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五琴,張 玲,武志敏
(山西省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山西 晉中030800)
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是識別工作場所存在什么危害,評價此危害引起人身傷害可能性的一個過程。通過風險評估,科學地明確醫院感染預防控制工作的重點,充分發揮現有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最大價值,提高衛生資源的效益和效能[1]。近年來,血液透析醫院感染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本研究將風險評估的管理模式運用于血液透析室,取得一定的效果,現將具體做法介紹如下。
1.1 組織培訓 組織相關人員培訓,了解風險評估的基本知識。風險評估是目前一種新型模式的管理方法,包括組織醫務人員學習基本知識,介紹風險評估的方法技巧,說明開展風險評估的目的等,并要求每名醫務人員積極參與。
1.2 利用頭腦風暴法,找出風險評估的危險因素 頭腦風暴法是指很多人聚在一起,在一定時間內進行沒有限制的自由聯想和討論,最后從這些討論中挑選出有利信息的一種集思廣益、激發創意的方法。我院醫院感染管理科針對可能造成血液透析感染的環節采用頭腦風暴調查法,見表1。

表1 血液透析室可能造成感染的危險因素

(續表)
1.3 制訂風險評估表 根據風險評估評定標準制訂血液透析室風險評估表。①評定方法:風險指標的賦值從“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后果嚴重程度、如果發生風險醫院應該怎樣做好準備”3個方面進行分析并賦值,得出每一項風險指標的權重系數。②評定標準:風險優先系數越高說明造成醫院感染的風險越大。風險優先系數≥18評定為高;9≤風險優先系數<18評定為中;風險優先系數<9評定為低。③評定結果:在所有危險因素中,風險最高的前2位分別是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差及無菌操作不規范。見表2。

表2 血液透析室的醫院感染風險評估表

續表2 血液透析室的醫院感染風險評估表
1.4 制訂控制風險措施表 根據風險水平的高低制訂控制風險措施表。依據以上評定結果,風險優先系數≥18的分別為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差和無菌操作不規范,因此需要對血液透析室以上項目進行及時有效的防控及督導。見表3。

表3 血液透析室醫院感染風險評估及控制風險措施表
2.1 實施風險評估前結果 我院醫院感染管理科對血液透析室風險系數高的兩類項目進行了調查。上機過程中:無菌操作前、接觸患者周圍物品后接著穿刺未進行手衛生操作;干手方法不正確。無菌操作方面,皮膚消毒后未完全待干,生理鹽水不消毒直接連接輸液器等。下機過程中:戴手套代替洗手,脫手套后用速干手消毒液揉搓雙手。無菌操作方面操作規范。見表4。

表4 實施風險評估前我院醫院感染管理科對血液透析室手衛生及無菌操作調查情況比較
2.2 實施風險評估后結果 我院醫院感染管理科連續跟蹤檢查3個月后,對實施風險控制的兩個高危因素進行了再次調查。見表5。

表5 實施風險評估后我院醫院感染管理科對血液透析室手衛生及無菌操作調查情況比較
2.3 實施前后結果比較 實施控制風險措施前后,上機操作過程中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機操作過程中無菌技術操作規范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下機操作過程中手衛生正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我院醫院感染管理科對血液透析室手衛生及無菌操作調查情況實施控制風險措施前后結果比較
本研究對醫院感染高風險因素制訂針對性控制風險的措施,準確找出高風險因素進行再干預、再控制,形成有效的PDCA循環。本文結果顯示,實施風險評估后,上、下機操作過程中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正確率及無菌技術操作規范率都有所提高,經過統計分析有明顯差異。風險評估模式的管理顯著提高了醫務人員手衛生執行正確率及無菌操作的規范率,有效提高了醫務人員專業素質,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的感染率。
[1]馬麗娜,李麗,周秀榮.持續質量改進在手術室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2):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