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不寐是一類臨床常見多發病,其病因復雜,瘀血和痰飲是致病因素之一。氣血津液辨證是中醫諸多辨證方法的補充和深化,中醫治療不寐可從瘀血和痰飲兩個方面著手,筆者分別從理論基礎和跟師余海濱教授的醫案進行論述。
1.1 中醫理論 中醫講的瘀血,是指血液停滯所形成的病理產物,也是繼發病因之一。 瘀血包括血液運行不暢而阻滯于臟腑經絡,以及離經之血積存于體內的病理變化。瘀血導致不寐多因患者肝氣郁滯,或急躁易怒,或默默不欲言語,由氣入血,日久化瘀,或因年邁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血脈受阻,上擾心神,夜不能寐。總結其病因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因病致瘀,一種是因瘀致病[1]。不寐從瘀血論治王清任首開先河,清代名醫王清任《醫林改錯》[2]曰: “夜不能睡,用安神養血藥治之不孝者,此方若神”。因瘀血導致不寐的臨床表現有:入睡困難,多夢,早醒,醒后難以入睡,甚則徹夜不寐,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口唇爪甲紫暗,胸悶,胸部刺痛,或痛有定處,心悸,頭痛,身疼痛,善太息,心煩易怒,遇心情不順時加劇,夜間疼痛加劇,肌膚局部出現青紫,或痞塊,舌質紫暗,或出現瘀點、瘀斑,脈弦或細澀或結或代。治療選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根據現代臨床研究,血府逐瘀湯中白芍、當歸、生地黃可改善心肌缺血,同時也可以增強心臟泵血功能,柴胡、川芎、酸棗仁具有鎮靜安神之功,枳殼、紅花可擴張冠狀動脈[3]。
1.2 醫案 趙某某,女,46歲,2017年11月3日首診,患者失眠6年余,平素規律服用右佐匹克隆片半片,效差。近期失眠加重,欲求中醫調理,現癥見:失眠,入睡困難,夢多,目昏,身疼痛,近期自覺脫發嚴重,納可,二便調,舌紫暗,苔黃,脈弦。處方:柴胡12 g,白芍15 g,赤芍12 g,當歸9 g,川芎12 g,桃仁9 g,紅花9 g,香附9 g,枳殼9 g,墨旱蓮15 g,酒萸肉15 g,麥冬12 g,黃柏12 g,炒梔子12 g,夏枯草30 g,制遠志15 g。共14付,水煎服,日一劑。
患者于2017年11月17日二診,服上藥后,患者入睡困難好轉,夜夢偏多,效不更方,于上方加龍骨鎮驚安神,后繼續守上方鞏固治療。
按:患者中年女性,失眠日久,以失眠為主要癥狀兼見身疼痛,舌紫暗,脈弦,治從瘀血。方中桃仁、紅花活血祛瘀兼能止痛;川芎、赤芍助行血祛瘀之力;當歸活血養血;柴胡、香附、枳殼寬胸理氣行滯,使氣行則血行;氣滯血瘀久而化熱,故用黃柏、炒梔子、夏枯草清瀉熱邪;肝體陰而用陽,故以墨旱蓮、酒萸肉、麥冬、白芍養陰兼防活血傷血;同時配以制遠志養心安神;諸藥合用使瘀血去,神安而能寐。
2.1 中醫理論 中醫講的痰飲,是指體內水液不得輸化,停留或滲注于體內某一部位而發生的病證,一般較稠濁稱為痰,清稀稱為飲。痰飲不僅是指有形可見的痰飲,還包括無形的痰飲和停滯在臟腑經絡等組織中的痰飲,臨床須通過病人所表現出的癥狀來確定。《景岳全書·不寐》[4]篇曰: “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過傷,火熾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溫膽湯源于南北朝名醫姚僧垣所著《集驗方》,始見于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溫膽湯由茯苓、半夏、枳實、橘紅、竹茹、甘草六味藥組成,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所致虛煩不眠、驚悸不寧、嘔吐呃逆及癲癇等[5]。