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2.青島市中醫醫院,山東 青島 266000
三叉神經痛是以眼、面頰部出現放射性、燒灼樣抽掣疼痛為主癥的疾病,中醫稱為“面風痛”“面頰痛”,是臨床常見的四大疼痛頑疾之首。目前西醫對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1],其中以中樞性學說及周圍性學說為主,治療以抗癲癇藥物、手術及神經阻滯等療法為主,雖有一定療效,但成本高、不良反應大、術后并發癥多[2-3]。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療效明確,簡便安全,現舉驗案如下。
患者張某,女,56歲,2018年3月19日初次就診,患者1周前因食用辛辣物出現左側下頜角及上唇部放射樣疼痛,面部疼痛區自覺灼熱感,發作時難以進食,期間服用卡馬西平(1片,日兩次)治療,癥狀略有改善。近日服藥后疼痛癥狀不能減輕,遂于我科就診,平素喜食辛辣,睡眠欠佳。二便尚可。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初步診斷為:面痛病-脾胃濕熱證。治療使用0.30 mm×40 mm規格漢醫牌一次性針灸針(生產廠家:長春愛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批號:170904)進行針刺治療,先施以醒腦開竅針刺法,刺雙側內關,直刺0.5~1.0寸,采用捻轉提插瀉法,施手法1 min;繼刺水溝,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患者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再刺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角斜刺,進針1.0~1.5寸,施提插補法,使雙下肢抽動 3 次為度。再進行常規針刺,近端選取顴髎穴、下關、上下迎香穴、頰車穴、夾承漿、翳風穴、地倉,顴髎、下關穴直刺0.5~0.8寸,上下迎香穴直刺0.2寸,翳風進針0.5~0.8寸,頰車穴直刺進針0.5寸,地倉、夾承漿斜刺0.5寸;遠端取穴:合谷穴、百會穴、內庭穴、足三里;針刺后行平補平瀉手法。電針接下關及上迎香,頰車與地倉穴,使用華佗牌SDZ-Ⅴ 型電針儀,采用頻率:1 Hz,連續波,電流大小以患者舒適為度,留針30 min,隔天治療1次,治療5次后患者訴癥狀較前明顯減輕,繼續針刺3次后疼痛緩解。
按語:患者平素因喜食辛辣,易致體內濕熱積聚,胃火亢盛,足陽明胃經循行于頭面部,在易感因素誘發的情況下容易致濕熱之邪侵襲手足陽明經導致面部經絡氣血阻滯不通,不通則痛。針刺顴髎、地倉、迎香、頰車、下關、夾承漿、翳風穴皆為循經取穴,疏通面部經絡;合谷、太沖分屬手陽明、足厥陰經,兩經均循行于面部,配伍使用為“開四關”,能祛風通絡止痛;內庭為胃經的滎穴,疏通陽明經氣血,泄熱;足三里為胃經合穴,既能促進脾胃運化,也能調整睡眠;針刺水溝、內關、三陰交屬醒腦開竅針法[4],重在調神,以神導氣,使氣行痛止;電針下關、迎香、地倉、頰車能減輕局部疼痛。
《黃帝內經》中有“面痛”、“偏頭風”的記載,與現代醫學中三叉神經痛的描述相符,王永炎等[5]認為其屬于中醫“面風”的范疇。李平[6]認為其發病機理在標,六邪中的風邪向上侵犯面部三條陽經,外感或內傷導致氣血阻滯從而發生疼痛;或者因為肝膽火氣上犯、或者胃里的實火上炎、痰濁上擾,導致頭面被風、火等邪氣侵犯,上擾清竅而導致疼痛;在本為元神失和,氣機不調,不通則痛。
疼痛雖因氣血運行澀滯、脈絡閉阻不通而致,但其氣血的運行賴于心神的調節,《內經》云:“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心主血脈,神能導氣,氣暢脈通,百病不生;反之,心失主血之功能,神不能導氣暢行,則會發生病痛。因此治療當先調神,令氣易行,以意通經,使氣機條達,血脈調和,通則不痛。石學敏[7]創立醒腦開竅法,提出調神導氣以止痛。選取水溝、內關,重在調神,以神導氣,使氣行痛止[8]。臨床觀察證明[9],針刺治療三叉神經痛在一般取穴針刺基礎上,加用具有醒腦開竅作用的水溝、內關、三陰交,能明顯提高止痛效果。
電針療法可以改善神經根周圍的微循環,同時電針刺激可促進神經系統中分泌五羥色胺(5-HT)及腦啡肽等具有鎮痛作用的化學物質[10],減輕或消除神經根炎癥以及水腫;疏密波使電流貫通扳機點,引起肌肉有節律地收縮,具有行氣活血、改善局部循環及修復神經纖維、解除病理性干擾壓迫[11]、緩解面肌痙攣、祛瘀止痛的作用[12]。
總之,醒腦開竅針法治療三叉神經痛,效果確切,加用電針能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對其作用機理應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