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杰,邱昌龍,楊 帆,通信作者:杜美茹
(1.華北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000;2.華北理工大學附屬石家莊市中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中風病,又名腦卒中,為中老年患者的常見病及多發病。近年來中風患者漸趨年輕化,不僅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精神壓力,還給社會造成了一定的經濟負擔。中風病急性期是最為兇險的階段,此期間病情發展極其迅速,不僅可以造成一定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還容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因此,充分重視中風病急性期的治療對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后期康復質量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歷代醫家對中風之病機論述不一,更有張仲景主風、劉河間主火、朱丹溪主痰、李東垣主氣、張景岳主虛之說,可以概括為風、火、痰、瘀、虛、滯[1]。其中,風為發病特點,虛乃發病基礎,火、痰、瘀、滯則可歸于邪實。氣機逆亂作為病機之根本,火、痰、瘀、滯均可由其所致。而火、痰、瘀、滯等病理產物凝聚,又會阻礙氣機調暢。因此,氣機逆亂貫穿于疾病全過程,為中風病機之根本。
《丹溪心法·中風》曰:“治風之法,初得之,即當順氣,及日久即當活血,此萬古不易之理。”急性中風的治療應以調暢氣機為核心,化痰、祛瘀、理滯等治法只有在調暢氣機為先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揮療效。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調氣之首要,即為暢利中焦;其次應注重平鎮肝逆,再則通腑泄濁,祛除諸邪。
2.1 暢利中焦 清·周學海《讀醫隨筆》云:“脾氣升則肝腎亦升,故水木不郁;胃氣降則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滯。”脾胃居于中焦,脾氣主升,吸收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并上輸于心、肺、頭目,化生氣血,營養全身,從而保證胃受納、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及以降為順的生理特性。胃氣主降,受納飲食后下移至小腸,并腐熟水谷,游溢出精微物質,充盈氣血,營養臟腑組織,有助于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及以升為健的生理特性。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表里相合,升降相因,從而使全身氣機條達。暢利中焦是恢復氣機調暢的關鍵,中焦得通,脾胃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發揮,納運功能正常進行,從而化生、輸布氣血津液,排出糟粕。因此,中風病急性期應以暢利中焦為首要。
2.2 平鎮肝逆 肝與氣機升降調節關系密切,肝主疏泄,可疏通全身氣機,使之條達。肝主升主動,可升騰一身陽氣,肝氣疏通,臟腑之氣才能和而有序,從而促進血液營運不休、津液正常代謝,邪無以成,病則不可發。若肝腎陰虧,肝陽失維,疏泄失職,氣血津液運行不暢,繼之津停為痰,血結為瘀,痰瘀互結,亦易蘊結成火,形成火、痰、瘀、滯諸邪。因此,平鎮肝逆亦屬調暢氣機之法。平鎮肝逆,當分陰陽虛實。肝腎陰虧,陰不維陽,肝陽化風,風陽上旋,宜鎮肝息風,滋陰潛陽,鎮肝息風湯用之;肝經熱盛,熱極生風,風火相煽,宜涼肝息風,增液舒筋,羚角鉤藤湯用之[2]。
2.3 通腑泄濁 通腑的主要目的為調暢氣機,延緩病情發展,因此即便未見腑證亦可酌情應用此類藥物。如在中經絡時加用通腑藥,可以預防疾病轉為中臟腑;在中臟腑時運用通腑藥,則可減少呃逆、便血、厥脫等一系列變證的發生[3]。而在中風病急性期應用通腑法,不僅可以通暢腑氣,使氣血津液得以輸布,經脈調和,肢體得利;又可蕩滌胃腸中邪熱腑實,使濁陰不能上擾,避免氣機逆亂;亦可急下存陰,釜底抽薪,防止熱盛傷津,引發痙厥變證[4]。
2.4 化痰、祛瘀、理滯 中風急性期,氣血津液運行失常導致并加重各種病理產物的產生。本病在臨床中尤以痰、瘀、滯諸邪最為明顯。若治療只考慮化痰、祛瘀、理滯,忽視氣機的調暢與否,往往會使痰隨化隨生,瘀血越祛越多,這些病理產物的存在又進一步阻礙了氣機的正常運行。因此,調暢氣機為治療之核心。調氣可祛除諸邪——可化痰,可祛瘀,可理滯。但調氣亦不能完全代替祛邪,因此在治療急性中風時應注重調暢氣機與化痰、祛瘀、理滯聯合運用,調氣以達祛邪之功,祛邪以助調氣之勢,兩者缺一不可。
綜上所述,氣機逆亂為中風病機之根本,調暢氣機為中風治療之核心。中風病急性期氣機調暢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病勢的轉歸,所以治療急性中風應以調氣為先。
[1]劉志軍,金華,蘇莉莉,等.《吳門治驗錄》中風臨證思維探析[J].中醫文獻雜志,2015,33(2):15-18.
[2]祝建材.治風先調氣,氣調風易息[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8(8):871-872.
[3]曹守梅,劉文武,邱玉崇.中風神昏的中醫藥研究進展[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1,11(2):89-91.
[4]申斌,于川,王磊,等.中藥灌腸治療急性腦梗死痰熱腑實證47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7):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