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云南 景洪 666100
傣醫學有著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1]。改革開放后,傣族醫藥隨著人們對傳統醫學研發的興起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2]。在2016年頒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云南省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提出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的衛生資源,而傣族傳統醫學作為云南省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迎來巨大發展。紫色姜(ZingiberPurpureumRosc.)作為傣族傳統醫學常用藥物之一,也是傣藥成藥“雙姜胃痛丸”的主藥之一,野生資源及零星的庭院種植已經不能滿足“雙姜胃痛丸”生產發展的需要,開展紫色姜的人工栽培研究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紫色姜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紫色姜的研究成果不多,公開報道很少,特別是最近幾年幾乎沒有報道。基于現狀,本文就紫色姜整體開展研究情況及結果概述如下。
紫色姜是姜科(Zingiberaceae)姜屬(Zingiber)草本植物,別名野姜,傣名補累[3]。據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編撰《云南植物志·第八卷》記載,紫色姜主要分布在在云南南部及東南部的熱帶雨林中,亞洲南部的印度、斯里蘭卡、柬埔寨、泰國等國也有分布和栽培[4]。我國尚未開展過關于紫色姜野生資源調查,野生資源分布情況尚不清楚。在西雙版納,紫色姜常見于村寨附近或小面積的庭院栽培,通過調查走訪,發現其種植的紫色姜種苗均從野外引回來,說明紫色姜在西雙版納有野生分布,但野生資源較少,偶見一叢。西雙版納野生紫色姜主分布在景洪市大渡崗鄉、基諾山鄉、勐海縣勐海鎮、勐宋鄉等鄉鎮,多生長在海拔在1000~1300 m的常綠闊葉林下蔭蔽環境的山區半山區里,多見于林下、路邊、箐旁、荒坡等[5]。目前,紫色姜種源主要引種自勐海縣勐海鄉回貢新寨。回貢新寨海拔約1180 m,年最低月均溫11.9 ℃,年最高月均溫22.3 ℃,年平均氣溫18.7 ℃,年降雨量1341 mm,濕度大,冬季常有霧[3,5]。
2.1 生物學特性 紫色姜為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其根可分為纖維根和肉質根,根系較少,不發達,入土不深,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層里。紫色姜的莖分為地下肉質根莖和地上假莖,根莖呈淺黃色,有香味,是有利用價值的主要部位,根莖越大,產量越高;地上假莖由葉鞘包裹聚集而成,植株直立,高約1~1.8 m,葉片呈長圓狀披針形,葉柄短,近于無柄,互生,綠色,葉面無毛;紫色姜花序從根莖基部抽出,直立,穗狀花序,呈長圓形或流線形,紫紅色,花序梗長約15~35 cm,花期5~8月,花呈白黃色,果期10~11月,卵形蒴果,種子黑色[6]。
2.2 人工栽培 關于紫色姜人工栽培的研究報道較少。里二等[5]研究了庭院栽培的紫色姜引種到平原地區后的物候期及生長特性,并總結出包括選地(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整地(冬季深翻,春季細整,并使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為基肥,開溝起壟)、種姜處理(分割為70~100 g小塊,并進行晾曬、消毒和催芽處理)、栽培時間(12月至次年4月均可)、密度(行距40 cm,株距30 cm)、田間管理(培土與追肥,適時遮陰)、病害防治(葉枯病)以及采收留種(2~3年采收,老姜塊藥用,幼姜留種)等栽培技術。王劍[7]在里二的研究基礎上得出紫色姜的基肥除農家肥外,還可用有機肥、生物菌肥、高鈣鉀銨、鋅肥、硼肥等按一定比例混合的配方肥。
