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朱青
【摘要】目的 探析以需求為導向護理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治療中的干預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為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需求為導向的護理模式,并對護理前后的血糖、患者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等進行測定。結果 觀察組患者在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上顯著下降,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其他指標方面,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以需求為導向的護理模式在改善糖尿病患者治療效果方面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關鍵詞】糖尿病;需求導向護理模式;應用療效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2..02
糖尿病是現代人群高發病之一,其臨床癥狀為血糖高,需要調控血糖水平來維持健康。由于糖尿病患者后期易發生其他并發癥,對患者身體、生活質量影響較大。我院通過對60例糖尿病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得出以需求為導向的護理模式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為例,年齡44~73歲,平均59.4±5.2歲,男37例,女23例;病程4~22年,平均11.6±4.8年;餐后2h血糖水平
10.5~15.7 mmol/L,平均13.2±1.8 mmol/L,空腹血糖平均為7.2~9.2 mmol/L,平均7.4±1.1 mmol/L。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兩組患者在血糖水平、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結合患者血糖監測狀況,對其飲食、運動、藥物及并發癥預防等進行指導和干預。觀察組患者實施以需求為導向的護理模式,主要內容包括:(1)對所有觀察組患者進行綜合病情評估,了解患者身體、心理、病癥程度,來制定相應的干預計劃;(2)了解患者需求,通過溝通,對患者需求進行梳理、分析,特別是結合患者檢查結果、案例、數據等資料,向患者介紹糖尿病危害,提高患者認知;(3)滿足患者需求,結合評估結果,對不同患者開展有效的措施防范。四是維持需求,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每周2次的需求觀察和分析,并在出院后進行每周2次的電話隨訪,從患者心理、生理、行為習慣、自我管理等方面,提高患者健康水平。
1.3 觀察指標
在實施護理干預中,對相關指標主要有四類:一類是患者血糖水平監測,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指標;二類為生活質量的量測,采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評價方法,從患者的生理、心理、情感、軀體機能、健康狀況等維度進行評測;三類遵醫行為調查,主要從飲食、運動、服藥方式、定期復查等方面了解患者遵醫行為;四類為滿意度,主要從患者對護理的滿意情況,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等級,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病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研究所有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并采用x±s來計量,組間采用t檢驗,用%表示,組間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護理前后患者血糖水平狀況(見表1)
2.2 護理前后患者生活質量及滿意度狀況
依據SF-36評測指標,對兩組 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測定,觀察組患者護理前總體健康水平為53.2±7.2,護理后總體健康水平為93.4±8.5;對照組患者護理前總體健康水平為54.3±7.2,護理后總體健康水平為81.2±8.2;兩組護理后t值5.0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遵醫囑行為方面,兩組患者x2為4.3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滿意度方面,觀察組滿意度為97.2%,對照組為64.2%。
3 討 論
從糖尿病發病率、發病人數來看,都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在糖尿病臨床護理方面,患者的飲食習慣、行為方式、心理狀態等與糖尿病的發生有較大關系。在臨床治療干預方面,主要通過胰島素注射、口服磺脲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等藥物,輔以健康運動、合理飲食調理,來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本研究采用SF-36身體各維度評測數據顯示,以需求為導向的護理模式,能夠最大化的順應患者的需求,增進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理解與滿意度,從而為構建和諧護患關系創造良好條件。總之,以需求為導向的護理模式,對糖尿病患者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何運花.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6,6(01):191-193.
[2] 金 琰,楊如美.糖尿病患者的護理需求及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7(01):133-134.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