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瓊 祝盼盼 吳 敏 張 慧Δ
1.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科,江西 南昌 330006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由于長期高血糖導致代謝和微血管病變而引起的神經病變,其發病率高達60%~90%[1],且成逐年上升趨勢。其主要臨床表現是肢體麻木、疼痛、發涼、肌肉無力和萎縮等。西醫常采用控制血糖、修復神經、抗氧化應激、改善微循環、改善代謝紊亂、營養神經等治療手段,但由于DPN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這些治療均缺乏特異性,且局限性較大,見效慢,不良反應多[2]。中醫對于 DPN 的治療從整體觀念出發,強調辨證施治,取得良好的療效。中醫學將其歸屬于“痹證”、“萎證”、“麻木”、“血痹”、“痛證”等范疇。導師張慧教授從醫數10載,學驗俱豐,擅長內分泌疾病的診治,經對大量DPN治療的臨床觀察及總結分析,認為瘀血為其起病及發展的關鍵,貫穿其病程的始末,主張以活血化瘀為治療大法,臨床療效顯著,現將導師的經驗總結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瘀血是指離經之血留于體內,或血運不暢,阻滯于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為DPN進程中形成的病理產物[3]。DPN產生瘀血的病因病機多為以下6點:①陰虛致瘀。DPN患者多先天稟賦不足,然陰津不足者多見。陰津虧少,津虧則血少,血脈空虛,血行艱澀而成瘀或陰虛日久,虛火內擾,煎熬血液,血液粘滯不暢而致瘀[4]。如《讀醫隨筆·卷三》有云:“津液為火灼竭,則血行瘀滯”。②氣虛血瘀。 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讀醫隨筆·承制生化論》言:“氣虛不足以推血,則血必有瘀”。氣虛則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血行遲緩,日久成瘀或氣虛固攝血液無權,血溢于脈外形成瘀血。③陽虛寒凝致瘀。病久陰損及陽,或氣虛溫煦失司,進一步發展至陽虛,陽氣虧虛,陽虛則寒,所謂血得溫而行,得寒而凝,血液凝滯脈中而成瘀。④氣滯血瘀。DPN病程纏綿,患者常有精神抑郁,情緒不舒,致肝氣郁結,疏泄失常,氣機阻滯,不能鼓動血液正常運行而致瘀血。⑤痰壅致瘀。DPN患者多飲多食,加之素體本虛,水聚成痰,食停為滯,或燥熱內盛,灼津為痰,阻礙血脈,血脈運行不暢而生瘀。⑥久病入絡致瘀。正如葉天士所云:“病久氣血推行不利,血絡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氣纏綿不去。”又云:“久發、頻發之恙,必傷及絡,絡乃聚血之所,久病病必瘀閉”[5]。久病邪氣深入,多傷及血分而在絡,說明瘀血也可由久病入絡而致。
DPN是由消渴病日久,耗傷氣陰,進而氣血陰陽虧虛,臟腑功能紊亂,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血行瘀滯,脈絡痹阻所致。早在《靈樞·五變》就有記載:“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說明瘀血是DPN的重要致病因素。不僅如此,瘀血作為一種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臟腑、組織,使機體產生更為復雜的病理變化,致病因素與病理產物合為一體,交互作用,互為因果,加速DPN的進展,加重DPN的癥狀[6]。DPN麻、涼、痛、萎4大主癥,皆由瘀血所致。①瘀血致肢體麻木。《素問·痹論》有言:“其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血循脈而行,脈為血之府,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衛氣與營氣相依而并行,故瘀血阻脈,使營衛失調,循行遲滯,肌膚失養,則肢體麻木不適。②瘀血致肢體發涼。