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洋
【摘要】目的 研究腹股溝疝患者行腹腔鏡疝修補術的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62例,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疝修補術,觀察組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對比分析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62.86±12.05)和住院時間(10.73±2.34)短于對照組[(86.47±11.87),(15.64±3.56)],術中出血量(181.24±18.49)和不良反應發生率(12.90%)低于對照組[(257.92±22.68),(38.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治療中效果顯著,能夠減少手術創傷和手術時間,促進術后早日康復,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進一步推廣和使用。
【關鍵詞】腹股溝疝;腹腔鏡疝修補;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65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2..0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herniorrhaphy in patients with inguinal hernia.Methods 62 patients with inguinal hern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7 to June 2018 were selected.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hernia repair,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Results The duration of surgery (62.86±12.05) and length of stay (10.73±2.34)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86.47±11.87),(15.64±3.56)],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Conclusion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and use.
【key words】Inguinal hernia;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Adverse reactions
腹股溝疝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多發于男性群體,臨床上以手術治療為主。在腹股溝疝手術中,傳統疝修補術雖然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但手術創傷較大,患者術后需要進行長時間休養,且易發生不良反應,嚴重降低其生活質量,腹腔鏡手術作為一種創傷小、操作簡單的新型手術方式,將其應用于腹股溝疝治療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1-2]。為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2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腹腔鏡疝修補術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我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中選取62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1例。對照組男24例,女7例;年齡為22~72歲,平均年齡為(46.82±6.14)歲。觀察組男23例,女8例;年齡為25~70歲,平均年齡為(47.20±6.85)歲。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皆已知情同意。兩組患臨床資料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疝修補術,麻醉后,暴露提睪肌并切開,游離并切斷疝囊,于疝囊頂0.5 cm處進行結扎,使用4號絲線縫合腹內斜肌下緣、聯合腱和腹股溝韌帶,最后將精索復位,將腹外斜肌腱膜縫合并做外環切口,對切口進行止血包扎。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麻醉后,通過腹腔鏡對腹股溝疝及其周圍組織進行探查,然后游離腹壁下血管、腹橫筋膜、恥骨聯合、精索等組織,根據疝的類型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針對牽涉內環的斜疝或直疝患者,通過小于10cm×6cm的網片加固,并使用釘子分別釘合受損部位、Cooper韌帶中間以及髂恥束;最后,再使用可吸收絲線對各組織進行縫合包扎。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的輸入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以及術后不良反應情況。其中不良反應則是參照臨床醫師記錄的治療報告,對其術后切口感染、尿潴留、血清腫、皮下氣腫、腸粘連等不良反應發生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并加以比較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將兩組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數據輸入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不良反應發生率以n(%)的形式表達,x2對其檢驗;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采用(x±s)的形式表述,t對其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
觀察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比對照組少,組間差異十分顯著(P<0.05),詳情見表1所示。
2.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對照組有12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38.71%),其中切口感染4例,尿潴留3例,皮下氣腫2例,血清腫1例,腸粘連1例;觀察組有4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12.90%),其中切口感染2例,尿潴留1例,皮下氣腫1例,通過計算,差異具有顯著性(x2=4.128,P=0.042<0.05)。
3 討 論
腹股溝疝主要是由于腹內壓力增加、腹壁肌肉強度降低引起腹股溝區以及腹橫筋膜的薄弱或缺損的一種疾病,其主要表現為腹股溝處包塊,臨床上一般采用疝修補術,通過手術操作對腹股溝后壁進行修補,以達到治療的目的。腹腔鏡手術是一種新型的治療術,其利用腹腔鏡能夠全面探查出患者腹腔的病變情況,然后作小切口進行手術操作,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抑郁術后恢復等優勢,目前以廣泛應用各個類型疾病的手術治療中。
在本研究中,對觀察組31例腹股溝疝患者實施腹腔鏡疝修補術,利用腹腔鏡進行手術操作,不僅能夠減小手術胃口,降低術中出血量,還由于腹腔鏡的便利性使手術操作更加方便,縮短了手術時間,避免發生感染等不良反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患者術后在日康復。因此,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2.90%)低于對照組(38.71%),差異顯著(P<0.05),說明腹腔鏡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治療中應用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腹腔鏡疝修補術應用于腹股溝疝患者治療中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和術后康復時間,減輕手術對患者的創傷以及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在臨床上具有很大的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戴 瑋.手術護理路徑在老年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下疝修補術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6,2(5):100-102.
[2] 石家堃.傳統疝修補與腹腔鏡疝修補治療腹股溝疝療效對比[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8):87-88.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