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印會,指導老師:相世和
(吉林省長春市中醫院,吉林 長春 130052)
相世和,國家二級教授,吉林省名中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30余年,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內科、婦科、皮膚科疾病及疑難雜病,臨床療效確切。筆者有幸跟師學習,收獲頗豐,現將相世和教授論治面肌痙攣驗案1例介紹如下。
患者,女,40歲,2014年2月8日初診。主訴:陣發性面肌抽搐2年。患者2年前因工作緊張,業務繁重,疲勞后出現陣發性面肌不自主抽搐,眼瞼跳動,難以自控,曾診斷為“面肌痙攣”,并經多方治療,見效甚微,遂來我院求診。癥見:右側面肌抽搐,眼瞼跳動,靜止即發,緩解數分鐘再次發作,不可自控,每遇情緒波動時癥狀加重,口唇麻木,心煩,納谷可,偶有便秘,小便調,舌質紫暗,邊有瘀斑尖紅,苔少,脈澀。查體: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神清合作,面色微紅,血壓110/74 mm Hg(1 kPa=7.5 mm Hg),心、肺、腹部檢查未見異常。
相世和教授認為本例患者年已40歲,《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再加上久病及腎,致使腎陰虧虛;陰虛則血少而致筋脈失養,陰虛則風動而致筋脈攣急,故面肌抽搐,眼瞼跳動,靜止即發,不可自控,口唇麻木;陰虛則生內熱,故心煩,偶有便秘;久病入絡,久病從瘀,故舌質紫暗,邊有瘀斑尖紅,脈澀。診斷:面肌痙攣。中醫辨證:瘈疭,證屬陰虛血熱,瘀血阻滯,筋脈失養。治以滋陰涼血清熱,搜風活絡止痙。處方:生地黃15 g,熟地黃15 g,白芍15 g,丹參20 g,赤芍20 g,川芎20 g,僵蠶10 g,蜈蚣5 g,7劑。上藥為北京康仁堂配方顆粒14袋,每次1袋,每日2次,用50 mL 開水沖勻,溫度適宜后口服。
2014年2月15日二診:患者右側面肌抽搐和眼瞼跳動明顯好轉,靜止即發,不可自控,但緩解時間延長,每遇情緒波動時癥狀加重,口唇麻木已經消失,心煩,納谷可,偶有便秘,小便調。舌質淡紅,邊有瘀斑尖紅,苔少,脈澀。主癥轉佳,效不更方,前方續服7劑。
2014年2月22日三診:患者偶有右側面肌抽搐和眼瞼跳動,靜止即發,不可自控,但癥狀輕微,緩解時間延長,每遇情緒波動時癥狀加重,心煩,納谷可,偶有便秘,小便調。舌質淡紅,邊有瘀斑尖紅,苔少,脈弦數。主癥漸好,余癥未除,增加疏肝清熱之品。處方:生地黃15 g,梔子10 g,白芍15 g,柴胡15 g,赤芍15 g,川芎20 g,僵蠶10 g,蜈蚣5 g,火麻仁30 g,連翹15 g,7劑。用法同前。隨訪結果:經過3次治療后,患者面肌抽搐和眼角跳動基本消失,心煩、便秘等癥狀盡除,納谷佳,二便調,舌脈正常。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是以一側面部肌肉陣發性、不自主、無痛性抽動為特點,以一側面神經過度興奮為本質的功能性顱神經疾病。發病早期多為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而后逐漸擴散至一側面部其他肌肉及整個面部,抽搐呈無規律性陣發,可因疲倦、精神緊張及自主運動等因素加重,平靜、入睡后可以自行停止。本病常發于中年后人群,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西醫對本病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對癥治療或伽瑪刀治療,但效果均不理想。
面肌痙攣屬于中醫“瘈疭”范疇。如《張氏醫通》說:“瘈者,筋脈拘急也,疭者,筋脈馳縱也,俗謂之抽。”《溫病條辨》中又說:“瘈者,蠕動引縮之謂,后人所謂抽掣,搐搦,古人所謂瘈也。”《景岳全書》說:“凡屬陰虛血少之輩,不能養營筋脈,以致搐攣僵仆者,皆是此證。”指出陰血虧虛、筋脈失養是瘈疭的病理基礎。華岫云在《臨證指南醫案》按語中認為:“肝為風木之臟,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倘精液有虧,肝陰不足,血燥生熱,熱則風陽上升,竅絡阻塞,頭目不清,眩暈跌撲,甚則瘈疭厥矣。”說明陰虛血熱是瘈疭的常見病機。
本例面肌痙攣是由陰虛血熱,瘀血阻滯,筋脈失于濡養所致,故給予滋陰涼血清熱、搜風活絡止痙之法而立見成效。方中生地黃、熟地黃、白芍滋陰涼血清熱以治病之本,白芍兼緩筋脈之急以治病之標,生地黃、熟地黃潤燥以治大便之秘;僵蠶、蜈蚣味辛善行,用以搜風通絡;丹參、赤芍、川芎三藥用以活血,丹參、赤芍還可涼血清心以除煩躁,川芎辛溫,其辛可助僵蠶、蜈蚣通絡,其溫合蜈蚣之溫防諸藥之涼僻,實乃用藥之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