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第二中醫醫院,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的發生與年齡密切相關,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口超過2.1億(約占總數的15.5%),是世界上人口基數最大的國家[1]。由于骨重建失衡致骨丟失,以及增齡和雌激素缺乏使免疫系統處于促炎性反應狀態,該病的診治形勢嚴峻。早期一般無明顯癥狀[2],進展期癥見腰背痛、全身骨痛等,甚至出現脊柱變形、骨折等嚴重并發癥。OP屬于中醫“骨痿”范疇,《素問》記載“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以補腎益精、健脾益氣、活血祛瘀為基本治則。文章對近年來中醫藥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的研究概況綜述如下。
1.1 單味中藥 中藥學是中華民族與疾病長期斗爭與經驗的總結,具有成熟的理論體系,辨證施治,靈活多變。隨著現代醫學的高速發展,對中草藥的研究已經深入到細胞及分子水平,為臨床應用提供了科學理論支持,也為其防治疾病提供了另一種思路。研究表明中藥有效成分主要從調節人體激素水平、鈣磷代謝以及骨重建平衡等方面來改善本病癥候[3]。例如,淫羊藿具有滋補肝腎、活血通絡、強筋壯骨的功效,研究發現淫羊藿苷具有類雌激素作用,楊柳等[4]發現淫羊藿能降低患者疼痛值,增加Ca2+濃度,激活BMP/Smad、Wnt/β-catenin相關信號通路,提高成骨細胞活性,并從雌激素調節骨架結構等方面抑制破骨細胞活性。骨碎補總黃體酮可以降低骨質疏松癥大鼠血清中CTSK含量和脛骨中CTSK的基因表達,進而防止骨丟失作用,緩解骨質疏松癥狀[5]。蛇床子能補腎壯陽、祛風燥濕,明國磊等[6]證實蛇床子素能夠加速ROB礦化成熟,進而加強成骨細胞活性。有報道稱黃芪[7]、葛根[8]等能夠促進成骨細胞的生成,為治療該病提供了科學依據。
1.2 中藥方劑 “骨痿”病因多系長期過勞或灼熱傷陰導致腎精虧虛,根據“腎主骨”、“脾主肌肉”、“不通則痛”等觀點將其分為腎精虧虛、肝郁血虛、脾胃虛弱、瘀血阻滯四型[9]。除了具備中藥的優勢外,方劑還因其“君臣佐使”配伍原則,辨證審因、隨證加減等特點,更有利于個體化治療。范引科等[10]選用6個月成熟期雄性大鼠切除睪丸以還原老年骨質疏松大鼠模型進行試驗,得出結論補腎方能提高骨礦含量,且具有較好的抗炎、鎮痛作用。有報道稱在治療骨質疏松癥時配合服用六味地黃丸,能夠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有較好的長期療效[11]。史曉琳等[12]自擬攻專補氣活血、溫通經脈的強骨飲(黃芪、鹿角霜、骨碎補、杜仲、川芎、露蜂房等),緩解了由瘀血所致的腰背痛患者癥狀。現代研究表明脾胃與體內影響骨形成的主要微量元素鈣、磷有關。楊芳等[13]通過觀察中醫治法對骨質疏松大鼠骨密度、肌鈣蛋白的影響,發現健脾、補腎對大鼠的骨密度及肌鈣蛋白有一定的調節作用。肝與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等密切相關,肝郁學說闡釋肝郁與骨質疏松相互影響。伍光輝依據經驗,采用虎潛丸治療肝腎虧虛型骨質疏松患者,效果顯著[14]。
中醫學認為“人動則血運于諸經,靜則血歸于肝臟”,中藥外用透皮膚,走經絡,開竅透骨,直達病灶,相較西醫其方法簡單、起效迅速,局部作用顯著,毒副作用少。鐘樹青[15]將80例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用中醫藥膏進行治療,結果提示,治療組疼痛狀況改善更佳,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石新棉[16]用海桐皮方為基礎方,予患者中藥藥浴治療,以輕微汗出為度,藥浴后溫水淋浴,該方法對骨折后期廢用性骨質疏松患者療效顯著[16]。李國帥等[17]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骨質疏松患者進行何氏骨科外敷中藥針對性治療,患者病情得到明顯控制,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梅群超等[18]用自擬中藥熏蒸方(附子、桂枝、紅花、艾葉、伸筋草、炒桃仁、炒蒼耳子、甘草等)對老年骨質疏松患者進行熏蒸,能促進有效活性分子微粒更好地吸收,患者疼痛明顯減輕。
針灸作為中醫診療中最具特色的醫療技術之一,逐漸獲得國內外認可。《素問》有述:“是故血和……筋骨強勁,關節清利矣。”由此可見骨質疏松癥與經絡氣血功能相關。臨床對“骨痿”予以辨證施治,運用不同的針灸方法,如溫針灸、腹針、埋線、耳穴及針灸聯合刺絡拔罐等,具有效果顯著、副作用小、成本低等優點。
