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鋒,馮 麗,通信作者:武洛洛
(1.河南省安陽市北關區解放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河南 安陽455000;2.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腎結石為泌尿系統常見病,男性青壯年發病多于女性,左右側的發病率無明顯差異,40%~75%的腎結石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其癥狀取決于結石的大小、形狀、所在部位和有無感染、梗阻等并發癥,部分患者可無癥狀。常見癥狀有腰腹部絞痛、惡心、嘔吐、煩躁不安、腹脹、血尿等。如果合并尿路感染,也可能出現畏寒、發熱等現象。急性腎絞痛常使患者疼痛難忍,多為泌尿系統的急癥。隨著人們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腎結石的發病率也逐年升高。筆者從事臨床醫學20余年,鉆研岐黃之術,對無癥狀頑固性腎結石的治療用藥有獨到的見解與體會,并自擬排石保腎湯治療本病,方中重用大劑量的核桃仁,現介紹如下。
自擬排石保腎湯:核桃仁250 g,木通15 g,車前子20 g(包煎),海金沙30 g(包煎),萹蓄20 g,瞿麥12 g,生大黃15 g(后下),滑石20 g,雞內金30 g,金錢草20 g,皂角刺12 g,生蒲黃6 g(包煎),陳皮12 g,甘草片10 g。用法:核桃仁煮水500 mL,直接加余藥繼續煎至200 mL。本方重用大劑量核桃仁補腎潤腸;滑石滑利竅道,清熱滲濕,利水通淋,《藥品化義》謂“體滑主利竅,味淡主滲熱”;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濕熱,使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去;萹蓄、瞿麥、車前子為臣,三者均為清熱利水通淋之常用藥;生大黃蕩滌邪熱,使濕熱從大便而去;海金沙、雞內金、皂角刺清熱利濕,消堅滌石;陳皮顧護胃氣。如排石過程中出現腰痛甚者,合芍藥甘草湯解痙止痛;出現小便滯澀淋漓作痛,苔黃膩,脈滑數者,合五味消毒飲清利濕熱。
患者,男,38歲,于2015年冬單位體檢時,B超發現左腎單發結石,最大者直徑可達11 mm左右,雙腎無積水,尿檢無異常。后于某西醫院行體外碎石治療后,結石順利排出。半年后復查B超顯示左腎多發結石,最大者直徑可達 8 mm,尿檢無異常,建議動態觀察。遂來我處就診,患者無明顯腰酸、腰痛等癥狀,小便無異常,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滑數。考慮為無癥狀頑固性腎結石。中醫診斷為石淋,證型為濕熱蘊結證。治法清熱利濕,補腎潤腸。方用自擬排石保腎湯,15劑,水煎服。半個月后在同一醫院復查B超顯示左腎結石數量有所減少,最大者直徑為6 mm左右。遂囑守上方繼服30劑。后復查B超顯示左腎結石數量較上次明顯減少,最大者直徑為4 mm左右。遂守上方制成膏劑繼服2個月,后復查B超雙腎未見結石。隨訪1年半未再復發。
腎結石屬中醫“石淋”范疇,病機為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日久化石。《諸病源候論·石淋候》曰:“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故腎客砂石。腎虛為熱所乘,熱則成淋。其病之狀,小便則莖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從小便道出,甚者塞痛合悶絕。”《備急千金要方》曰“熱淋中焦,則為堅,石淋之為病,莖中痛,溺不得卒出”。本病的發生主要與腎、膀胱有關,因此在治療上應以排石通淋、滑澀化濕為主。現代研究表明,泌尿結石的主要成分為草酸鈣,其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性別、種族、遺傳、環境因素、飲食習慣和職業等。同時機體的代謝異常(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皮質醇增多癥、高血糖)、長期臥床、營養缺乏、尿路的梗阻、感染、異物和藥物使用也漸漸成為結石形成的常見病因。
石淋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臨床多反復發作。治療上百家爭鳴,如用加味化石散從濕熱論治,以補腎溶石[1];通淋排石湯從腎虛入手,給予排石活瘀治療,以改善腎臟循環[2];芪金湯從“腎陰虛生內熱”論治,采用補腎不用排石的治療思路[3]。筆者初治此病,方不得法,效果并不理想,百思不得其解,遂大量翻查文獻,偶然間看到南京中醫藥大學孟景春教授發表于《江蘇中醫》的文章——《核桃仁是腎結石的克星》,于是對核桃仁的臨床應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正如《醫學衷中參西錄·藥物講義》核桃仁條目下所載“消堅開瘀,治心腹疼痛,砂淋、石淋堵塞作疼,腎敗不能漉水,小便不利”等功效。于是在臨床運用八正散、石韋散的同時,發現加入大劑量核桃仁的自擬排石保腎湯效果顯著,而且對于多次反復發作的泌尿系結石患者,還有防止復發之效。砂石為陰結所致,筆者在八正散利濕通淋的基礎上重用核桃仁以增強補腎陽、溶石排石之功,防治相兼,故在臨床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1]王建偉.加味化石散治療無癥狀腎結石體會[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1,27(6):407-408.
[2]孫斌.通淋排石湯治療腎結石20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3):185.
[3]呂潔.“芪金湯”治頑固性腎結石[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1,37(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