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靜瑤
摘要:社會經濟迅猛發展這把雙刃劍,給經濟社會帶了巨大變化。這種發展和利益的膨脹在直接沖擊著人們某些行為道德的同時,也推動著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本文通過對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因與道德和法律關系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強調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針對如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出相應措施。希望通過提高公民自律和自我管理水平,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從而減輕執法壓力,達到為“讓道德為法律減負”的作用。
關鍵詞:加強 公民道德 道德 法律 減負
一、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因
過度追求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國民道德水平受到沖擊,人們的義利觀、職業觀、誠信觀、人性觀等在一定程度上開始滑坡。隨之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成為社會日益關注的熱點。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開放型經濟不斷發展,多元化與外來價值觀和道德觀對國民原有的價值觀念與道德意識,包括國家對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視程度的影響,誘發一系列道德失范的社會問題與現象,造成我國公民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的滑坡。
二、重視道德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一)道德建設的重要性體現在國家政治層面
我國著名思想家章炳麟認為,道德的衰亡與淪喪,其實是亡國的根本原因。道德建設作為一種精神力量給予了政治極大的影響,在提高綜合國力、政治建設等的過程中,離不開道德建設的力量。若國民道德素質低下,國家道德建設觀念薄弱,將會對國家形象、政治建設、國家發展等帶來嚴重的危害。
(二)道德建設的重要性體現在社會經濟發展上
李克強總理在答記者問時曾給出一個精彩的回答“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應該是道德經濟。”①當前,“道德經濟”這個詞屢屢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經濟是文化的基礎,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道德是影響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良好、健康的道德建設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激發經濟活力。
(三)道德建設的重要性體現在國民素質上
國民素質對社會發展、民族發展、及國際地位起著重要作用。從社會發展來看,低下的國民素質會阻礙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國民素質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對民族精神、民族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國民素質的提高有利于我國的綜合國力競爭,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提高國際地位。
三、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與發展
由于因公民道德問題層出不窮的社會丑態的出現,為確保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營造和諧社會。國家不得不采用強制性措施來規范社會行為、市場行為、公民個人行為,強調依法治國。于是,我國的法律體系得以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
(一)體現在法律體系不斷健全完善方面
近年來,針對社會問題,我國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先后對我國《憲法》、《民法通則》、《知識產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專利法》、《個人所得稅法》等法律進行了一系列的修訂和完善,這一系列舉措對保障公共安全和人們人身財產安全、化解社會矛盾,對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安居樂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體現在執法、用法上
國家在提高執法、用法水平上實行兩條腿并行發力新局面。為提高執法水平,加強文明執法,從2007年開始,通過國考、省考、招警等方式形式,將大專院校畢業生充實到基層警察隊伍中等,有效地擴充了我國執法機構的力量,也提高了我國執法機關的文明執法能力;高度重視法制宣傳和法治教育問題,以“依法治國”為契機,在全國范圍類實行“六五普法”等系列活動,對我國公民進行法律常識普及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依法管理、依法辦事,人們的法制觀念初步形成。
四、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的統一性
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分為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和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關系原則的道德。社會有序化道德,是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二者的相互統一性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使法律建立在道德基礎之上,發揮其特有的作用。
(二)道德與法律是相互支撐與補充
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要“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②法律作為道德的最低準則和保障,支撐著道德的底線,承載著道德的理念,同時道德又促進、支撐著法律的運行。隨著人們道德意識下降,而出現的道德滑坡,打破了法律作為道德最低準則的平衡時,需法律利用其強制性約束手段來達到對道德缺失進行被迫補充的目的,以迫使社會秩序的穩定與繼續發展,這就使得我國社會陷入一種被動的發展困境。所以,加強公民道德意識,變被動為主動,為法律減負,勢在必行。
五、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為法律“減負”
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公民道德的提升,可以為法律減負、給國家財政、稅收減負,此舉對社會發展意義深遠。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發展道德、采取哪些具體的措施呢?
(一)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具體措施
1.立足于社會層面發展社會公德
良好的社會環境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培養社會公德的任務迫在眉睫。通過加強對公民社會公德的培養意識和社會公德教育,提高公民對社會公德的重視程度,引導社會輿論正確走向等,竭力營造一個遵守社會公德的、健康積極的社會氛圍。
2.立足于職業層面提高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公民道德建設勢必從公民息息相關的工作入手,找準切入點。我們可以從加強大學生畢業就業自我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在職員工職業素養的培養;增加社會實踐活動,使之在實踐中發現錯誤并不斷提高。
3.立足于家庭層面注重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對于社會的穩定與社會氛圍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家庭的美德教育不容忽視,我們應該傳承弘揚中華傳統家庭美德文化,共同創造一個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鄰里融洽的家庭環境氛圍,由個人開始,不斷提升自我素質修養,以加強家庭美德教育建設。
(二)公民道德的提升為法律減負及減負所帶來的社會意義
1.公民道德提升為我國財政減負、減輕國家稅收壓力
公民道德的提升勢必會提高公民的自律能力,也必然對公民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與此同時,在社會管理工作中的投入縮減,可減少社會管理對執法機構以及執法人員的需求。從這個層面而言,可以精簡執法機構、減少執法成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的放矢的減少我國的施政成本。如此國家強制管理層面的投入有減無增,無疑可以減輕國家財政的壓力。同時,對我國的稅收壓力也是一種緩解。
2.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深遠意義
提高公民道德對于營造一個公平、正義、和諧、美好的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和諧社會的建立離不開良好的秩序,要培養公民的法治信仰,需要重視加強德育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養。在現實生活中,培養提高公民的道德素養十分必要。主要體現在良好社會規范,對強制性規范人們行為的法律的需求勢必降低,不論在是在執法層面,還是在法制建設層面都是一種補充;其次體現在法制成本也會降低,此時我們可以把降低的成本運用到建設社會保障體系上,解決目前社會養老、社會優撫問題;同時,在我們精準扶貧道路上、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養老問題上、教育發展上等,都能借“道德”減負“法律”的東風,讓祖國“平困戶”早日全面完成小康;讓我國的老齡人口得到更好的養老保障;讓青少年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提高祖國的文化軟實力,推動人民幸福生活指數再攀高值。
六、結語
道德與法律密不可分,為維持道德與法律的平衡,促進社會穩定發展。道德素質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道德水平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高尚道德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重要力量。振奮民族精神、增強綜合國力,離不開道德建設;發展市場經濟、參與國際競爭,離不開道德建設;促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穩定,離不開道德建設。我們必須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刻不容緩。由政府牽頭,各行各業響應,利用好“法律”和“道德”的關系,讓道德和法律協調發展,加快公民道德建設的步伐,實現為法律“減負”新局面。
注釋:
①李克強:《李克強: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應該是道德經濟》,新華網,2016-03-06。
②中共中央宣傳部:《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參考文獻:
[1]劉作翔.法律與道德:中國法治進程中的難解之題,法治與社會發展[J].法制與社會發展,1998,(01).
[2]范忠信.中國法律的基本精神[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3]鄭成良.法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2.
[4]盧云主.法學基礎理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5]邊極.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學習讀本[M].學習出版社,2001.
[6]中共十八大、十九大政府工作報告.
[7]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 編著.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
(作者單位:成都十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