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132108
現代養蜂生產的發展趨勢是規模化飼養。規模化要求飼養管理技術標準化、養蜂生產專業化和機械化。飼養管理規模化的核心是簡化飼養管理操作,讓蜂群回歸自然。就是改變管理過細的問題,將以脾為單位的管理方式,改為以分場為管理單位,實現一人多養,提高人均飼養規模,進而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減輕對蜂群的過度索取,從而增強蜂群抗病力,達到人蜂和諧的養殖目的。而規模化是以數量為基礎,有數量才有規模。目前,適合我省養蜂生產規模化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這一模式要求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資源優勢。我省擁有蜜源植物400多種,坐擁“天然蜜庫”長白山脈,擁有椴樹、槐樹、山花、向日葵四大商品蜜源及輔助蜜源200多萬公頃,可謂蜜源資源豐富,規模化飼養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
在我省,集安地區最具規模化飼養條件:蜜源資源優勢明顯,坐擁槐樹、椴樹、山花三大商品蜜源;小規模化飼養300~500群在當地較為普遍,且蜂產品市場發展迅猛,其中巢蜜、原蜜已成區域品牌,供不應求,蜂場年收入多在20~50萬之間;屬于半標準化、半機械化的生產模式,已具有規模化的雛形,只是缺少行業領軍人物。
能人模式的典型人物是新疆梁朝友,其個人擁有蜂群近萬群,人均飼養400群,標準化管理,機械化生產。每年5~9月份在新疆采收雜花蜜、油菜蜜和授粉。蜂蜜以生產成熟蜜為主,每年為巴旦木授粉收入約80萬元。每年10月到第二年4月份,在四川、云南繁蜂,期間處理掉蜂群6000余群,留3000群繁殖,至4月份,重新發展到近萬群蜂。其主要經濟來源是蜂巢蜜、成熟蜜、授粉和出售蜂群。這是我們可以借鑒的生產方式,特別是我省的集安、長白、延邊地區,需要有實力的個人或企業行動起來,充分利用我省5~9月份豐富的蜜源資源,發展規模化養殖,以點帶面,帶動我省養蜂業的發展。
這是目前我國最為普遍的規模化聯合飼養模式,也是最適合我省養蜂生產規模化的方式。以合作社形式,走小規模產業化道路,不需要大的資金投入,抱團取暖,共同應對市場需求。
我省養蜂戶已達4400多戶,蜂群30余萬群,專業養蜂與兼業養蜂并存,多以30群至100群為主。飼養方式主要是一家一戶型,零星生產,遍地開花;蜂群管理精細,生產效率低下,以有限數量的蜂群,極力獲取超量的產品,人蜂疲憊。其結果是產品質量下降、蜂群健康不良,易感病害;勞動強度大,條件艱苦,養蜂業后繼無人。而養蜂專業合作社的出現,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大家以手中有限的資源——蜂群和自有的養蜂技術,組織到一起,幾十戶或幾百戶,擁有幾千或上萬群蜂,形成特有的規模化,通過少量的資金注入,形成一個聯合體——合作社,“統一生產、統一標準、統一服務、統一銷售”, 形成產業化優勢,把生產的蜂產品供應給加工企業或經銷商,確保經濟效益。合作社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集生產、服務、銷售于一身的完整經濟體,其基本職能是:
(1)規范化管理,標準化生產,確保產品質量:標準化生產是蜂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的通行證,而規范化管理,又有嚴格的溯源機制,可追溯到個人,是確保產品質量的基礎。合作社有權利、有義務推動養蜂生產的標準化、規范化,確保產品質量是每個社員的職責。
(2)走出去,請進來:目前蜂農最需要的是蜂產品市場信息、養蜂創新技術及蜂病防治新方式。走出去,積極參加行業交流大會,獲取自己所需的生產及技術信息,宣傳自己,尋求商機;請進來,組織蜂農培訓學習,掌握前沿的養蜂管理和蜂病防治技術,提高蜂農應變市場變化的技能,生產適銷對路的蜂產品。
(3)銷售與加工企業和經銷商對接: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銷售,合作社為確保自身經濟利益,走出去,與加工企業或經銷商簽訂產銷合同,統一銷售。確保產品質量要求:不得含抗生素,不得摻假,濃度達標。產品達到上述標準,企業與合作社定價結算(或比產地市場價優惠百分比)。同時,合作社要與社成員簽訂合同,以溯源管理方式,追究問題產品到個人,確保社成員按出口標準生產蜂產品。實行優質優價,調動社員生產優質產品的積極性,形成蜂產品市場的良性循環。
