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黃玨衛生院,江蘇 揚州 225118)
人工蕁麻疹又名皮膚劃痕癥,是蕁麻疹的特殊類型,自然人群發病率為2%~5%,以青壯年多見,其病因復雜,常反復發作,是皮膚科常見疾病[1]。人工蕁麻疹常遷延不愈,目前尚無特效療法。抗組胺藥作為治療蕁麻疹的一線用藥,雖能控制癥狀,但多數患者停藥后仍會在短時間內復發[2]。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頑固性人工蕁麻疹患者38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自2011年6月至2016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黃玨衛生院收治的頑固性人工蕁麻疹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齡18~55歲,平均(35.89±10.25)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8年,平均(2.5±2.13)年。
1.2 入選標準 ①年齡≥18歲,性別不限;②病程>6周;③符合人工性蕁麻疹相關診斷標準:無原發皮損,自覺皮膚瘙癢,機械性刺激或搔抓后出現紅斑、風團,皮膚劃痕癥陽性;④均經多家醫院、多種治療方法、多次治療效果不明顯者;⑤治療前1周內未服用糖皮質激素;⑥經詳細體格檢查排除內科疾病引起者;⑦患者知情同意;⑧無明顯誘因引起者[3-4]。
1.3 排除標準 ①妊娠期和哺乳期者;②急性哮喘發作、濕疹及特應性皮炎者;③有嚴重心臟疾病及肝腎功能不全者;④不按規定用藥、不按醫囑復診和隨訪者;⑤駕駛員、高空作業者及精細手工作業者;⑥既往有過敏性病史、自身免疫性病史及寄生蟲感染史者;⑦合并有其他類型蕁麻疹者;⑧資料不全、觀察期間有特殊情況或因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終止治療者[3-5]。
2.1 西醫治療 富馬酸酮替芬分散片(山東綠茵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444,1 mg/片)每次口服1 mg,每日2次;鹽酸賽庚啶片(山東仁和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2277,2 mg/片)每次口服2 mg,每日3次;桂利嗪片(南京白敬宇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32024065,25 mg/片)每次口服25 mg,每日3次;鹽酸雷尼替丁膠囊(華潤雙鶴利民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171,0.15 g/粒)每次口服0.15 g,每日2次。
2.2 自擬中藥方治療 藥物組成:銀柴胡10 g,防風10 g,荊芥10 g,烏梅10 g,五味子10 g,赤芍10 g,白芍10 g,僵蠶10 g,紅花10 g,白鮮皮30 g,苦參10 g,地膚子15 g,土茯苓30 g,牡丹皮15 g,烏梢蛇15 g,甘草片10 g。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服用,連續服用12周。
所有患者治療期間每 2 周復查人工劃痕試驗,根據皮膚劃痕情況先將鹽酸雷尼替丁膠囊減量直至停藥,然后依次將富馬酸酮替芬分散片、鹽酸賽庚啶片、桂利嗪片減量直至停藥,總療程為12周。所有患者在系統治療前檢查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治療4周后再進行復查,如果正常可不再復查。每2周復診1次,治療結束后每8周隨訪1次,共計8次。
3.1 療效評定標準 ①瘙癢: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度瘙癢,2分為中度瘙癢但不影響睡眠和工作,3分為重度瘙癢且嚴重影響睡眠和工作;②皮膚劃痕(風團)最大橫徑:0分為無劃痕(風團),1分為風團橫徑<0.3 cm,2分為風團橫徑<0.5 cm,3分為風團橫徑>0.5 cm;③皮膚劃痕(風團)持續時間:0分為無劃痕(風團),1分為劃痕(風團)持續時間0.5~1.0 h,2分為劃痕(風團)持續時間1~2 h,3分為劃痕(風團)持續時間>2 h;④入睡時間:0分為入睡正常,1分為偶爾不易入睡,2分為時有不易入睡,3分為經常入睡困難;⑤療效標準:痊愈為治療后癥狀顯著改善,積分指數下降水平≥80%,顯效為積分下降指數為50%~79%,有效為積分下降指數為30%~49%,無效為積分下降指數≤30%;治療積分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
3.2 結果
(1)治療結果比較 ①32例患者2周后瘙癢癥狀明顯緩解,6例患者4周后瘙癢癥狀明顯緩解;②12例患者2周后皮膚劃痕癥陰性,17例患者4周后皮膚劃痕癥陰性,9例患者6周后皮膚劃痕癥陰性;③治療2周后積分為(5.00±0.15)分,與治療前積分(10.00±1.35)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積分為(1.50±1.25)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④痊愈33例,顯效5例,總有效率為100%;痊愈及顯效患者隨訪8周,復發1例,復發率為2.6%。
(2)不良反應比較 38例患者中,出現輕度嗜睡及困倦乏力癥狀5例,口干2例,以上不良反應程度均較輕微,未影響治療,繼續治療后不適癥狀逐漸消失。治療后2周復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輕度異常6例,未作處理,4周后復查恢復正常3例,6周后復查恢復正常2例。所有患者治療前后血、尿常規及腎功能均正常。
目前認為人工蕁麻疹為機械刺激皮膚后,皮膚肥大細胞被活化,釋放組胺及其他血管活性物質(包括白三烯)等,組胺與靶細胞膜上H1受體結合,引起血管擴張及通透性增加,產生紅斑、水腫、風團等[3,6]。本病發病常無明顯病因,可由蟲咬、藥物、新近細菌感染、真菌的代謝產物、異種血清等因素引起。有文獻顯示,大部分人工蕁麻疹患者血清中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陽性和組胺水平升高及被動轉移試驗陽性,屬于IgE依賴型變態反應[7-8]。一般認為皮膚血管上同時存在H1、H2兩種組胺受體,而組胺之所以能使血管擴張,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導致紅斑、水腫及組織損傷,刺激神經末梢引發瘙癢,便是作用于H1、H2受體的結果,其中H1受體與風團、瘙癢、紅暈等有關,而H2受體參與皮膚潮紅反應。因此,抗組胺制劑是治療人工蕁麻疹的首選藥物,臨床主張H1(1種)聯合H2(1種)受體拮抗劑治療人工蕁麻疹,可使組胺拮抗更完全,療效更好。但因人工蕁麻疹病因復雜,大部分患者有慢性遷延性病史,而且可能與其他類型蕁麻疹共存,增加了查找病因的難度,導致治療時間延長,治療效果不理想,停藥后復發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質量[9-10]。