隨著紫色姜資源的減少,以及傣藥成藥“雙姜胃痛丸”的生產銷售量不斷擴大,研究紫色姜的人工栽培、擴大種植以及對其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紫色姜是傣族傳統常用藥,最早收錄于貝葉經文中,以根莖入藥,以散劑、丸劑和外用,用藥歷史久遠,其味苦、辛,性寒,可通過松馳胃腸平滑肌,緩解痙攣疼痛,增加胃動力,促進胃蠕動,起到健胃、消食、散寒、止嘔等功效[8]。在傣族民間,紫色姜通常有3方面作用:一是直接將紫色姜煎水內服,治療食積脹滿、脘腹疼痛、惡心嘔吐等癥狀[9];二是將其根莖鮮品搗爛外敷,可治關節紅腫熱痛和皮膚頑癬等癥,用于治療多種真菌皮膚疾病及皮膚保健護理[8];三是紫色姜也可以作為生姜的代用品直接食用[9-10]。在現代醫藥中,以紫色姜作為主要藥物研制的傣藥成藥“雙姜胃痛丸”(傣族名為帕中補)可用于治療食滯胃脘、痞滿和慢性淺表性胃炎[6-7]。在傣藥中,與紫色姜同稱為補累的還有珊瑚姜(Zingiber corallinum Hance),二者傣藥名都叫補累,珊瑚姜外觀形態、性狀、顯微組織以及提取液的薄層色譜和甲醇提取液的紫外光譜等方面與紫色姜極為相似,藥效基本相同,可以共同作為傣藥補累的藥材來入藥[6]。
姜科植物普遍含有較高的揮發油,且其揮發油具有解表散寒、理氣健胃等作用[11]。紫色姜的藥效可能與揮發油有關。
4.1 紫色姜揮發油的提取方法研究 關于紫色姜揮發油的提取方法,在目前研究報道中共有四種。第一種是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XD揮發油測定法,直接將紫色姜粉末置于圓底燒瓶中,連續蒸餾9 h后,再用無水硫酸鈉干燥后即為紫色姜揮發油,產率0.1%[3]。第二種是超聲波法提取。將紫色姜粉末用85%的乙醇溶液以1∶8的固液比在室溫下浸泡12 h后再超聲提取35 min,產率為0.116%[8];或者將紫色姜粉末用65%的甲醇溶液以1∶13的固液比在室溫下浸泡13 h后再超聲提取4 min,產率為0.161%[12]。第三種是超臨界CO2萃取法。將紫色姜粉末置于萃取釜中,萃取條件為:萃取溫度50 ℃,萃取壓力20 MPa,分離器溫度為35 ℃,分離壓力8.5 MPa,產率為3.05%[13]。第四種是二氯甲烷蒸餾萃取法。將紫色姜的莖葉30 g與1000 mL純凈水、25 g氯化鈉和20 mL二氯甲烷進行混合后同時蒸餾萃取3 h,冷卻后用適量無水硫酸鈉吸收水分,再旋蒸回收二氯甲烷后,即為紫色姜揮發油[14]。
4.2 紫色姜揮發油的化學成分研究 關于紫色姜揮發油成分的研究,目前僅有3篇報道。彭霞和黃敏認為,紫色姜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為4-甲基-1-(1-甲基乙基)-3-環己烯-1-醇(4-萜烯醇)、2-噻吩甲醛、1-[5-(2-呋喃甲基)-2-呋喃]乙酮、β-倍半水芹烯等[3]。潘美貞等[13]研究得出紫色姜揮發油主要成分為1-(3,4二甲氧基苯)丁二烯、4-甲基-二甲基-1,2-苯二甲酸、2-(2-呋喃基亞甲基)-6-甲基-環己酮等化合物。田倩等2014年研究得出紫色姜的揮發油主要是β-蒎烯、水芹烯、β-倍半水芹烯等[14]。不同的研究結果可能與揮發油提取方法、紫色姜的來源以及實驗原料部位等有關。
在紫色姜揮發油中,以萜烯為主的一系列不飽和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可提高體內抗自由基氧化能力,減少脂質過氧化,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15];β-蒎烯除用于合成萜烯樹脂、橙花醇、香茅醛等香料之外,還具有抑菌、解痙攣等作用[16-17];水芹烯和β-倍半水芹烯抗病毒、殺蟲、抑菌消炎等功效[18]。紫色姜揮發油在香精香料或醫療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紫色姜雖然用藥歷史悠久,但市場對其原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大,野生資源已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擴大紫色姜栽培面積,提高栽培技術水平是當務之急。目前紫色姜野生資源的普查、大面積人工栽培技術等相關方面的研究嚴重滯后,制約了產業的發展,隨著國家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深化,傣醫藥國際化是必然趨勢,傣醫藥及其制劑在東南亞國家聲譽越來越好,人們對野生種質資源保護意識的增強,紫色姜的資源保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新藥研發、人工栽培技術研究,將迎來更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