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瑛
【摘要】目的 對比分析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CT與MRI影像特點及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CT與MRI影像檢查,對比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確診率。結果 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經CT診斷后確診患者75例,確診率為93.8%;經MRI診斷后確診患者76例,確診率為95.0%,兩組數據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診斷過程中,CT與MRI影像方法均具有理想效果,但MRI能夠顯著提高疾病確診率,臨床上應當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CT與MRI影像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2..02
腰椎間盤突出癥作為臨床疾病中常見疾患之一,其病因多由患者急性腰損傷或腰椎長期勞損引起,患者體征與臨床癥狀可因其病變所在位置與嚴重程度不同而存在顯著差異,輕者表現出腰部疼痛與下肢放射性疼痛癥狀,重者則會出現大小便障礙及雙下肢不完全性癱瘓等癥狀[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需要作為研究對象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0例進行回顧性研究。80例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腰痛、下肢放射痛及大小便障礙等癥狀。納入標準:單純性腰椎間盤突出癥,醫學影像學資料完整,無頸椎病、腰椎滑脫以及先天畸形。其中男患者39例,女患者41例,年齡45~75周歲,平均年齡為(60±0.5)歲,病程為1個月~15年。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類型,行走障礙患者25例,腱反射消失患者29例,下肢放射性疼痛患者24例,大小便障礙患者2例。
1.2 方法
11.2.1 CT檢查
患者使用AquilionONE(320排)CT對疾病進行診斷,掃描厚層采用3 mm,間距1 mm行椎間隙掃描,觀察患者椎間盤突出、鈣化以及硬膜囊受壓情況[2]。
1.2.2 MRI檢查
患者使用西門子1.5T磁共振(MRI)MAGNETOM Avanto進行疾病診斷,磁共振常規掃描為軸位T1W I、T2W I矢狀序列,掃描厚層為3 mm,觀察患者診斷過程中是否出現髓核膨出、游離以及神經根壓迫情況。
1.3 評價指標
對比觀察80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經CT與MRI診斷后的確診率,并對兩種影像學檢查方法進行特征總結。
1.4 統計學方法
根據應用SPSS18.0進行分析,其中計數進行x2(%)檢驗,計量進行t檢測“x±s”檢驗,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
2 結 果
兩種影像學診斷方法確診率比較: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經CT診斷后確診患者75例,確診率為93.8%;經MRI診斷后確診患者76例,確診率為95.0%,兩組數據無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 論
CT可實現對腰椎間盤病變部位的高分辨率診斷,能夠直接顯示患者病變位置、病變程度及病變方向等信息,該方法不僅能直觀清楚地反映患者韌帶、髓核和纖維環的積氣、鈣化情況,還能夠對患者小關節骨性結構及椎體進行直觀反映,有助于醫護人員對病情進行綜合評估[3]。但與此同時CT診斷也存有一定缺陷,如果對病變椎間隙部位僅作橫軸位掃描,有可能會造成椎間隙上方游離髓核漏診發生,另外若技術人員操作不當或CT設備性能未達要求,也會影響影像質量導致誤診漏診情況發生。
用MRI技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診治具有較高敏感度及特異性優點,該方法能夠直接獲取患者脊髓、脊柱部位的矢狀位圖像,有利于患者游離髓核情況綜合觀察。此外,核磁共振成像對機體軟組織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可直觀顯示脊髓、硬膜囊、神經根受壓后間接征象,同時也可有效觀測莫爾氏結節數量及部位[4]。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MRI檢查需注意以下幾點:(1)患者進行MRI檢查前需首先進行平片檢查,排除患有炎癥、腫瘤以及結核患者,以此有效提高診斷準確率;(2)脊柱存在畸形患者會影響MRI診斷效果,應進行排除;(3)患者若診斷前期出現間盤形態變化、髓核信號衰減及腰椎間隙高度變化情況,則會影響患者疾病未來發展;(4)如果患者出現腰椎間盤退變狀況,應該重點觀察MRI掃描過程中外層纖維環后方信號變化,已有資料顯示纖維環的信號變化情況與患者病情發展密切相關。
此次研究通過對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診斷后,CT與MRI影像方法均具有理想效果,但MRI能夠顯著提高疾病確診率,臨床醫生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CT、MRI技術進行單獨選擇或聯合使用,以此提高診斷準確率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 宇,張世衡,曹文廣.CT和MRI診斷最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6,39(10).
[2] 吳偉紅,李仁戰,馬方華,等.CT與MRI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應用比較[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7(11).
[3] 王忠明,楊宏濤.CT與MRI在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診斷價值分析[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5(20).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