合作社是個完整的經濟實體,做好為社成員服務工作是其創社的宗旨,而注重效益是其發展的動力,盈利是其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合作社可以結合自身的發展需要,利用自身原料優勢,生產自己的品牌產品或代加工蜂產品,實現從原料蜜供應到蜂產品加工的轉變,進而提高經濟效益。這是未來合作社發展的方向。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北京奧金達蜂產品專業合作社,其與北京百花蜂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方式值得借鑒。
我省蜂產品加工企業主要有延邊寶利祥蜂業有限責任公司、集安益盛永泰蜂產品公司及遍布全省的數百個蜂產品商店,年加工蜂產品在萬噸以上。由于缺乏外部資金注入,經營方式固化,企業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投資生產,運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弱化,行業發展緩慢。而蜂產品行業因其特有的季節性和流動性,消耗大,需要企業有大量的流動資金注入;而蜂產品質量的確定,特別是藥物殘留,需要有個周期過程,無形中也制約了企業的大量購入。企業需要大量優質的原料,而蜂農需要合理的收購價格,兩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無形中解決了各自的現實問題。企業與合作社聯姻,以購銷合同為根本,相互制約;或以資金注入或股份制的形式形成利益共同體,使合作社成為自己原料基地,既解決了企業原料安全和資金短缺問題,也解決了蜂農賣蜜賤、賣蜜難問題,確保了蜂農的經濟利益。
目前我省蜂產品加工企業,其國內消費和出口的絕大多數蜂產品是以原料性產品和經簡單加工的產品為主,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生產技術陳舊落后;產品同類化,低價競爭現象嚴重;具有地域優勢的“吉林白蜜”、“東山白蜜”還只是區域名牌。如何加大品牌的科技含量和地域特色,做到我有你無,變區域品牌為國內名牌,進而發展成國際名牌是我省企業的奮斗目標。單純以原料蜜粗加工的形式去迎合市場需求,很難做大做強企業。蜂產品的純天然和高營養性是人們心怡的保健佳品,其蜂蜜的養胃潤腸、王漿的提高免疫力、花粉的美容養顏、蜂膠的軟化血管作用已被人們認知,充分利用蜂產品的特色優勢,加大產品科技含量,創新品牌,將蜂產品向健康品和藥品行業延伸是企業面向未來的發展方向。
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蜂產品市場需求旺盛,潛力巨大。但近兩年,因大環境影響,市場普遍不景氣,蜂產品也深陷其中。從2013年起,企業賴以生存的商超銷量增長明顯放緩,專賣店經營舉步維艱,只有網絡銷售增長較明顯,而同期進口蜂產品卻快速增長,僅僅兩年的時間,進口蜂產品迅速搶占了我國的中高端蜂產品市場。這固然與大環境和不良商家摻雜使假有關,但整個行業營銷手段落后,缺乏營銷策劃,沒有廣告宣傳和培訓推介,致使消費者缺乏對蜂產品的有效認知。政府、企業、經銷商和合作社應該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加大宣傳和推介力度,普及蜂產品知識,提高消費者的認知水平,盡快打消消費者的疑慮和芥蒂,激活消費者的消費欲望。企業更應抓住機遇,誠信經營,創建和提升產業品牌,壯大市場美譽度;積極推行現代營銷方式,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網絡營銷、連鎖經營、旅游營銷、產銷直掛、農超對接等新營銷方式,建立起蜂產品生產與消費的良性互動,促進蜂產品價值回歸。
吉林省擁有豐富的蜜源植物,其椴樹蜜、槐花蜜、葵花蜜享譽世界,蜂產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只有我們大家行動起來,開闊視野、集思廣益,才能創新屬于我們自己的蜂產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