3.1 溫針灸 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一種方法,首見于《傷寒論》,興盛于明代,現代醫家對其進行不斷改良升級以發揮其溫通經脈、行氣活血的基本作用。羅玉生[19]對骨質疏松癥患者進行溫針灸治療,取肝腧穴、腎腧穴、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等,結果表明溫針灸可以提高骨密度,減輕疼痛,值得臨床推廣。研究報道提示[20]“補肝腎健脾”溫針灸法能改善機體多方面代謝機能,提高骨密度,為治療老年疾病打下夯實基礎。目前溫針灸治療“骨痿”效果不可否認,但在診療方案及評價指標的選擇上仍有待進一步規范化,對患者的隨訪也需格外關注[21]。
3.2 電針療法 電針是傳統針灸技術的衍生改良版,該法是當針刺得氣后,在針上接入微量電流波,使患者出現酸、脹等或局部肌肉節律性收縮,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楊軍雄等[22]通過觀察氣街電針干預與常規藥物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臨床療效差異,結果說明電針臨床綜合療效更佳,具有藥物無法企及的優勢。伍亞男等[23]對電針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患者療效進行Meta分析及系統評價,證實電針療法能夠在減輕疼痛、提高骨密度及改善其他相關癥狀方面取得與西藥相媲美的效果。
3.3 腹針療法 腹針療法即對腹部特定穴進行針刺來治療疾病。以神闕為中心的腹部經絡系統作為理論依據,針刺臟腑經絡在腹部的反應點,類似針灸“遠治作用”。陳文治等[24]將60例老年骨質疏松患者分別進行腹針療法和西藥治療,結果顯示腹針療法能明顯改善患者腰背痛,其或與提高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骨密度有關,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3.4 埋線療法 穴位埋線療法是融合針灸學、中藥學及現代醫學的一種復合型療法,將物理刺激及中藥微分子通過經絡傳到病所,以達到治療目的,作用持久優于他法,具有協調臟腑,疏通經絡,扶正祛邪等功效,可謂“標本兼顧”。有報道[25]通過埋線腎俞、脾俞、足三里等治療骨質疏松癥,監測顯示患者ALP、IL-6、尿Ca/Cr等指標明顯下降,反應骨代謝高轉換及骨鈣吸收得到抑制,為穴位埋線治療骨質疏松提供了應科學依據。另有研究顯示,埋線療法可將復雜而持久的刺激傳入大腦皮層從而影響神經-體液調節系統,以干預OP的發展[26]。
3.5 蜂針療法 蜂針療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黃帝內經》載:“病生與內其治毒藥”。蜂針液的活性成分主要是磷脂酶、透明質酸酶以及組胺、兒茶酚胺等,具有鎮痛、抗炎、抑菌等作用,但須注意其個體差異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蜂針療法完美結合蜂針液的活性因子和針灸學原理,臨床應用前景廣闊。研究表明[27]將蜂針循經刺入穴位后釋放的多肽物可以起到行氣活血、溫通經脈的作用,尤其對局部止痛效果顯著。
3.6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一種以經絡理論為基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又稱“水針”。通過對穴位注射相關藥物,達到止痛、調節、防御等作用,常用的有黃芪針、丹參針、鮭魚降鈣素等。鄭志永等[28]對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穴位注射鮭魚降鈣素治療,結果穴位注射組有效率達95.1%,臀大肌注射組78.9%,證明穴位注射治療效果更好,具有維持時間長等優點,為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開辟了新的思路。
3.7 針灸聯合其他技術
3.7.1 針灸聯合刺絡拔罐 刺絡拔罐是點刺出血結合拔罐的一種治療方法。嘉士健等[29]對54例老年骨質疏松患者進行針灸、刺絡拔罐治療,以期達到補脾腎、祛瘀血的功效,結果顯示患者疼痛癥狀明顯緩解。
3.7.2 針灸聯合耳針 耳與臟腑經絡關系密切,各臟腑在耳廓都有相對應的反應區即耳穴,通過刺激相應耳穴,能夠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有研究表明[30]溫針灸配合耳穴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患者能夠抑制骨吸收,安全、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3.7.3 針灸聯合口服中藥 針灸聯合口服中藥廣受患者好評。徐忠[31]采用左歸丸和獨活寄生湯加減結合針灸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疼痛,骨密度也有一定提高,體現了中醫的“標本兼治”。李巧如等[32]將確診為骨質疏松患者48例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針灸聯合中藥口服,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更高,對患者傷害小,值得推廣。
