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洋 李 芮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小柴胡湯首載張仲景《傷寒論》,其曰:“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小柴胡湯主之”。小柴胡湯證之主癥,依據《傷寒論》第263條和第96條,可以概括為: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本證多由太陽之邪不解,傳入少陽所引起,亦可因氣血不足,腠理不固,邪氣相乘,發自少陽,或厥陰轉入少陽所致。邪犯少陽,樞機不利,正邪紛爭于半表半里,邪郁則惡寒,正盛則發熱,故往來寒熱,此為少陽之特殊熱型,既與太陽病發熱惡寒并見不同,又與瘧疾寒熱交替定時發作有異。少陽經脈循行于兩脅,邪犯少陽,經氣不利,故胸脅苦滿。膽氣犯胃,氣機不暢,升降失常,故見神情默默,心煩喜嘔。膽火上炎,則口苦、咽干、目眩。邪熱入陽明之里,故苔薄白,然少陽病亦有黃白相兼,或薄黃不燥之苔。脈弦,為少陽病主脈。上述少陽癥候比較典型,但在臨床上不一定同時出現,有時只要出現一兩個證候,即可作出診斷[1]。小柴胡湯功用可概括為:和解樞機、疏散郁結、通利三焦、暢達氣機。《傷寒論》101條曰:“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李芮教授為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老年醫學科帶頭人,從事臨床工作3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準確抓住“柴胡提綱癥”,靈活運用小柴胡湯。
臨床多見不明原因發熱,非典型小柴胡湯主治的往來寒熱、熱如虐狀。李芮教授對此認為:因邪氣郁滯少陽膽腑,邪氣從陽化熱,發熱不是往來寒熱,而是持續發熱,熱勢多不高,多于午后或夜間發作。臨床常見患者體溫常不超過37 ℃,經各種化驗檢查均未提示異常,常規抗生素治療效不顯。李芮教授臨證論治,常以柴胡為君,用量宜在20 g以上,柴胡味苦性涼,入肝、膽、三焦經,清泄相火,條達肝膽之氣,善解氣機郁結。配以黃芩苦寒,清腑之熱。《神農本草經》言:“柴胡推陳致新,黃芩主諸熱”。此二藥配伍針對少陽病經腑同病、容易氣郁和化火的特點。以生姜、半夏疏利三焦、調和脾胃、宣通內外、暢達氣機,氣機暢達則邪從汗解,即所謂“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加入青蒿、地骨皮,以增強清熱養陰之效。熱邪伏于少陽日久,加入荊芥、葛根增強透發伏邪的力度,全方共奏清熱解郁之功,常獲良效。
清·唐容川《血證論·咳嗽》云:“五臟六腑皆有咳嗽,而無不聚于胃關于肺,上條分肺胃治已詳。茲有一方,可以統治肺胃者,則莫如小柴胡湯。”臨床常見感冒愈后久咳或不明原因咳嗽,患者常以為苦。《傷寒論》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李芮教授緊抓病機,常從肺、胃入手治咳,驅散郁結表里之火,胃火得降;通暢體內水氣津液,肺之宣發肅降功能得序;升清降濁,則咳自止。肺寒咳甚者常去人參、生姜,加干姜、五味子;肺火盛者加麥冬;心火盛者加當歸、少佐黃連;老年痰黏不易咯多伴吸煙史者,加全瓜蔞、旋覆花、杏仁、桔梗、射干、川貝母。
過敏性鼻炎常見于春秋兩季或接觸刺激性氣體、花粉、粉塵或暴露于霧霾,可見發作性鼻塞、流涕、噴嚏,中醫認為本病外因邪氣(風、寒、熱、燥)侵襲,其內因多與個人先天稟賦及臟腑功能失調相關,病位多于肺,病理機制多責于脾、腎,重點在脾。李芮教授認為脾為后天之本,重視《內經》理論之“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脾陽充足則腎氣得藏,肺氣得運,鼻竅自得通暢,脾肺之功能也可得到恢復。臨床常用小柴胡湯開解郁結以為轉樞之用,推動氣機運行通暢。鼻涕清白、寒象顯著者加蒼耳子、白芷、細辛、干姜,在順暢氣機的基礎上溫散寒凝之氣;男性多稠涕伴吸煙史,多加川貝母、桔梗、竹茹、半夏等;18歲以下見脾虛者多加黃芪、黨參、炒白術等以健脾。
臨床常見圍絕經期女性焦慮狀態,患者表現為煩躁易怒、情緒波動大,烘熱汗出、汗后身涼怕冷,納呆便秘,失眠甚至善驚易恐多疑等情志癥狀,外界壓力刺激后可加重。李芮教授認為其多由腎陰虧虛、水衰火旺或肝郁氣滯、久則化火傷陰。治則多宜滋補腎陰、疏利肝膽、調和脾胃。獨陽不生,孤陰不長,純陰純陽不會在疾病中單獨出現,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根,互為轉化。小柴胡湯正是基于這個宗旨,疏理條暢肝膽之氣,使邪火得消,合杞菊地黃湯滋補腎陰,腎水充沛,血亦得養。便秘者,山藥宜用30 g,可加肉蓯蓉、當歸等;善驚易恐煩、失眠者可加生龍骨、生牡蠣、酸棗仁、首烏藤等。
此外,慢性疲勞綜合征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機體氣機失調所致,引起患者感覺眩暈、惡心或頭重腳輕,或伴有軀體形式障礙,可給予小柴胡湯治療。韋立蓮[2]運用中醫理論,從辨證出發,認為該證屬小柴胡湯證,用該方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獲得滿意效果。
唐某,女,67歲。2016年5月22日來診。3月前因受涼致感冒,于當地醫院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予西醫常規治療,發熱惡寒、流涕等癥狀均已愈,但咳嗽仍反復發作,尤以夜間23點后為甚。伴自汗多,痰黃黏而少,不易咯,無胸悶胸痛,無氣短。口干苦,納眠可,小便可,大便2日1行,質偏干。舌淡紅苔黃,脈細弱。西醫診斷:慢性咳嗽;中醫診斷:咳嗽,證屬邪郁少陽、肺氣不宣。治則:和解少陽,宣肺止咳,健脾化痰。處方:柴胡12 g,黃芩12 g,半夏9 g,黨參30 g,赤芍12 g,白芍12 g,蜜百部15 g,陳皮9 g,蜜紫菀12 g,川貝9 g,桔梗9 g,前胡12 g,訶子9 g,炒白術12 g,蜜枇杷葉15 g,茯苓20 g,浮小麥30 g,甘草6 g。7劑,水煎服,日1劑。2016年5月30日復診,咳嗽較前減輕,痰較前易咯。上方去陳皮,蜜枇杷葉,加防風9 g。繼服7劑。2016年7月5日復診,咳嗽已愈,無余不適。
按:該患者老年女性,冒受于寒,日久邪氣化熱入里,郁滯于少陽。故咳嗽常于膽經主時明顯,予小柴胡湯和解樞機,條暢氣機,配止咳化痰湯,清中有潤,氣順則痰消。
小柴胡湯臨床應用廣泛,緊緊抓住“有柴胡證”就可投以小柴胡湯主之。現代研究表明[1],小柴胡湯有激活特異性免疫以及非特異性免疫的作用,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呈雙向調節作用,有增強類固醇的作用,能抑制膽道系統損害等。李芮教授應用小柴胡湯的經驗可供臨床借鑒應用。
[1]陳寶田,謝燁.陳寶田教授經方臨床應用[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4.
[2]韋立蓮.小柴胡湯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體會[J].河南中醫,1997,17(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