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娜,馬煒林,徐涵斌,通信作者:宋南昌
(1.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省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宋南昌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江西 南昌 330003)
臂叢神經是由C5~T1脊神經前支組成,主要功能是支配上肢的感覺與運動。臂叢神經損傷是較常見的周圍神經損傷,引起臂叢神經損傷的原因主要有頸椎椎間盤突出、骨折、脫位、外傷、臂叢神經炎等。目前臨床對于臂叢神經損傷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但效果不甚理想。筆者采用針刺配合推拿治療外傷性臂叢神經損傷1例,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30歲。因“外傷致左側肱骨骨折伴左上肢麻木疼痛、活動障礙50 d”為主訴于2016年11月4日在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科門診就診。患者2016年9月15日上午9時左右發生車禍,急送遂川縣某醫院,X線檢查:左側肱骨干骨折,行夾板固定等對癥治療。隨后轉入南昌市某醫院治療,以“肱骨干骨折(左),上肢神經損傷”收治入院,2016年9月28日在全麻下行左側肱骨干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聯合神經探查術。術后患者仍感左側肱骨中段(骨折處)以下麻木,活動受限,伴痛覺過敏。為求進一步治療,來我院門診就診。刻下癥:左肱骨中段以下麻木,痛覺過敏,稍有接觸則疼痛難忍;肘關節腫脹疼痛,左前臂及左手不能自主活動。既往體質尚可,否認高血壓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認家族遺傳史。專科檢查:左上臂及左肘關節腫脹明顯,局部皮膚瘀青。左肱骨中段環形壓痛(+),腫脹處壓痛(+),肱骨中段以下皮膚觸痛(+),皮溫稍高,左肩關節活動稍受限,肘關節、腕關節及左手指活動障礙。左上臂肌力4級,前臂及腕部肌力1級,肌張力正常。肌電圖提示臂叢神經損傷(患者自述,因檢查結果丟失,具體不詳)。中醫診斷:痿證,氣虛血瘀型。西醫診斷:左側肱骨干骨折術后,左側臂叢神經損傷。治宜益氣活血,祛瘀通絡。給予針灸配合推拿治療。
取左側肩三針、肩井、臂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列缺、八風等穴,以75%酒精棉球局部消毒后行常規針刺。針刺以局部出現酸、麻、脹、痛甚至向遠處放射為度,行平補平瀉法。局部配合紅外線照射,于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行電針治療,選疏密波,根據患者承受能力調節強度及頻率。電針及針刺均留針30 min后出針。出針后行局部推拿及點按治療30 min。每日1次,周末休息2 d。治療2個月后,患者左上肢腫脹完全消失,已無明顯疼痛,前臂可屈曲,肌力4級,各手指可稍有活動,腕部肌力3級,繼續同前治療。治療4個月后,患者已基本恢復正常,不影響日常生活。
臂叢神經損傷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①上臂叢神經損傷,主要表現為肩關節不能外展與上舉,肘關節不能屈曲,腕關節雖能屈伸但肌力減弱,手指活動尚可,伴上肢伸面大部分感覺缺失。②下臂叢神經損傷,主要表現為手指不能屈曲、伸直,不能做對指動作,手指不能合攏和分開,但肩、肘、腕關節活動正常。③全臂叢神經損傷,主要表現為上肢癱瘓,無任何運動功能,皮膚感覺障礙。
臂叢神經損傷屬中醫“痿證”范疇,痿證是指肢體筋脈遲緩,軟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或伴有肌肉萎縮的病證[1]。痿證病變部位在筋脈肌肉,根本病機為五臟虛損。“治痿獨取陽明”為本病治療的基本原則。《素問·痿論篇》云:“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為五臟六腑之海,有濡養宗筋的作用,而宗筋具有束骨利關節的作用,人體的骨節筋脈依賴陽明經之氣血濡養才能運作自如;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痿而不用[2]。因此治療本病當以補氣溫陽,祛瘀通絡為主。針刺取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等手陽明大腸經穴,給予電針刺激并以紅外線照射祛瘀通絡,配局部手法推拿疏通經絡,改善循環。肺與大腸相表里,取大腸經穴亦可調理肺經,肺主輸布津液,津液得布則筋骨得濡。經治療后,患者局部血供、氧供得到改善,并改善受損神經功能。研究表明,針刺可能通過刺激神經,使神經再生,從而加速神經的恢復[3]。推拿及點穴手法可改善局部血供及氧供,從而加速神經的修復。4個月后隨訪該患者,結果表明針刺配合推拿治療能有效縮短患者的病程,對受損神經的修復具有一定的幫助,且李樹成等[4]通過研究表明針灸治療外傷性神經損傷具有確切的療效。但因本病例為單一病例,仍需進一步收集數據加以證明,方可在臨床推廣使用。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481.
[2]王慶其,王鍵,遲華基,等.內經選讀[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41.
[3]韓陽,于學平,鄭春浩.針刺治療上肢周圍神經損傷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2):22-23.
[4]李樹成,盧佩斯,老錦雄,等.不同針灸方法治療外傷性神經損傷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3,33(11):993-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