桂利嗪為廣譜抗炎癥介質藥,具有抗組胺、抗5-羥色胺、抗激肽活性及抑制補體C4活化作用。雷尼替丁膠囊屬于H2受體拮抗劑,有速效和長效的特點,可直接作用于肥大細胞,抑制其分泌介質。賽庚啶為H1受體拮抗劑,具有輕、中度抗5-羥色胺及抗膽堿能作用。富馬酸酮替芬分散片屬于致敏活性細胞、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的過敏介質釋放抑制劑,兼有組胺H1受體拮抗作用和抑制過敏反應介質釋放作用,不僅抗過敏作用較強,且藥效持續時間較長。以上抗組胺藥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嗜睡、口干、乏力、頭暈、惡心等不良反應,以富馬酸酮替芬、鹽酸賽庚啶最為明顯。然而筆者在臨床治療中觀察發現,患者瘙癢癥狀越重,嗜睡、乏力等副作用越不明顯;瘙癢癥狀越輕,嗜睡、乏力等副作用越明顯。此次治療的38例均為頑固性蕁麻疹患者,瘙癢癥狀較重,即使聯用4種抗組胺藥物治療其不良反應也較輕微,而且隨著繼續治療,不良反應逐漸消失。
中醫將蕁麻疹稱為“癮疹”,俗稱“風疹塊”。歷代醫家對本病均有描述,如《諸病源候論·風瘙癮疹候》“邪氣客于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瘙癮疹”。中醫認為蕁麻疹的發病是由于素體稟賦不耐,衛外不固,外加六淫之氣侵襲,或飲食不慎、七情內傷、氣血臟腑功能失調所致。中醫外科名家朱仁康先生認為蕁麻疹的成因有內外之分,血熱型蕁麻疹多見于人工蕁麻疹,由于心經有火,血熱生風,發時心中煩躁不安,舌紅苔薄黃,脈弦滑帶數,治宜涼血清熱,消風止癢。
本觀察所用自擬中藥方是在過敏煎的基礎上加減組成,過敏煎乃祝諶予先生所創,用于治療各種過敏癥。自擬中藥方中銀柴胡清虛熱,除疳熱;防風祛風解表,除濕止痛;烏梅酸澀收斂,化陰生津:五味子酸甘而溫,益氣斂肺,補腎養陰,寧心安神[11];荊芥涼散風熱,開宣肺竅,祛風清熱;僵蠶息風止痙,祛風止痛;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赤芍清血分實熱,散瘀血留滯;白芍補血,斂陰柔肝,緩急止痛;地膚子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白鮮皮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苦參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土茯苓解毒,除濕,通利關節;烏梢蛇祛風,通絡止痙;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用為佐使。諸藥合用,取“血行風自滅”之理,于祛風之中伍以清熱、養血之品,使風邪去,血脈和,則瘙癢自止。
綜上所述,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頑固性人工蕁麻疹,療效確切,不良反應輕微,是臨床治療頑固性人工蕁麻疹較為理想的首選方法,值得推廣應用。同時,筆者通過臨床觀察發現患者年齡越小,病程越短,治療效果越好,且早期治療可以減少炎癥反應的層級放大作用,從而提高治愈率,對疾病預后有積極的作用。
[1]王領高.鹽酸西替利嗪聯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及復方木尼孜其顆粒三聯療法治療慢性人工蕁麻疹療效觀察[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4,39(10):1385-1386.
[2]薛東運,杜小靜.窄譜中波紫外線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人工蕁麻疹療效觀察[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5,31(9):571-572.
[3]郭波,艾俊俊,榮光輝.鹽酸左西替利嗪聯合鹽酸非索非那定治療人工蕁麻疹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12(5):307-308.
[4]任杰.香菇菌多糖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人工蕁麻疹39例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16):8-9.
[5]宋淑紅,趙棟桉,周靜芳,等.消癮方加減聯合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評價及對IgE、IL-4和IFN-γ水平的影響[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5,31(4):229-231.
[6]江明,徐素平,孫衛國.地氯雷他定聯合苦參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療人工蕁麻疹的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26(4):369-370.
[7]劉淑梅.卡介菌多糖核酸聯合治療皮膚劃痕癥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31):175.
[8]曹源,李鄰峰.人工蕁麻疹56例臨床預后觀察[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2,5(2):76-78.
[9]徐穎,楊艷,高麗麗.磷酸組織胺脫敏聯合H1、H2組織胺抗體阻滯劑治療皮膚劃痕癥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4,20(11):1895-1899.
[10]李亞玲,李俊,葉云,等.轉移因子四聯療法治療人工蕁麻疹的臨床觀察[J].山東醫藥,2011,51(44):87-88.
[11]黃時燕,趙曉廣,聶巧峰.過敏煎加減辨證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2,12(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