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臨頓路混堂弄13號,215001
當每年風和日麗、百花盛開的季節,蜜蜂就在田間花叢不知疲倦地吮吸著花蜜。一旦蜜囊“滿載”,便飛回蜂巢,經自我加工處理,就釀制成了具有極高營養價值的蜂蜜。
蜂蜜的生產和蜜蜂的傳花授粉效率一樣,受著蜂巢小氣候條件的影響,而蜂巢小氣候則是由蜜蜂來控制的。早在18世紀末,一個叫休伯(Huber)的人就發現了蜜蜂對蜂巢環境溫度的調節能力。許多測量結果表明,每只蜜蜂之所以在一定冷空氣中保持體溫,是通過抖動其飛行肌加強新陳代謝以增加熱量的結果。如果蜂巢不夠絕緣,那么多數蜜蜂就留在蜂巢中,以利于控制孵化和蜂窩的溫度。當溫度過低時,蜂群則都圍繞在蜂窩周圍,并且抖動飛行肌以增加蜂巢溫度。不難看出,蜂巢溫度條件的穩定性,與蜜蜂集群強度有很大關系。有人觀察,暴露在野外的標準蜂巢中的蜂群,總是維持在近于36℃。在氣溫較低的天氣條件下,覓食地點較遠時,蜜蜂則很少飛出。在蜜蜂飛行期間,蜜蜂胸腔溫度比周圍環境溫度高達20℃以上。當氣溫在10℃以下,蜜蜂的飛行活動基本停止。因為大多數植物分泌花蜜的界限溫度為14℃,所以低于此限溫度,蜜蜂出外覓食是無收獲的。
那么蜂巢的濕度條件又如何呢?在氣溫較低的天氣條件下,蜜蜂需要較強的新陳代謝,因此蜂巢要通風,以供給充足的氧氣。在氣溫較高的夏天,也需要蜂巢通風,以便增加蜂巢中的蒸發冷卻。據測定,蜂巢內的相對濕度,在早晨較涼的數小時,與外部空氣相對濕度近似相等。然而,白天溫度升高后,蜂巢內相對濕度則大于外部空氣的相對濕度,其最大值出現在午后。對于調節蜂巢濕度,如有必要,蜜蜂會從附近的水體攜水,并把水置于窩上,使其在蜂巢中蒸發,增加蜂巢的濕度。有趣的是,花蜜中的水分還可通過蜜蜂的呼吸來減少,這樣便可以把花蜜提煉成蜂蜜的濃度。
既然蜂巢溫度不適宜,會明顯影響蜜蜂的生活和釀蜜,那么蜂巢設計相應地應有不同考慮。對于冷的狀況,蜂巢設計應有利于保溫;而對于暖的狀況,蜂巢設計應考慮有利于降溫和充足的通風。毫無疑問,如果對現有的蜂巢做一些諸如遮陰、太陽加熱預熱室等方面的改進,就能明顯影響蜂巢溫度調節所需要的蜜蜂數量,從而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蜜蜂產量與溫度是有關系的。通常氣溫越高,蜜蜂也越趨活躍,蜜蜂產量自然也越高。有人在某相對溫暖的地區,對蜂蜜產量與夏季各月、日最高氣溫大于或等于20℃、25℃的日數作了統計分析。結果是,不論何地,7月和8月的溫度與蜂蜜產量(每箱蜂蜜產量)關系都最為密切。沒有哪一年蜂蜜產量很高,而7月份日最高氣溫20℃以上的日數在21天以下的;也沒有哪一年蜂蜜產量很低,而7月份日最高氣溫在20℃以上的日數在18天以上的。8月份的結果與7月相似,但不及7月那樣明顯。下面的數字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7月、8月日最高氣溫大于或等于20℃,7月為23.7天,8月為23.3天,蜂蜜產量為34.9kg/箱。
7月、8月日最高氣溫大于或等于20℃,7月為11.6天,8月為13.9天,蜂蜜產量為5.7kg/箱。
7月、8月日最高氣溫大于或等于25℃,7月為9.6天,8月為6.5天,蜂蜜產量為34.9kg/箱左右。
7月、8月日最高氣溫大于或等于25℃,7月為1.5天,8月為1.9天,蜂蜜產量為5.7kg/箱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