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葉
(河南省鄭州市中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7)
近年來,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提高,因糖尿病導致的精神障礙疾病逐漸引發了醫學界的關注。該類患者表現為神經衰弱以及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且糖尿病患者夜尿過多,容易導致其出現睡眠障礙,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配合中藥足浴調護糖尿病失眠障礙,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鄭州市中醫院糖尿病科自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因糖尿病引起失眠的100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中失眠的診斷標準。將其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4~62歲,平均(53.1±6.7)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3.2年,平均(1.6±0.4)年。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36~63歲,平均(52.6±6.4)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3.4年,平均(1.7±0.4)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創造良好的住院環境,保持病房的干凈整潔,避免噪音。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醫生適當采用中醫護理技術,如耳穴貼壓、穴位按摩等。同時,指導患者睡前用熱水泡腳15 min,并對涌泉穴進行按摩。向患者講解睡眠的正常過程,幫助其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叮囑患者晚餐不宜太飽,睡前忌喝咖啡與濃茶。醫生做到有問必答,以加強醫患溝通。
2.2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中藥足浴。足浴藥方:取酸棗仁、雞血藤、首烏藤各30 g,丹參、當歸15 g,桂枝10 g,水煎煮,制成每袋200 mL藥袋。在足浴桶中放入2 500~3 000 mL溫水,然后套上一次性塑料袋,向袋內注入2 000~2 500 mL溫水,再加上兩袋藥袋,然后將足浴桶的溫度設定為38℃。足浴時間為每日14∶00—16∶00,每次25 min,療程為10 d。中藥足浴期間,應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有皮膚過敏的癥狀,或患者自述有眩暈、頭痛、胸悶的癥狀,一經發現應立即停止足浴。
3.1觀察指標采取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對患者的睡眠情況進行分析計分,總分為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制作中醫癥狀評分表,通過記錄患者睡眠癥狀進行統計分析,分數越高表示睡眠障礙越嚴重。

3.3結果
(1)干預前后PSQI總分比較觀察組干預前PSQI總分為(12.27±2.77)分,干預后PSQI總分為(7.82±3.17)分;對照組干預前PSQI總分為(12.35±2.80)分,干預后PSQI總分為(11.04±2.87)分;干預后,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2)干預前后中醫癥狀評分比較觀察組干預前中醫癥狀評分為(14.58±4.22)分,干預后中醫癥狀評分為(8.01±3.84)分;對照組干預前中醫癥狀評分為(13.96±4.47)分,干預后中醫癥狀評分為(10.15±4.62)分;干預后,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由于糖尿病病因復雜,目前尚未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面對高昂藥費和長期的疾病折磨,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飽受身心摧殘,導致其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逐漸下降。雖然大部分患者通過服用苯二氮類藥物改善睡眠質量,但長期服用常會出現耐藥性與成癮性,治療效果也會逐漸變弱。
中醫稱失眠為“不寐”,其病機為心神被擾,神不守舍而不得寐。根據《黃帝內經》記載,足三陰經的起點在足部,同時也是足三陽經的起點。中藥足浴通過內藥外治的原理,用適當溫度的中藥藥液浸泡雙足,利用熱力作用使藥效作用于足部[1]。足浴方中桂枝、當歸、丹參有改善血液循環、清心除煩的作用,首烏藤與酸棗仁有鎮靜催眠的作用。
西醫認為皮膚通過溫熱的刺激作用,能夠緩解患者的情緒,松弛肌肉,使患者的生理、心理發生變化,有效地改善失眠癥狀[2]。如果將中藥足浴的水溫控制在40~50℃,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血液循環,但會導致皮膚燙傷以及其他并發癥的發生,所以將水溫設定為38℃。
綜上所述,中藥足浴利用熱力作用能更好地發揮藥物的藥效,通過足底的穴位和反射區,起到交通經絡、改善氣血的效果,治療因糖尿病引起的睡眠障礙有顯著的效果,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