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銀鳳,潘巨星,通信作者:王洪峰
(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患者,男,9歲,2016年10月8日就診。主訴:眨眼睛、點頭6年,勞累后及情緒變化時加重3個月。病情加重后曾到西醫院就診,腦CT、腦電圖、肌電圖未見明顯異常,給予大量營養神經及鎮靜安神藥物口服,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改善,為求針灸治療遂到我院門診就診。接診時見患者頻繁眨眼、皺額、噘嘴、伸舌頭、搖頭晃腦、聳肩、動臂等,喉中不自主發出異常聲音,飲食尚可,夜眠差,二便尚可。查體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質淡,舌苔薄白,脈弦緩。患者既往體健,無食物及藥物過敏史。
結合患者癥狀、體征、既往史及舌苔脈象,考慮患者為小兒抽動癥,肝風內動夾痰型。治則:平肝疏風,鎮靜安神。治療選擇針刺配合耳穴貼壓。①針刺治療:選取0.25 mm×25 mm安迪牌毫針(貴州醫療用品廠)。針刺主穴:風池、百會、印堂、神門、合谷、太沖、太溪、三陰交、豐隆。針刺方法:患者取坐位,穴位消毒后,風池針尖指向鼻尖方向斜刺12.5 mm,均勻捻轉,以產生酸脹感;百會平刺12.5 mm,用平補平瀉法;印堂針尖向下方平刺12.5 mm,用平補平瀉法;神門、合谷直刺12.5 mm,用平補平瀉法;太溪、三陰交、太沖、豐隆直刺20 mm,用提插捻轉瀉法。得氣后留針,每20 min行針1次,留針1 h。②耳穴貼壓:起針后,選取神門、心、肝、脾、腦干、皮質下、腎、腎胞等,先用75%酒精棉球常規消毒,左手手指托住耳郭,右手用鑷子夾取王不留行籽,對準穴位緊貼壓其上,并輕輕揉按1~2 min,患者自覺有酸、麻、脹、熱的感覺。每次選取以3~5穴為宜,隔1日換一次,兩側穴位交替貼壓。以上治療方法均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休息2~3 d進行下一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針刺2個療程后,患者癥狀減輕,眨眼睛次數減少,點頭次數減少。針刺3個療程后,囑患者規律作息,適量運動,放松心情。治療結束后隨訪2個月,無復發。
小兒抽動癥目前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因素、精神壓力及后天生活環境有密切關系。西醫認為本病可能與多巴胺、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單胺類遞質異常有關,故臨床亦有采用多巴胺受體阻滯劑治療,但臨床療效一般,復發率較高。有資料表明,西醫治療抽動障礙常用氟哌啶醇,其次為硫必利、卡馬西平等,均有一定療效,停藥后遠期療效不夠理想。氟哌啶醇以往報道均用于治療興奮躁動、躁狂狀態以及幻覺妄想為主的精神障礙。口服氟哌啶醇雖然用量較小,但副作用較大,錐體外系癥狀反應明顯。長期應用可引起遲發性運動障礙。此外,還會引起乏力、口干、嗜睡、食欲不振、嚴重損傷記憶等不良反應。
中醫多將本病歸于“慢驚風”范疇。中醫認為,多發性抽動癥的病因常責之于風痰,病變主要涉及肝、脾、心等。抽動癥之病究其根本,是由于陰陽失和所致。督脈為一身陽氣之統領,針刺相關穴位可調動機體氣血,使失衡的陰陽趨于平衡。肝、膽經互為表里,故調膽經可影響肝經的氣血運行。百會位于督脈之上,身體之顛,風池治療一切風疾,針刺兩穴具有調陰陽、平氣血、寧神息風之功。陽明經起于頭面部,“面口合谷收”,故取合谷,與肝經之輸(原)穴太沖同用以成“開四關”之勢。神門為心經之原穴,可宣通心氣,鎮靜安神,使心火不炎,不引動肝風。太溪是腎經輸(原)穴,可滋陰補腎,通調三焦,補充腎水,以滋肝木,使肝陽不動。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之交匯穴,故刺激此穴可以同時調動足三陰經脈氣血。豐隆是足陽明胃經穴位,刺激此穴可以增強胃腑運化水谷的能力,可起到祛濕化痰的作用,從而改善患兒機體內的痰濕。小兒肌膚嬌嫩、痛覺敏感、耐受力差,加之畏針懼痛之心理,故耳穴壓豆法更有利于患兒接受。耳穴治療可清心火、滋腎水、息肝風、健脾胃、調節內分泌,以輔助治療。針刺配合耳穴貼壓能起到“助力”之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