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3.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乳腺增生是乳腺組織的一種即非炎癥也非腫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特點是單側或雙側乳房疼痛,乳痛、腫塊與月經周期及情志變化有密切關系[1]。本病好發于25~45歲之間的中青年女性,且有一定的癌變風險[2]。西醫多采用調節內分泌或微創手術切除的方法治療,但不良反應較多,且易復發。根據其癥狀和體征,歸于中醫學“乳癖”范疇。中醫藥治療本病見效快,不良反應少,優勢明顯。
門成福教授是河南省名的中醫婦科臨床家,2003年被評為全國名老中醫帶教導師。業醫60余載,勤求古訓,博采眾長,擅長婦科常見病及疑難雜癥的治療,臨證中調經、止帶、種嗣,救人無數。筆者有幸侍診,茲就門教授辨治乳腺增生的經驗整理如下。
門成福教授認為,乳腺增生多見于育齡期女性,尤以不孕癥患者居多。主要病因責之為內傷七情、肝腎不足,沖任失調。如《外科正宗》中記載:“乳癖乃乳中結核,形如丸卵,或墜垂作痛,或不痛,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消長……”[3]。指出本病成因與情志有關,主要臨床表現為疼痛、腫塊。《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也指出:“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把“結氣”作為主要病因之一;“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若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氣機不暢,氣滯血瘀,阻于乳絡而發癖;沖脈并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脈行腹部正中上關元,至胸中,足少陰腎經入乳內,若先天腎氣不足或后天房勞多產損傷腎氣,致天癸不足沖任失調,累及乳房而成癖;又肝藏血,體陰而用陽,沖任不足,水不涵木,郁而不達,亦可結于乳絡而發癖。
門成福教授根據育齡期女性乳腺增生的病因病機及臨床特征,將本病分為肝郁氣滯證,肝腎不足、沖任失調證二型。
2.1 肝郁氣滯證 乳房脹痛,以脹為主,牽及兩脅,排卵期及經前加重,乳房腫塊可隨喜怒消長,或伴有月經周期不規律,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或見口苦,脘腹脹滿,舌質暗淡苔薄黃,脈弦細。方用:逍遙散加浙貝母12 g,川楝子12 g,山慈菇15~25 g,鹿角霜12 g,夏枯草15 g,青皮12 g。
2.2 肝腎不足,沖任失調證 乳房脹痛,經前后加重,多見于中年女性,伴有頭暈目眩,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口燥咽干,舌質紅,苔少,脈細數。方用:滋水清肝飲加鹿角霜15 g,山慈菇15~25 g,郁金12 g,川楝子12 g。
門成福教授強調育齡期女性乳腺增生的病機總歸“郁”字,故治療時解郁疏肝應貫穿治療始終,遵《內經》“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疏其血氣,令其調達”;《金匱》“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旨,首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肝脾同調之逍遙散加味。肝主疏泄,喜條達,方中柴胡(北柴胡)苦辛,辛散肝,苦降逆,《本草正義》云:“柴胡疏達肝膽之郁,又能芳香疏泄,可以驅邪達表而散是為正當主治”。“柴胡能疏泄外邪,則寒郁解,而肝膽之氣亦舒,木無暢茂,斯諸癥自已”。薄荷發散力優,助柴胡疏泄肝郁;白芍酸、苦、微寒,柔肝緩急,且可平肝逆,與柴胡、薄荷相配,可以防止其疏散太過,免“柴胡劫肝陰”之弊;枳殼、川楝子理肝胃之氣,甘草補中,調和諸藥;臨證時可辨證加入鹿角霜、山慈菇、青皮、夏枯草等藥。
