生可以在特殊的情況下獲得額外的游戲機會,即他們講授并使成績差的學生學會計算的方法,則兩位學生都可以獲得一次玩游戲的機會。再次,鼓勵作答。我會鼓勵其他臺下的學生計算玩游戲學生的計算題,從而使整個班級都沉浸在數學的海洋中。最后,設置獎勵。我會獎勵給最后的勝利者一根漂亮的鋼筆。我通過運用多媒體進行游戲化的教學,使學生可以在游戲的過程中熟練運用掌握的教學知識,從而提升他們的計算能力,也進一步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二、教學形象化,降低學生學習坡度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差,而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通過視頻、圖像和聲音的形式展現出來,從而降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坡度,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師也應充分結合自身的教學特點開展教學,進而提升數學教學的質量。
比如,在講授六年級下冊“圓柱”這一節內容時,我運用多媒體教學。具體操作如下:首先,設置問題。在上課后,我對學生說:“誰可以大膽想象一下,圓柱體的面積怎么計算?”小冉積極舉手說:“我知道圓柱形上下是兩個圓,而中間的部分我就不確定了!”其次,巧用多媒體解釋難點。我順勢說道:“你們可以看多媒體中圓柱的側面是一個什么形狀!”在多媒體上圓柱的側面被染紅,而隨著其滾動,側面逐漸顯現出一個長方形。再次,聯系實際。我微笑著說:“你們看到的圓柱側面逐漸展開的方式,像生活中的哪些情境?”小峰主動站起身說:“像壓馬路的那種工程車,緩緩駛向前方,之后形成的長方形!”我點點頭說:“很好!誰還有不同的答案?”小輝積極舉手說:“像粉刷工叔叔手里的刷子,在墻上粉刷形成的長方形!”我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并結合自身的教學特點進行教學,降低了學生的學習坡度,提升了他們知識運用能力,進而提高了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三、教學平臺化,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
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建立數學信息平臺,并將教學內容分門別類地發布到這個平臺上,從而方便學生隨時學習數學知識,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小學數學教師也要在這個平臺上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互動,增強學生對這個平臺的黏度,進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比如,我運用多媒體技術搭建數學信息平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對其進行簡要介紹:我制作的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系統主要分為四大模塊。第一模塊為數之根。這個板塊的主要內容為小學數學知識的定義及概念等,其中還包括一些特別簡單的鞏固基本概念的練習題。第二個模塊名稱為數之枝。此中主要介紹一些綜合性數學題的解法。其中還有一些較有難度的數學題。而我也會在這個模塊中植入特定的軟件。這個軟件的作用為記錄學生做題速度和時間以及錯題的原因。而后面有學生看到后之前學生的做題記錄,也會主動地測試自己的做題能力,進而提升整體小學數學的計算能力。第三個模塊,我將其命名為數之葉。我會將學生在做題中的一些錯題類型整理出來,以供學生隨時吸取別人的做題經驗。而第四個模塊則為數之魂。這個模塊主要講述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學習數學的艱難歷程。而這也為小學生學習數學提供精神營養。我通過創設平臺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數學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能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進行學習,從而提高整體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多媒體教學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提升教學的效率,但它不能完全取代學生和教師的思考。因而小學數學教師要對媒體教學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與此同時,小學教師也應提高自身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從而為學生創設更為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進而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秉忠.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9).
[2]孔娜,王耀楠.多媒體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20).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