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
近年來中醫(yī)藥在配合西醫(yī)治療腫瘤過程中起到了提高治療效果、減輕毒副作用的效果,且多種中藥有明顯的抗腫瘤功效,在治療腫瘤時具有重要的作用。齊元富教授從事中西醫(yī)結合防治惡性腫瘤工作20余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和獨特的思辨特點,根據(jù)患者個體情況擬定基礎方同時常用重樓, 靈活配伍理氣活血扶正等中藥,提高臨床療效,現(xiàn)將齊教授經(jīng)驗報道如下。
腫瘤發(fā)病,并非某單一因素的作用,而常常是內、外因相互影響、共同參與的結果。在外主要為感受六淫邪毒、疫癘之氣,客于肌表,阻遏營衛(wèi)之氣運行,結而成塊,或由表入里,影響臟腑功能,氣、血、水液代謝失調,留于局部發(fā)為癥積。在內則七情怫郁,飲食不調,宿有舊疾或久病傷正,或年老氣衰,臟腑失其常,蘊生各種病理產物,釀毒留結,久而發(fā)病。邪毒結聚于體內是根本原因,邪毒往往貫穿于疾病的始終,或與濕熱之邪相搏結,濕熱聚毒,結聚于體內,需配伍清熱解毒散結之品。
重樓,別名蚤休、草河車、金線重樓,其味苦,性微寒,有小毒;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抗腫瘤之功效。《滇南本草》記載:“重樓主治一切無名腫毒[1]。”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重樓皂苷對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胰腺癌、 直腸癌、前列腺癌和宮頸癌等多種腫瘤細胞均有抑制作用, 其作用機制主要包括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細胞增殖、 抑制腫瘤血管生長、逆轉腫瘤細胞多藥耐藥性。姜福瓊[2]研究表明重樓皂苷Ⅰ和Ⅱ能夠影響調亡相關基因的復制和調亡相關蛋白的表達的環(huán)節(jié),從而發(fā)揮抗腫瘤作用。金煒東[3]報道各濃度重樓提取物都對肝癌HepG2細胞有一定殺傷作用 , 并且得出重樓提取物是通過導致癌細胞的變性壞死發(fā)揮其抗癌作用的結論。
齊元富教授指出,癌癥病理性質總屬本虛標實。標實多表現(xiàn)為氣郁、痰阻、血瘀、濕熱,治宜開郁理氣、化濕豁痰、活血破瘀,清熱解毒;本虛多表現(xiàn)為氣血兩傷、脾腎俱虧、津耗血燥,治宜補益氣血、健脾養(yǎng)腎、滋陰潤燥。若正氣虧虛明顯,則應用扶正之品,如黃芪、黨參以補氣;若腎陽虛明顯,則應用菟絲子、補骨脂、仙靈脾以補腎陽;若腎陰虛明顯,需應用黃精、女貞子以補腎陰;血虛明顯者,應用當歸、生地以補血;若患者疼痛明顯,加用元胡、郁金以行氣止痛;盜汗者加用地骨皮、知母滋陰清虛熱;若咳嗽明顯,加用白前、前胡化痰止咳;胸悶者加全瓜蔞、石菖蒲行氣寬胸散結;發(fā)熱者加銀柴胡、胡黃連清虛熱。臨床遣方用藥時,齊元富教授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常常配伍重樓,以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抗腫瘤之功效。
李某,男,65歲,2017年2月20日初診。患者因“大便帶血”于2016年11月29日至山東省千佛山醫(yī)院就診。行腸鏡取病理示:(乙狀結腸)中分化腺癌。后于2016年12月8日至山東省立醫(yī)院行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術后病理示:(乙狀結腸)潰瘍型中分化腺癌,切面積5 cm×1.3 cm,侵達外膜,上、下切線未查見癌,腸周淋巴結(5/10枚)查見轉移癌。于2016年12月29日開始化療3周期,方案為奧沙利鉑+氟尿嘧啶+亞葉酸鈣,可耐受化療反應。刻診一般情況可,無明顯不適,納眠可,二便調,體力可,體重平穩(wěn)。舌質紅,苔黃膩,脈弦。證屬濕熱蘊結,治以清熱利濕,解毒散結。處方:柴胡15 g,黃柏12 g,陳皮15 g,清半夏12 g,佛手30 g,合歡皮30 g,莪術12 g,炒薏米45 g,茯苓30 g,白術15 g,枳殼15 g,兒茶15 g,仙鶴草45 g,重樓15 g。14劑,水煎至200 mL,囑三餐后半小時服下。
2017年8月21日二診:患者訴2017年07月25日結束第12周期化療,服藥后平妥。手足麻木,余無明顯不適,納眠可,二便調,體力可,體重近期平穩(wěn)。舌淡紅,苔黃厚膩,脈弦滑。證屬濕熱內蘊,治以清利濕熱,解毒散結。處方:柴胡15 g,白術15 g,枳殼12 g,陳皮15 g,清半夏9 g,雞血藤30 g,木瓜30 g,黃連12 g,厚樸15 g,蒼術15 g,紅藤30 g,木香15 g,重樓15 g,白花蛇舌草15 g,炒薏米45 g,炒麥芽45 g,太子參30 g。14劑,服法如前。
2017年9月11日來診,患者服藥平妥,諸癥好轉,偶起皮疹,納眠可,二便調,體力可,體重近期平穩(wěn)。舌淡紅,苔黃,脈弦細。處方:前方加赤芍15 g,牡丹皮15 g,桂枝15 g,元胡30 g,伸筋草30 g。14劑,服法如前。至2018年2月28日,患者先后來診12次,現(xiàn)患者無明顯不適,病情穩(wěn)定,囑定期復查,適當鍛煉,合理膳食。
按語:齊元富教授認為腫瘤的發(fā)生主要是正氣虧虛,邪毒內蘊而致,患者手術、化療后氣血兩虛,陽虛加重,多表現(xiàn)為肢端麻木,日久則陰虛虧損,熱毒內蘊,即熱灼血凝,凝結成塊;熱灼津傷,久積成塊。針對病證,方中多配伍滋陰活血、清熱解毒散結之藥,隨病情變化多配伍補氣健脾固腎等扶正之品,氣血調暢則積聚易散,故多加理氣之藥以助消散熱毒之結,并防止補益之劑壅滯,同時予中藥抗癌之劑控制病情發(fā)展。方證相符,隨證加減,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良效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