鄧鐵濤認為不寐多因痰濁阻滯,常以溫膽湯加補氣運脾之品治之[6]。可見,痰飲內停也可導致不寐。脾為生痰之源,痰飲多由于飲食不節,暴飲暴食,痰飲內停,或因久思傷脾,濕不得化,內生痰濕,痰飲壅于內,上擾神明而不寐;痰飲導致不寐的臨床表現因部位而不同。痰阻于心,心血不暢,可見胸悶心悸;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見惡心嘔吐,胃脘痞滿;痰滯于肺,可見咳喘咯痰,痰濁上泛于頭,可見昏冒眩暈;痰氣凝滯于咽喉,則可出現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痰在經絡筋骨,則可出現瘰疬痰核,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陰疽流注等;飲在胸脅,則胸脅脹滿,咳唾引痛;飲在胸膈,則胸悶,咳喘,不能平臥,其形如腫;飲在腸間,則腸鳴瀝瀝有聲,因在皮膚,則見肌膚水腫,無汗,身體疼重。舌苔膩,脈弦滑。故治療多以理氣滌痰化飲為大法。李穎[7]以溫膽湯加減治療痰熱內擾型失眠50例,結果顯示痊愈5例,顯效14例,有效2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6%,提示溫膽湯加減治療痰熱內擾型失眠療效顯著。
2.2 病案 趙某某,女,69歲,2018年1月3日首診,患者4年前因生氣后出現頭暈,頭痛,當時未予重視,未做特殊處理;患者自訴4年來行心腦血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具體檢查單未見),因血壓時常波動而來就診。患者自訴平素規律服用左旋氨氯地平,間斷服用中藥調理,但效差,血壓仍時有波動。現癥見:頭部發緊,前額痛,自覺易感冒,無發熱惡寒,無鼻塞流涕,近期晨起易出汗,神疲乏力,自覺雙下肢發脹,偶有咳嗽,痰少,納差,燒心,噯氣,眠差,入睡困難,便干,舌質淡暗,苔白膩,脈弱。處方:陳皮10 g,姜半夏18 g,麩炒枳實10 g,白術15 g,澤蘭10 g,黃芪20 g,防風6 g,姜厚樸10 g,高良姜10 g,桂枝10 g,當歸15 g,川芎10 g,桃仁10 g,生龍骨15 g,升麻9 g,牛膝10 g。共14劑,水煎服,日一劑。患者于2018年1月17日二診,服上藥后,患者自訴頭痛明顯減輕,仍覺頭部發緊,已無入睡困難,雙下肢發脹好轉,守上方繼續鞏固治療。患者于2018年1月31日三診,服上藥后,患者頭暈、頭痛癥狀基本消失,雙下肢發脹感消失,仍納差,反酸,燒心,守上方,加滑石粉清熱利濕;葛根生津舒筋;蒲公英清熱消腫,繼續鞏固治療。
按:患者老年女性,以失眠為次要癥狀尋求中醫治療,其主要不適為頭痛,血壓時有波動,通過問診發現患者亦入睡困難,同時伴有頭部發緊,前額痛,自覺易感冒等。患者癥狀偏多,根據頭痛,噯氣,反酸,燒心,雙下肢發脹,苔白膩,治從痰飲。方中陳皮理氣健脾;半夏燥濕化痰;枳實破氣瀉痰;防風祛風勝濕;黃芪益氣固表;白術健脾燥濕;厚樸燥濕下氣除滿;高良姜溫中除濕;桂枝溫陽化飲;澤蘭利水化瘀;當歸補血活血;川芎行氣活血;桃仁活血化瘀;生龍骨鎮驚安神;升麻、牛膝升降氣機;諸藥合用使痰飲去而氣機暢,神安能寐。
不寐,或是病人尋求治療的主癥,亦或是病人尋求治療的兼癥。中醫診治疾病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從瘀血和痰飲論治不寐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維。以上病案, 同為不寐, 一用活血化瘀之法, 一用滌痰化飲之劑, 法雖不同功效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