氣屬陽,血屬陰,瘀血為陰血凝結而成,郁遏陽氣,影響陽氣的宣通,故肢體發涼[7]。③瘀血致肢體疼痛。瘀血內阻于脈絡,氣血運行受阻,不能通達四肢,不通則痛,故表現為刺痛、鉆鑿痛或痛劇如截肢。④瘀血致肌肉無力和萎縮。瘀血阻滯日久,臟腑俱損,氣血虧虛,肢體、肌肉、筋脈失于充養,則肌肉日漸萎縮、肢體軟弱無力[8]。如《素問·痹論》所云:“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瘀血還加重口渴癥狀。如清·唐容川《血證論》所云: “瘀血在里,則口渴。所以然者,血與氣本不相離,內有瘀血,故氣不得通,不能載水津上升,是以發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則不渴矣。”瘀血阻滯氣機,氣不化津,不能載津上行,故感口渴。
張慧教授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多數DPN患者可見面唇色暗,肌膚甲錯,榮澤不一,舌紫黯、舌上有瘀斑,舌下絡脈迂曲,脈細澀等,認為瘀血為DPN病理環節中關鍵的一環,在DPN的起病、發展及預后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貫穿其病程的始終,故治療DPN應以活血化瘀為治療大法,根據病情配合益氣、養陰、化痰,溫陽,通絡等。如氣虛血瘀者,表現為手足麻木、肢端刺痛、少氣懶言、神疲倦怠、自汗畏風,選用黨參、白術、黃芪、杜仲、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丹參、絞股藍、雞血藤、安痛藤等補氣活血化瘀;陰虛血瘀者,表現為肢體麻木伴灼熱刺痛、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選用熟地、生地、黃精、麥冬、玉竹、百合、當歸、川芎、木瓜、桑葚、葛根、枸杞子、川牛膝、牡丹皮、赤芍、水蛭、雞血藤、夜交藤等養陰活血化瘀;陽虛寒凝血瘀者,表現為肢體麻木、畏冷、肢涼、冷痛、遇寒加重,選用黃芪、杜仲、淫羊藿、熟地、桂枝、細辛、肉桂、白芍、木瓜、三七、全蝎、山茱萸、山藥、川牛膝、雞血藤、絡石藤等溫陽通絡化瘀;痰瘀阻絡者,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痛有定處,肢體困重、形體偏胖,選用半夏、茯苓、陳皮、茯苓、桃仁、紅花、生地、白芍、川芎、白附子、白芥子、山楂、地龍、僵蠶、血竭、大血藤等祛痰化瘀通絡。
在諸多活血化瘀藥物中,張慧教授善用藤類和蟲類藥物。藤類藥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活絡、舒筋緩急等多種功效,有走行通利之益,無傷陰散血之弊,用于治療DPN尤為適宜[9]。《本草匯言》云:“凡藤蔓之屬,皆可通經入絡”。如雞血藤,其味苦、微甘,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血活血,舒經活絡功效;《飲片新參》云:“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經脈”;又有《本草綱目拾遺》言:“治老人氣血虛弱,手足麻木,癱瘓等證”。蟲類藥物擅攻逐搜剔經脈絡道間之痰濁瘀血,有耕田耙地之功,疏流開渠之效,用于血瘀日久入絡,一般活血化瘀藥物藥力不達病所的患者。如葉天士所言:“邪留經絡,須以搜剔動藥”,“籍蟲蟻血中搜剔以攻通邪結”,只要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耦以蟲類藥,定可收獲良效[10]。如水蛭,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明確記載其活血化瘀的功效,其味咸苦入血,性平,歸肝經,破血逐瘀力強。藤類與蟲類藥物并用,功效相得益彰。
