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寶民,王艷艷,謝 萍,李建忠,梁春光,趙建杰
(河北省唐山市中醫醫院,河北 唐山063000)
椎管內麻醉是將藥物注入椎管內某一腔隙,可逆性阻斷脊神經傳導功能或減弱其興奮性的一種麻醉方法[1]。根據麻醉藥物注入椎管內位置的不同,可分為蛛網膜下腔麻醉、腰硬聯合麻醉等[2]。椎管內麻醉雖然經濟實用,但是易產生尿潴留等并發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當膀胱內尿量增至3 000~4 000 mL時,患者感到下腹脹滿不適、焦慮、煩躁,影響身心健康,嚴重時還會影響其他生理系統功能[3]。采用傳統導尿的方式緩解尿潴留癥狀,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醫源性感染的風險,也增加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因此,預防尿潴留的發生,將治療重心前移的防治策略是亟須解決的問題,這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一致。
治未病學說是中醫獨特的預防醫學理論,是中醫學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治未病的學術思想最早出自《黃帝內經》。孫思邈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3個層次,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葉天士提出“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觀點,指出疾病過程中要防變于先。針對椎管內麻醉術后尿潴留的發生,也可以從未病先防入手。分析其發生的原因,與麻醉阻滯盆內臟神經,引起尿道括約肌痙攣,或者導致膀胱平滑肌收縮無力有關;同時,也與麻醉藥物的選擇及藥量的掌握、局部疼痛、手術時間、術前及術中補液量、術后鎮痛有關。此外,患者缺乏相關經驗,或者出現恐懼、焦慮、緊張等心理變化也會導致術后排尿不暢。針對上述原因,筆者采取健康教育、排尿指導、溫和灸理療、中藥口服等方法避免尿潴留的發生,防病于未然。
健康教育是治未病的一項重要環節,對術后尿潴留的預防具有顯著的效果。手術前,應該對患者進行術前指導,進行耐心的解釋工作,對手術的具體方式以及注意事項進行講解和溝通,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消除患者的緊張和焦慮情緒。手術后為患者講解排尿的重要性,消除患者的顧慮,鼓勵患者喝水喝湯,促進膀胱充盈,以便達到自行排尿的目的。對于不同的患者要因人、因時、因地采用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方法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的宣傳,達到提高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的目的,從而做到防患于未然[4]。
在術前1~2 d開始指導患者以一側肢體制動的姿勢在床上練習平臥位排尿,以患者感到排尿時自然順利為止,這樣可以使患者適應術后臥床排尿,克服緊張排斥的心理。術后指導患者采用交替冷熱敷下腹部和會陰部、按摩腹部、溫水沖洗外陰部的方法促進排尿,或者采用流水聲等誘導方法刺激患者排尿[5]。指導患者出現術后疼痛時要及時反饋給醫護人員,根據醫囑適當應用止痛藥物,避免因為疼痛引起的排尿困難。
根據艾灸以溫促通的溫通理論[6],可選用溫和灸治療術后尿潴留。常用腧穴有三陰交、中極、關元、涌泉、足三里等,通過溫和灸刺激腧穴,調節機體平衡和臟腑功能。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穴,具有補脾土、助運化、通氣滯、疏下焦的功效,通過刺激該穴位可以促進輸尿管的蠕動。中極為膀胱經募穴,具有培補正氣、通利水道、開痹化結的功效。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灸之具有調理三焦、鼓舞膀胱氣化、啟閉開竅的功效,雖溫補但不致亢盛。涌泉為任脈腧穴,有補氣行氣之功,同時涌泉也是腎經井穴,與肝同氣相求,故溫和灸取涌泉可兼顧肝、腎,壯水涵木,引虛陽下潛。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穴,為陰陽脈氣所入,有培土化元、宣通氣機、導氣下行的功效。
椎管內麻醉術后并發尿潴留,雖病位在膀胱,但卻與肺、脾、腎關系密切。《素問·宣明五氣篇》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脾主運化水濕;腎司二便,與膀胱互為表里。故治療需兼顧肺、脾、腎,臨床中采用八正散加減以益氣通絡、利水通淋。一般在術前1 d開始服藥,術后小量頻服。方中瞿麥、澤瀉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滲泄水道,專利小便。萹蓄、車前草、滑石、石韋清熱利濕、利尿通淋。通草、蔥白可以引導陽氣,氣化則能出矣。方中重用黃芪,取其甘溫之性,以益氣補虛,兼可利水,使利水除濕而不傷正。以上諸藥共用,可使肺、脾、腎三臟協調,膀胱氣機通暢,水道通利,達到促進排尿的作用,減少術后尿潴留的發生。
中醫認為,椎管內麻醉術后尿潴留屬中醫“癃閉”范疇,其發生原因主要與術中耗傷氣血,術后經脈瘀滯有關,也與術后情志緊張焦慮,導致肝失條達有關,肝失疏泄影響膀胱氣化,開合失司,而致小便不通。治未病的總體思路與方法在于正確辨識和抓住疾病病程演變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集預防、保健、治療、康復于一身,從而阻止或延緩疾病的發生發展,促使罹病機體趨向好轉或康復??傊?,根據中醫治未病理論,對椎管內麻醉術后尿潴留進行一系列多靶點的治療,可以減輕患者痛苦,無不良反應,從而體現了中醫治療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