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晨 簡婷婷
【摘要】目的 探討PDCA循環模式在急診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60例于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間我院急診科接受診治的患者為研究對象,以護理管理方式為依據將入組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方式,觀察組加用PDCA循環法,對兩組護理成效予以對比。結果 對照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的護理滿意度為70.0%,觀察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的護理滿意度為93.3%,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急診科護理安全管理工作中應用PDCA循環法,可明顯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值得在深入探討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PDCA循環法;急診室;護理安全管理;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2..02
護理安全管理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護理工作水平與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它指的是患者在接受護理服務的過程中,不出現超出法律法規范疇的心理損傷和機體組織的損傷缺陷甚至是死亡[1]。急診科護理工作內容繁瑣,工作量大,更容易出現護理風險事件,影響護理工作順利開展。為進一步提高急診科護理安全管理水平,我院在急診科護理安全管理中應用PDCA循環法,現將具體研究內容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60例于2015年5月~2018年5月間在我院急診科接受診治的患者為研究對象,以護理管理方式為依據將入組患者分成每組例數均為30例的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男女患者例數分別為17例和13例,年齡在28~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2±1.6)歲,疾病類型:呼吸系統12例,消化系統10例,循環系統8例;觀察組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在25~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9±1.8)歲,疾病類型:呼吸系統14例,消化系統9例,循環系統7例。對入組患者一般資料予以對比,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式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管理方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PDCA循環法,具體措施為:根據科室實際情況制定質量標準、各項崗位職責和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包括交接班制度在內的基本制度;加強對護理人員護理技能的培訓,以提高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由護士長不定時進行護理工作的抽查,發現其中不合理和實際工作需求不相適應的地方,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提出針對性處理解決措施;定期舉辦交流座談會,要求所有護理人員共同參與,找出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安全隱患,制定處理解決措施,開始下一個PDCA循環。
1.3 觀察指標
以我院自行設計護理滿意度問卷為依據進行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判定,問卷經
Cronbachs α 值檢驗,問卷的整體信度值為73.6%,證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問卷滿分為100分,按照得分從低到高分為不滿意(0-59分)、基本滿意(61-80分)和非常滿意(81-100分)共三個等級,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文中數據均由軟件SPSS 20.0統計處理,護理滿意度用百分數(%)和x2表示檢驗,當所得P<0.05時,證明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對照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的護理滿意度為70.0%,觀察組在本次研究中的護理滿意度為9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 論
PDCA循環是一個由計劃、執行、檢查和處理四個環節構成的質量管理過程,它既可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全體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的積極主動性,也可促進護理管理人員在不斷的循環過程中總結工作經驗,及時發現糾正工作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而促進護理工作水平與質量的提升。
從本次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70.0%,明顯高于觀察組患者的93.3%,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PDCA循環法可提高急診科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總的來講,在急診科護理安全管理中加用PDCA循環法,可明顯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值得在深入探討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 瑩,張紅艷,韓東月.護理安全管理在骨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11):136-138.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