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濤,張善舉
(1.河南省中醫院,河南 鄭州450002;2.河南省洛陽市第二中醫院,河南 洛陽471000)
張善舉,教授,主任中醫師,河南省名中醫,從醫30余載,靈活運用中醫辨證理論,在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上多有建樹。化療是胃癌綜合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惡心、嘔吐是化療后最常見的毒副反應,嚴重影響化療的順利進行。現將張善舉教授治療胃癌化療后嘔吐1例經驗介紹如下。
患者,男,55歲,2011年5月因胃痛、消瘦,經外院胃鏡及病理檢查確診為胃腺癌,并行胃大部切除術,術后追加多程化療,病情穩定。2012年8月12日按計劃開始新一輪化療,用藥后出現劇烈惡心、嘔吐,后持續干嘔,給予昂丹司瓊、甲氧氯普胺等應用后,療效欠佳。近2周少有進食,以靜脈輸注營養液維持生命體征。2012年8月26日求治于洛陽市第二中醫院。查體:形體消瘦,面容少華,神倦乏力,惡心,干嘔,惡聞食臭,舌淡少苔,邊有齒痕,脈細澀。中醫診斷為嘔吐,辨證為胃氣陰兩虛,兼有血瘀,胃氣上逆。治療以益氣養陰、降逆止呃、活血散瘀為法。處方:炒白術12 g,茯苓12 g,川牛膝18 g,沉香6 g,丁香6 g,陳皮10 g,西洋參5 g。因患者頻繁嘔吐,囑少量頻服,吐后更服,每日最多可服10余次。服藥2劑后,癥狀改善,可正常服藥,并進少量流食。再服5劑后復診,患者惡心、嘔吐癥狀明顯改善,體力稍恢復,但仍覺乏力,口干,納谷不香,舌質淡紅,苔薄白。守上方中藥加三棱6 g,莪術6 g,炒麥芽30 g,再服7劑,納食恢復。隨后著重扶正,調其脾胃,給予參苓白術散加味,調養1個月余,諸癥悉除。
按語:本病屬中醫“嘔吐”“呃逆”等范疇,其病機多由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情志不暢、稟賦不足等影響于胃,使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所致。嘔吐病變臟腑主要在胃,還與肝、脾有密切的關系。患病日久,傷脾失運,致脾氣虧虛,納運無力,胃虛氣逆,則成脾胃氣虛。該患者患胃癌后行胃大部切除術,胃氣大傷,隨后又進行多程化療,化療藥物的反應多屬熱性,因藥毒所傷,常表現為邪熱傷陰耗氣的癥狀。胃陰不足,胃失和降,則為胃氣陰兩虛證。《景岳全書·呃逆》曰:“然致呃逆之由,總由氣逆。氣逆于下,則直沖于上,無氣則無呃,無陽亦無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氣也。”胃居膈之下,其氣以降為順,胃之和降有賴于脾氣的充足健運,治療宜補泄并用,和降同施。沉香、丁香和胃降逆,陳皮寬胸行氣,西洋參、白術、茯苓補氣健脾,兼能理氣,川牛膝逐瘀通經,調和氣血。全方補中虛,益胃氣,降胃逆,且補而不滯,降不伐胃,使中虛得復,氣機條達,使升降復常,逆氣得平[1]。二診:患者病后虛弱,耗傷中氣,胃氣未復,運納無力,胃虛不能盛受水谷,脾虛不能化生精微,則口淡乏味,體倦乏力,不思飲食。《普濟方》曰:“夫虛勞之人,氣弱血虛,榮衛不足,復為寒邪所乘,食飲入胃,不能傳化,停積于內,故中氣痞塞,胃脹不通,故心腹痞滿也。”治療當繼續給予和胃降逆之劑,加三棱、莪術以消積和胃、理氣散結,加炒麥芽以健脾和胃、行氣消食,則脾升胃降,嘔吐可止。
化療是胃癌治療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化療藥物對腫瘤細胞起到滅殺作用的同時,也會損傷人體自身組織、細胞,從而導致不同程度的消化道毒性反應。主要出現惡心、嘔吐、呃逆、噯氣、食欲減退等癥狀,嚴重影響化療藥物劑量、化療療程,甚至終止化療。因此必須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療以減輕化療藥物所致的消化道反應。張善舉教授認為,化療后嘔吐多由久病脾胃氣虛,加之化療藥物熱毒再傷,傷陰耗氣,最終導致脾胃氣陰兩虛,胃失和降,氣逆于上。本病屬正虛邪實,虛實夾雜,治當攻補兼施,補虛攻邪。方藥以四君子湯為基本方,加入理氣散結、活血降逆之品,達到脾氣升、胃氣平、中氣復、呃逆除的目的。筆者認為,在治療化療后嘔吐方面,中藥較西藥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不僅能夠減少化療后消化道反應,而且可以改善患者全身狀況,增強患者對化療的耐受能力,使化療能夠順利完成,從而提高化療效果,延長生存期。因此,治療本病時采用中西醫結合綜合療法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