鹿角霜甘平無毒,歸肝腎經,功雖不及鹿角,但溫而不膩,有活血散瘀之功;山慈菇,甘寒微辛,清熱解毒、散結尤佳。現代研究該藥有明顯的抗癌作用(有效成分為秋水仙堿)[4],且多用于乳癌,門成福教授認為其一可散結,二防止癌變,一舉兩得;青皮性猛烈,長于疏肝破氣,散結化滯;夏枯草苦辛性寒,主要用于清熱散結。研究表明,該藥可通過調節大鼠體內雌、孕激素水平的平衡來治療乳腺增生[5]。諸藥相伍,疏肝理氣,通絡散結;對于肝腎不足,沖任失調之乳癖的治療,門成福教授善用滋水清肝飲,該方出自清朝高鼓峰《醫宗已任篇》,功擅滋陰補腎,清肝瀉火,為六味地黃丸合丹梔逍遙散之化裁方,《中國名醫名著名方》在引評高鼓峰“滋水清肝飲”謂方中“取六味地黃丸養陰,山梔降火、柴胡疏肝解郁、歸、芍、棗仁養血柔肝,更宜陰虛之郁證”。辨證加入山慈菇、鹿角霜等藥,可標本同治,增強療效。門成福教授強調,本病治療當以疏肝解郁,通絡散結,調理沖任為法,但臨證時不可拘泥,辨證論治乃中醫學核心,溫陽(制附子、肉桂等)、化痰(清半夏、白芥子、浙貝母等)、活血(丹參、三棱、莪術、炒桃仁、紅花等)、清熱(黃芩、夏枯草、黃連、龍膽草、川楝子等)等藥物當辨證配用以提高療效。
4.1 趙某,女,漢族,35歲,已婚,開封市人。2014年6月27日來診:自述乳房脹痛不舒已二年余,近半年加重,經期尤甚。曾在當地醫院治療,效不佳。月經前錯4~7天,經量少。末次月經:2014年6月20日已凈。帶下量多,色黃。夜間難以入睡,飲食尚可,二便暢。乳腺及子宮附件彩超提示:雙側乳腺呈增生樣超聲改變,右側乳腺低回聲結節,雙側乳腺多發結節,右側腋窩可見增大淋巴結;子宮前壁肌瘤(30 mm×26 mm);舌質紅,苔薄黃少津,脈弦細。此乃肝氣郁結不疏,日久結于乳絡而為病,處方以逍遙散加味:當歸25 g,生白芍15 g,醋柴胡15 g,炒白術15 g,茯苓15 g,薄荷6 g(后下),鹿角霜15 g,山慈菇15 g,川楝子12 g,炒棗仁25 g,三棱15 g,莪術15 g,鱉甲25 g(搗碎先煎),丹參25 g,野菊花12 g,生姜3片為引。14付,水煎服。并囑其暢胸懷,豁達開朗,勿斤斤計較于小事。
二診7月11日,藥后癥輕,脈緩和。效不更方,擬上方加郁金15 g,制香附15 g以增大疏肝理氣之力,10付,水煎服;慮其月經將至,將其經期方調整為上方(6月27日方)去野菊花,加益母草25 g,枳殼15 g。4付,水煎服,以促使經血順利排出。
三診7月24日,服藥后經期癥狀明顯減輕,患者面露喜色,夜間可安然入睡,彩超提示:雙側乳腺增生樣改變;結節未見;雙側腋窩內未見明顯異常回聲。舌質紅淡苔薄白,脈弦細緩。藥中病機,守法續調:牡丹皮12 g,當歸15 g,生白芍15 g,醋柴胡15 g,炒白術15 g,茯苓15 g,薄荷6 g(后下),鹿角霜15 g,山慈菇15 g,川楝子12 g,三棱15 g,莪術15 g,鱉甲25 g(搗碎先煎),丹參25 g,生姜3片為引。14付,水煎服。后又調理月余,后以上方為基礎改丸劑以善后。
4.2 馮某,女,44歲,1988年5月初診。自述孕6產1,整日頭暈目眩,腰膝酸軟,五心煩熱,乳房脹痛,經前后加重,兩月前能摸到一花生米大小硬塊,推之移動,現月經剛過,上述癥狀明顯,乳脹猶存,乃來診,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數無力。此乃肝腎精血不足,乳絡失于滋養,法以滋腎養肝,調理沖任。方用滋水清肝飲加減:生熟地各25 g,生山藥25 g,山茱萸15 g,澤瀉12 g,云苓15 g,牡丹皮12 g,當歸15 g,生白芍15 g,醋柴胡15 g,焦梔子12 g,炒棗仁25 g,川楝子15 g,鹿角霜15 g,郁金15 g。
二診6月18日,上方加減共服20余劑,昨日月經來潮,乳脹明顯減輕,輕微疼痛,乳房腫塊消失,擬上方加枸杞子15 g續服。
三診7月11日,經兩個月調治,身體狀況有明顯改善,乳房脹痛輕微。囑其服1個月的杞菊地黃丸合逍遙丸,以鞏固療效。
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使女性的精神活動常處于興奮狀態,壓力得不到有效釋放,加上高脂飲食、環境污染,會導致包括乳腺增生在內多種疾病的發生。另外,本病發生與患病女性憂郁、孤獨、焦慮、易怒等性格特點有一定相關性,故門成福教授強調在治療同時應加強心理疏導,消除患者恐癌心理,耐心寬慰,幫其樹立戰勝疾病信心;患者需調整飲食結構、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不良刺激;大部分類型的乳腺增生預后較好,但易復發;病理性增生(如囊性增生)一旦確診,應積極治療,必要時手術切除病灶。總之,按時服藥,定期復查,藥物、飲食和心理治療并重,可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