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輝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 510240)
風濕痹痛是以四肢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活動受限,或伴有酸沉、彈響等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進行性的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嚴重者導致關節畸形,喪失功能,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西醫中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膝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等屬于風濕痹痛,其往往纏綿難愈,給患者造成了很大痛苦,同時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氣候差異顯著,人們的飲食習俗也各不相同。臨床觀察表明,約90%以上的風濕痹痛患者對氣候變化敏感,氣候因素的變化與風濕病痛有密切聯系。不同地域、氣候、環境對長期生活在其中人們的體質,疾病的發生、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同一種疾病在不同地域發病類型明顯不同。因此在診治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地域、環境、氣候因素,這對風濕痹痛的治療有重要意義。
傳統中醫學重視地域因素對發病的影響,因地制宜原則在許多地方演化成為地方學術流派。下面結合嶺南地區獨特的氣候特點,概括嶺南醫家對風濕痹痛的治療特色,希望對豐富風濕痹痛的治療思路和提高中醫療效有所幫助。
2.1 風濕痹痛在嶺南地區的發病特點 中醫認為風濕痹痛的發生與個人稟賦及當地的環境氣候密切相關,常見于“痹證”“鶴膝風”“歷節”等病證。《黃帝內經》曰:“東南之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南方者,陽之所盛,霧露所聚;西方者,沙石之處,水土剛強;北方者,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嶺南地區是指南嶺以南,包括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區,全年平均氣溫較高,夏長冬短,且雨量充沛,臨海多風,霧露常聚,濕熱蒸騰。嶺南地區的人們長期生活在濕熱郁蒸的自然環境中,使本地區的風濕痹痛呈現多濕熱的特點。
2.2 重視五臟相關 “五臟相關理論”是鄧鐵濤教授首先闡述的,不但豐富了中醫藏象理論體系,還為臟腑辨證指導臨床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風濕痹痛屬正虛邪實,多肝腎虧虛;嶺南地區則表現為與肝、脾、腎關系密切。嶺南醫家深刻理解“五臟相關理論”,運用到風濕痹痛的臨床治療中,并取得滿意療效。韓清民等[1]對“五臟相關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并在膝痹治療過程中結合“腎肝脾相關”理論,取得顯著療效。
2.3 臨證用藥重祛濕清熱 嶺南人有濕熱重的特點,用藥多依據嶺南人的體質特點,常用健脾化痰、清熱祛濕藥。廣州市名老中醫羅廣蔭認為“南方地卑多濕,六淫諸邪,多以濕邪為患。因濕性重濁黏滯,熱與濕邪膠結難化,熱隨濕留,濕困而熱難解”。嶺南人風濕痹痛的發生、發展、臨床證候有其相應的特殊性,易出現脾胃虛弱、濕熱偏勝的表現。因此,組方用藥常重視祛濕清熱,健脾益氣,通絡除痹[2]。
2.4 擅用嶺南中草藥 嶺南醫家在長期的臨證過程中,總結了大量本地域特有中藥材的藥性特點,且善于應用其治療疾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用藥經驗。劉成麗等[3]研究廣州地區名中醫驗方用藥特點后發現,廣州地區名中醫在臨床用藥時常以本地中草藥資源為基礎。下面列舉幾種有代表性的治療風濕痹痛的嶺南藥材,供大家辨證論治時參考。
(1)五指毛桃。又名五爪龍,常和黃芪對應稱之為“南芪”,性甘,微溫,與黃芪功用相似,能健脾補肺,益氣除痹;但黃芪溫燥,而五指毛桃性緩而潤。嶺南地區氣候濕熱,脾喜燥惡濕,最易受困;脾氣不足,水濕不得運化,留滯筋脈經絡,而成痹證。在風濕痹痛的治療中常用五指毛桃補脾益氣,脾運痹通,則疼痛、腫脹緩解。