3.7.4 針灸聯合推拿 推拿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骨質疏松性疼痛,有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水平。針灸結合推拿,動靜結合,相輔相成,具有較大的臨床研究價值。有報道顯示[33],采用針灸推拿治療骨質疏松患者,疼痛癥狀較常規西藥治療組明顯減輕,且骨密度提高明顯。
3.7.5 針灸聯合物理因子療法 近年來蠟療、中頻脈沖、超聲波、臭氧、紫外線等物理療法層出不窮,與針灸可謂完美契合,在康復理療方面具有實用價值。靳靜[34]對骨質疏松患者進行臨床常規藥物治療,再加用針灸、蠟療,患者腰背痛癥狀得到明顯緩解。中頻脈沖療法可促進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恢復,可能與影響骨轉換有關,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35]。趙水麗等[36]將中藥針灸與臭氧注射聯合治療骨質疏松致脊椎壓縮性骨折,患者疼痛明顯降低,具有積極的臨床療效。卓滋澤等[37]對去卵巢骨質疏松模型大鼠進行相應的紫外線治療,結果顯示血清1,25(OH)2D3、骨鈣素、鈣含量顯著升高,為紫外線治療該癥提供了實驗依據。體外沖擊波、低強度脈沖超聲波等促進骨質疏松骨折的愈合也有報道。針灸聯合多種方法為耐受程度不同的患者提供了諸多選擇。
小針刀療法已有約40年歷史,是朱漢章教授以中醫學為基礎,結合現代外科醫學而創立的新技術,主要起到松解軟組織的作用。梁健[38]將46例老年骨質疏松患者分為兩組,分別進行常規治療和常規治療加小針刀干預,結果顯示小針刀療法對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的腰背痛改善明顯,且起效之快是常規治療之無法匹及。郭旗等[39]采用自身對比法,對重癥老年性骨質疏松癥腰背痛患者在常規治療及針灸推拿的基礎上,予以小針刀治療,并隨訪3月,顯示有效地控制了患者的腰背痛,且可大幅減少患者經濟支出,提高依從性。
老年骨質疏松癥是一種慢性病,可采用中醫3期辨證施治全面分期治療。康復治療對于該病的防治及愈后至關重要,中醫“治未病”的理念以其豐富的內涵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形成了有效的中醫特色療法,主要概括為三個方面:情志護理、功能鍛煉、合理膳食。
5.1 情志護理 老年骨質疏松的治療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中醫有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保持樂觀的心態有利于提升依從性。依據中醫“七情”理論,采用情志相勝療法調節患者情緒以調和氣血,有效地促進患者恢復健康,具有鮮明的中醫特色[40]。
5.2 功能鍛煉 OP患者主要是老年人,功能鍛煉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風險,適度的運動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中醫講究“形勞而不倦”,且運動改善骨密度、維持骨結構,降低跌倒與脆性骨折風險等作用已得到現代醫學的證實。八段錦、五禽戲和太極拳等簡單實用,可以增強老年患者肌耐力,改善平衡協調性、維持骨結構,以預防骨質疏松[41-43]。
5.3 合理膳食 “藥食同源”是中醫學一個特色理念,《素問·五臟生成》云“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現代研究表明單純補充鈣劑及Vit D不能替代抗骨質疏松的治療,且長期使用鈣劑及Vit C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合理均衡的膳食是抗骨質疏松重要的補充環節。許東晨[44]對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給予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醫食療(處方為黃芪、白術、豬骨、丁香佐以羊肉、枸杞等),觀察證實該法可以改善骨密度,減輕疼痛感,值得推廣。
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骨質疏松癥正成為全民健康問題,是老年人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醫學注重標本兼顧,辨證論治以及內外結合,其特有的診療模式與豐富多彩的治療手段在治療老年骨質疏松中具有無法比擬的地位,不僅療效明確,還可減輕患者的痛苦,易于接受,但中醫尚未對此病形成一套完善的診療標準。隨著現代醫學的深入研究,在傳承中醫藥特色治療的同時,須結合西醫最新研究成果,深層次理解中醫特色療法的科學依據,嚴格規范操作流程,并掌握其不同療法的適應癥,以期在未來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特色治療的優勢,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