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紅
(河南省鶴壁市人民醫院,河南 鶴壁 458030)
近年來,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推進,我院積極實施了一系列的合理用藥改革方案,如臨床藥師直接參與醫療質量查房,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臨床藥師對用藥醫囑進行審查和監測,能及時發現臨床醫師存在的不合理用藥情況,并通過與相關醫師交流和溝通,督促其及時改正,提高醫院合理用藥水平,確保用藥的安全有效[1-2]。本研究就我院近年來實施藥師參與醫療質量查房以及督促臨床醫師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使用中藥注射劑,探討對提高醫院藥物治療水平的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我院醫療質量查房的小組成員主要有內科組和外科組各1名高級職稱藥師,以及輔臨組,主要參加人員有醫務處主任或主管副院長,院長不定期參加。參加科室有醫務部、血液科、信息科、感染控制科、護理部、麻醉科、康復科。科室成員主要有科室主任或其他人員,被查科室參加人員主要有全部醫師、護士長及其他人員。每周二下午安排進行查房。
2.1用藥問題篩查根據醫院信息化系統(PASS系統)、醫院患者信息查詢系統、醫生工作站(HISS系統)、藥品庫管理系統、感染實時監測系統、靜脈配液中心反饋等發現用藥存在相關問題。
2.2藥師查房干預和獎懲根據上述篩查發現的相關問題在科室進行查房干預,如對科室在院患者進行用藥醫囑審查,主要審查的內容包括藥物適應證、用藥療程、用藥劑量、用藥次數、藥物配伍是否恰當、藥物溶劑選擇是否合理等。詳細記錄查房過程中發現的不合理用藥醫囑,同時查房講評時應與科室主任以及相關醫師、護士等面對面進行溝通和交流,指出存在的用藥問題以及提出后續改進的理論基礎。對于科室主任、醫師提出的意見應虛心聽取,交流意見后由主管領導進行講評,在問題得到統一認識后應要求及時進行改正。對于下次查房仍然存在類似的用藥問題,臨床藥師可通過醫院OA系統上報醫務處,后者根據標準化管理和獎金直接掛鉤,并在院周會進行點名批評,按照年終成績實施末位淘汰制。
2.3合理用藥宣教和考核臨床藥師在進行醫療質量查房過程中,應結合近年來醫院藥事管理規定和國家衛健委出臺的合理用藥相關管理文件進行宣教,如《中成藥臨床使用指導原則》《中藥注射劑使用指導原則》等,并嚴格按照規定進行用藥指導[3]。宣教后,在下次查房時對相關科室進行答卷考核,并當場公布考試成績,對于不合格者應進行補考,并將成績記錄在標準化管理中。
我院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種類達50多種,占總藥品類排序第2位,其中改善循環、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有18種。其中有6種中藥注射劑均含有丹參,包括冠心寧注射液、丹參滴注液、香丹注射液、丹紅注射液、注射用丹參多酚酸、丹參多酚酸鹽粉針。成分基本相同的有:注射用丹參多酚酸和丹參多酚酸鹽粉針,紅花注射液和注射用紅花黃色素,注射用血栓通和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益氣復脈、參麥注射液和生脈注射液。通過臨床藥師參與醫療質量查房以及對中藥注射劑使用進行干預,中藥注射劑使用劑量、溶劑選擇、重復用藥以及不良反應上報等實際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我院中藥注射劑尤其是改善循環、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的使用率較高,且在各個科室均有使用,存在濫用現象。經過臨床藥師參與醫療質量查房,不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的情況得到了有效改善。臨床藥師參與醫院醫療質量查房是確保醫院合理用藥的有效措施,通過藥師和醫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對中藥注射劑使用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并在主管領導的參與下,醫師改正力度較大,對提高醫院有效、安全、經濟用藥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4.1中藥注射劑劑量使用臨床醫師對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認識不足,臨床超劑量使用時有發生,勢必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4]。如疏血通注射液具有通經活絡、化血化瘀的功效,說明書規定靜脈滴注,每日1次,每次6 mL,部分醫師每日使用2次,或每次靜脈滴注使用12 mL等;復方苦參注射液說明書規定每日1次,每次12 mL,部分醫師超量使用15 mL;黃石注射液說明書規定每次10~20 mL,部分醫師超量使用30 mL,甚至60 mL等[5]。其他中藥注射劑超劑量使用的品種還包括燈盞花素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復方麝香注射液、復方骨肽注射液、紅花注射液、丹紅注射液、生脈注射液等。通過藥師參與醫療質量查房,使醫師在尚未獲得足夠用藥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時,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規定劑量用藥,加上對醫師的培訓、考核等措施,有效解決了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的問題。目前,本院已無盲目超劑量使用中藥注射劑醫囑的問題出現。
4.2中藥注射劑溶劑選擇臨床藥師查房過程中發現部分臨床醫師對中藥注射劑溶劑選擇不夠重視,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導致藥物出現氣泡、渾濁、沉淀以及變色等化學反應,從而增加了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有些藥品說明書嚴格規定只能用特定的溶劑,且不能用其他溶劑代替使用,如復方苦參注射液和注射用紅花黃色素只能采用0.9%氯化鈉注射液作為溶劑,生脈注射液、丹麥注射液和大株紅景天注射液用5%葡萄糖注射液,腎康注射液用10%葡萄糖注射液。在具體選擇溶劑時應根據藥物的理化性質進行選擇,保證充分發揮藥物的療效[5]。常用的溶劑主要有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鈉注射液。此外,還應注意溶劑用量、藥物溶解度及濃度的問題,溶劑過多會導致藥物濃度降低,且長時間輸注也增加了藥物的不穩定性風險,從而影響療效。相反,溶劑劑量過少,則藥物溶解不完全,而容易出現沉淀或渾濁,增加了藥物的刺激作用或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7]。通過臨床藥師參與醫療質量查房,對醫師進行用藥知識宣教,并積極與醫師進行溝通和交流,使醫師認識到合理用藥的重要性。目前,本院臨床使用中藥注射劑溶劑已經基本正確,不良反應風險大大降低。
4.3中藥注射劑重復用藥重復用藥不能使藥理作用疊加,但毒副作用卻顯著增加,不僅是一種醫療資源的浪費,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8]。活血化瘀類藥物最為常見,這與臨床醫師不清楚藥物的成分有關。通過臨床藥師參與醫療質量查房,并經院領導審批,醫院對重復應用的中藥注射劑品種進行調整,并加大了監控措施。目前,我院重復用藥的發生率顯著降低。此外,醫院要求醫護人員嚴格按照《中藥注射劑臨床指南》進行合理用藥,藥師應加強對中藥注射劑的臨床使用指導,確保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9]。
4.4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處理對于藥品不良反應按照醫院規定須及時上報,這也是醫院績效管理的重要內容[10]。臨床藥師在進行醫療質量查房時發現,部分醫囑在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時給予突然停藥以及進行抗過敏治療等,此時醫師判斷存在潛在藥品不良反應,但未給予上報。經深入探討發現,這與部分醫師將藥品不良反應和醫療糾紛相聯系以及對藥品不良反應定義不清楚所致,擔心因藥品不良反應承擔責任,因此對藥品不良反應隱瞞或上報不及時。經過臨床藥師參與醫療質量查房,以及反復宣教、交流、溝通,使醫師明確了不良反應上報的重要意義,并正確理解了藥品不良反應的定義,同時配合績效管理進行干預。目前,我院中藥注射劑相關不良反應上報率較之前顯著提高,對及時對癥處理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以及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臨床藥師參與醫療質量查房能夠督促臨床醫師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使用中藥注射劑,提高了醫院藥物治療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