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娜
【摘要】目的 探析肝膽外科感染的細菌分布情況,評價細菌耐藥監測結果。方法 此文數據驗證分析中采取回顧性分析處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收入的500例肝膽外科感染患者涉及的數據,通過BD公司研發以及提供的phoenix 100細菌鑒定/藥敏分析系統對樣本進行鑒定藥敏,分析細菌標本來源情況、細菌分布情況以及細菌耐藥率。結果 膽汁和膿為細菌標本主要來源,且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大腸埃希菌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不耐藥,屎腸球菌對替加環素、利奈唑胺不耐藥。結論 肝膽外科感染性疾病中占據主要地位的是革蘭陰性菌,對于常用抗菌藥物存在嚴重的多重耐藥現象。
【關鍵詞】肝膽外科感染;細菌分布;細菌耐藥
【中圖分類號】R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2..02
肝感染、膽感染以及胰感染屬于常見的肝膽外科疾病,在功能和解剖學上肝臟、胰腺、膽道存在很大關聯,膽道感染時常和狹窄或者結石合并發生,梗阻可將感染進一步加重,隨著不斷普及抗菌藥物,導致越來越多的出現細菌耐藥性。將收入的500例肝膽外科感染患者作為數據驗證分析目標,統計且報道肝膽外科感染細菌分布以及細菌耐藥監測情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文數據研究統計分析的500例樣本均來源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入的肝膽外科感染患者,其中女性患者例數為249例,男性患者例數為251例,年齡20~60歲,平均(40.32±3.33)歲。
納入標準:500例肝膽外科感染患者與家屬入院之后均認真閱讀知情同意書,且同意簽字認可,對我院倫理委員會申報后獲得準許。
排除標準:凝血功能異常、精神異常、哺乳期、妊娠期等患者。
1.2 方法
質控菌株主要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糞腸球菌ATCC29212、肺炎克雷伯菌 ATCC700603、大腸埃希菌ATCC35218、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選擇BD公司研發及提供的革蘭陰性菌以及陽性菌藥敏鑒定板進行處理,依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對樣本進行分離,依據相關標準通過BD公司研發以及提供的phoenix 100細菌鑒定/藥敏分析系統對樣本進行鑒定藥敏。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且統計500例肝膽外科感染患者細菌標本來源情況,分析500例肝膽外科感染患者的細菌分布情況以及細菌耐藥率。
1.4 統計學方法
分析以及研究500例肝膽外科感染患者涉及的所有數據均輸入到SPSS 19.0統計學軟件中處理,計數資料比較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比較用(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行t檢驗,P<0.05,統計學具有組間數據計算分析意義。
2 結 果
2.1 分析以及研究500例肝膽外科感染患者細菌標本來源情況
分析500例肝膽外科感染患者細菌標本顯示,膽汁菌株225株(45.00%);膿菌株92株(18.40%);血菌株46株(9.20%);穿刺液菌株42株(8.40%);痰菌株40株(8.00%);引流液菌株37株(7.4%);腹水菌株16株(3.20%);尿菌株5株(1.00%)
2.2 分析以及研究500例肝膽外科感染患者的細菌分布情況
分析500例肝膽外科感染患者樣本顯示,大腸埃希菌172株(34.40%);肺炎克雷伯菌103株(20.60%);屎腸球菌36株(7.20%);產酸克雷伯菌29株(5.80%);鮑曼不動桿菌27株(5.40%);銅綠假單胞菌26株(5.20%);腸桿菌屬22株(4.40);糞腸球菌20株(4.00%);鏈球菌屬15株(3.00%);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15株(3.00%);嗜麥芽窄食單胞菌8株(1.60%);枸櫞酸桿菌屬7株(1.40%);沙雷菌屬6株(1.20%);金黃色葡萄球菌5株(1.00%);氣單胞菌屬4株(0.80%)。
2.3 分析以及研究500例肝膽外科感染患者的細菌耐藥率
大腸埃希菌對慶大霉素細菌耐藥率為42.10%,大腸埃希菌對妥布霉素細菌耐藥率為39.60%,大腸埃希菌對頭孢他啶細菌耐藥率為48.20%,大腸埃希菌對慶環丙沙星耐藥率為71.50%,大腸埃希菌對左氧氟沙星細菌耐藥率為70.50%,大腸埃希菌對哌拉西林細菌耐藥率為74.50%,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舒巴坦細菌耐藥率為84.51%,大腸埃希菌對阿米卡星細菌耐藥率為6.20%,大腸埃希菌對亞胺培南細菌耐藥率為0.00%,大腸埃希菌對美羅培南細菌耐藥率為0.00%。
屎腸球菌對紅霉素細菌耐藥率為98.21%,屎腸球菌對氨芐西林細菌耐藥率為78.21%,屎腸球菌對左氧氟沙星細菌耐藥率為72.21%,屎腸球菌對環丙沙星細菌耐藥率為74.35%,屎腸球菌對四環素細菌耐藥率為17.51%,屎腸球菌對替加環素細菌耐藥率為0.00%,屎腸球菌對利奈唑胺細菌耐藥率為0.00%。
3 討 論
此次數據研究顯示,膽汁和膿為細菌標本主要來源,在臨床研究肝膽外科感染過程中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肝膿腫、急性腹膜炎、膽道感染等為主要疾病,且胃腸道內的常居菌群是以上疾病繼發感染細菌的關鍵來源。
隨著近年來臨床開始廣泛應用抗菌藥物,越來越多的出現細菌耐藥,對肝、膽、胰患者的臨床救治和預后帶來極大影響。大腸埃希菌對頭孢呋辛、哌拉西林、頭孢噻肟、氨芐西林/舒巴坦、頭孢曲松、環丙沙星等存在超過60%的耐藥率[1-2],對大腸埃希菌而言,碳青霉烯類是存在最強抗菌作用的抗生素[3],腸球菌對氨基甙類、頭孢菌素類、復方新諾明、克林霉素等藥物具有一定天然耐藥性[4-7]。
此次數據研究顯示,大腸埃希菌存在多重耐的性質,且對于所有藥物而言,低于30%耐藥率的只有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屎腸球菌存在多重耐的性質,超過70%耐藥率的有紅霉素、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氨芐西林。
綜合以上結論,臨床治療肝、胰、膽感染疾病過程中需對細菌種類變化進行高度重視,同時需要對感染細菌耐藥性情況進行充分了解,以便于為治療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張恩輝,李 欣,許建成.肝膽外科感染的細菌分布與細菌耐藥監測研究[J].吉林醫學,2016,37(11):2760-2761.
[2] 姜 敏.普外科病房細菌檢測與醫院感染控制體會[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6,33(3):251-251.
[3] 王翠翠,李 明,丁凱陽.2013~2016年單中心血液科細菌感染病原菌分布特點[J].安徽醫學,2017,38(10):1276-1278.
[4] 許紅利.神經外科患者臨床感染細菌分布和耐藥性監測[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8):102-103.
[5] 涂 盛,邵安文,朱曼華,等.鮑曼不動桿菌的臨床分布、耐藥情況及其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6,28(12):1416-1419.
[6] 吳 斌.青少年尿路感染細菌分布以及耐藥性分析[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6,16(4):457-459.
[7] 羅惠玲,葉艷珍.呼吸內科下呼吸道感染細菌分布及其耐藥性分析[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16,23(7):57-60.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