(2)祛風濕、利關節用伸筋草、千斤拔。①伸筋草性溫,味辛,歸肝、脾、腎經,具有舒筋活絡、通利關節之功效。藥理學研究證明其具有抗炎、鎮痛、抑菌、抑制乙酰膽堿酯酶活性等作用[4]。嶺南地區濕邪較重,濕性趨下,重濁黏膩,留駐于筋脈、關節,不通則痛;濕邪痹阻經脈可引起膝關節屈伸不利、腫脹發熱,纏綿難愈。嶺南醫家用伸筋草治療關節屈伸不利、風濕痹痛等癥,療效確切。②千斤拔在《嶺南采藥錄》中記載能夠祛風濕,舒筋活絡,用于治療手足痹痛、腰部風濕作痛、跌打損傷等。《南寧市藥物志》中記載其能壯筋骨,祛瘀積,主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四肢酸軟無力、黃疸等。在風濕痹痛的治療中,千斤拔配伍伸筋草不僅可以祛濕,還可強筋骨,止痹痛。
(3)補血通絡用雞血藤。風濕痹痛患者普遍病程較長,久病多瘀,常表現為虛實夾雜。雞血藤性苦甘溫,能活血補血,舒筋活絡。劉軍[5]依據“氣血為先”的理論,運用雞血藤的補血、活血通絡之功,為補肝益腎之品開路架橋,直達病所,筋脈得養,疼痛可解,活動功能可恢復。
(4)補肝腎、強筋骨用杜仲。風濕痹痛的主要病機是“虛與阻”,為本虛標實之證,并且研究已證實補腎活血中藥能延緩膝痹的病理過程[6]。治療以補益肝腎、活血化瘀為治療大法[7]。杜仲味甘,性溫,對肝腎不足之腰膝疼痛用之效佳。在風濕痹痛的臨床治療中常用杜仲配牛膝補益肝腎,強筋健骨,能夠較好地緩解腰膝疼痛,還能增強其他藥物行血化瘀之功[8]。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環境因素在風濕痹痛發病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嶺南地區平均氣溫較高,夏季漫長,長時間使用空調,許多年輕人往往不注意空調產生的“風寒邪氣”,失于調攝而誘發風濕痹痛。從室外進入室內后,往往不能及時增加衣物,室內外溫差較大,汗出當風,汗孔郁閉,營衛不和,則風寒濕痹阻,導致四肢關節受損、受冷、疼痛,加速關節退化,長此以往導致關節腫脹疼痛,屈伸不利[9]。此外,天氣炎熱、貪食冰涼之品、濫服涼茶等因素也在風濕痹痛發病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風濕痹痛是臨床常見疾病,久治難愈,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較大的影響。風濕痹痛的發病機制十分復雜,現代醫學仍未完全明確其病因,地域、環境只是其中的影響因素,但也有一些醫家認為其發病無地域差異。筆者在不同地區臨床診療過程中發現地域不同,患病類型也不同,提示應該重視地域對風濕痹痛的影響。嶺南地理、氣候環境及飲食生活習慣對風濕痹痛的發病影響較大。嶺南醫家重視臟腑辨證,注重健脾除濕,善于應用地方中草藥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用藥經驗,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筆者希望通過分析嶺南中醫對風濕痹痛的治療特色,豐富風濕痹痛的治療思路,對提高風濕痹痛的療效有所幫助。
[1]韓清民,黃旭東,王躍輝.從腎肝脾相關理論論治膝骨關節炎探討[J].四川中醫,2010,28(5):35-36.
[2]虎群盛,黃楓.天人相應,因地制宜——黃楓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經驗[J].湖南中醫雜志,2016,32(2):27-28.
[3]劉成麗,楊智輝,劉小斌,等.廣州地區名中醫驗方用藥特點[J].新中醫,2012,44(5):124-125.
[4]蔡卓亞,周自桂,李萍,等.伸筋草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5,46(2):297-304.
[5]梁浩東,潘建科,洪坤豪,等.劉軍運用嶺南特色藥物治療膝骨關節炎經驗探析[J].遼寧中醫雜志,2016,43(6):1152-1154.
[6]唐勇,姜杰,孟輝,等.補腎益氣活血方對實驗性膝骨關節炎兔關節軟骨組織形態學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0):237-239.
[7]于娟,李莎莎,葉瑩儀,等.補腎活血方對兔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作用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6):171-174.
[8]張文霞,孫元海,劉淑芹.補腎強骨膠囊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16,24(2):44-45.
[9]孫玥,劉健.不同地域痹證中醫藥治療特色[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13,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