4.1 案1 陳某,男,60歲,2016年3月5月初診。糖尿病病史5年,平素予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尚可。近1年出現四肢麻木、疼痛,曾用西藥治療無明顯好轉,并逐漸加重,逐至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就診。癥見:四肢麻木,伴刺痛,下肢尤甚,周身疲倦,肢軟乏力,納眠欠佳,小便頻數,大便正常,舌質淡紫,苔薄白,脈沉澀。診斷:消渴痹病(氣虛血瘀證);治法:補氣活血,化瘀通絡;處方:黃芪30 g,當歸10 g,白芍15 g,川芎15 g,紅花10 g,桃仁10 g,地龍15 g,黨參20 g,白術10 g,葛根15 g,雞血藤15 g,安痛藤15 g。14劑,水煎服,日1劑。2016年3月20日二診:服藥上藥后,疲倦乏力、小便頻數癥狀明顯緩解,四肢麻木、刺痛感減輕,時有腰痛,納眠尚可,大便調。予原方加水蛭10 g,川牛膝15 g,杜仲20 g。28劑,水煎服,日1劑。2016年4月18日三診:四肢麻木刺痛感明顯緩解,腰痛明顯減輕。守上方繼服,諸癥皆緩。
按:患者為老年男性,脾氣虛弱,運化無權,氣血化生不足,無力推動血液運行,日久成瘀,脈絡瘀阻,治當益氣活血,化瘀通絡。黃芪、黨參、白術補氣健脾,氣旺則血行,瘀去則絡通;白芍、當歸、川芎、紅花、桃仁養血斂陰,活血祛瘀;安痛藤、雞血藤和地龍為藤類與蟲類藥并用,力專善走,周行全身,共奏舒筋活絡,通經止痛之功。服藥后氣虛的癥狀改善,仍有肢麻疼痛癥狀,考慮患者久病入絡,瘀血難祛,故予水蛭加強破瘀通絡之力,川牛膝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同杜仲補肝腎,強筋骨,攻補兼施。
4.2 案2 王某,女,70歲,2016年5月12月初診。2009年無明顯誘因出現口干、多飲、多尿,伴消食易饑,查空腹血糖:15.6 mmol/L,餐后2h血糖:21.3 mmol/L,診斷為“消渴病,2型糖尿病”。予瑞格列奈、阿卡波糖治療,血糖基本控制良好。2015年出現足趾麻木,視物模糊等癥狀,未予以重視。近1月感上訴癥狀加重,故來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就診。癥見:頭暈耳鳴,發作時伴雙目漲痛,腰膝酸軟,足趾麻木,時有刺痛,肌膚晦滯少澤,平素急躁易怒,口干喜涼飲,大便干結,兩三日一解,小便頻,夜尿數,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澀。診斷:消渴痹病(陰虛血瘀證),治法:滋陰活血,祛瘀通絡。處方:熟地黃 10 g,山萸肉20 g ,山藥 20 g,黃精20 g,黃連6 g,生地10 g,牡丹皮15 g,赤芍10 g,當歸10 g,川牛膝15 g,水蛭6 g,雞血藤15 g,絡石藤15 g,柴胡15 g,枳殼10 g等。14劑,水煎服,日1劑。2016年5月27日二診:服藥上藥后,頭暈耳鳴癥狀好轉,雙目時有漲澀,視物欠清,足趾麻木、刺痛稍緩解,偶有口干,二便正常。予原方加地龍15 g,杭菊花15 g。30劑,水煎服,日1劑。2016年7月1日三診:患者訴無頭暈,足趾麻木、刺痛感明顯減輕,雙目漲澀基本緩解。守上方繼服30劑,病情明顯好轉,一般情況可,故停服中藥。
按:患者老年女性,消渴病日久不愈,耗傷陰液,腎陰虧虛,加之情志過極,虛火內擾,煎熬血液,致絡脈瘀滯,故治宜滋陰固腎,活血通絡。熟地黃、山萸肉滋養腎陰;山藥、黃精補養脾胃之陰,開拓腎精化源;生地、丹皮、赤芍涼血以祛瘀,養陰以活血;水蛭為蟲類搜剔之品,化瘀通絡;雞血藤、絡石藤乃藤類通絡之品,舒筋活絡;柴胡、枳殼疏肝理氣,使氣行而血行;全方滋陰而不礙邪,祛瘀而不傷正。后期加入蟲類藥地龍以破血通絡,提高療效。
作為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DPN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增加糖尿病足和截肢的風險,給患者帶來經濟和心理雙重負擔。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療DPN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西醫治療DPN目前并不理想,而中醫在治療DPN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張慧教授以瘀立論,并非一味的活血化瘀,而要辨明致瘀之因,扶正與祛邪相結合,靈活運用。其在臨床上除采用口服中藥湯劑外,還采用中藥薰洗、中藥外敷、靜脈滴注活血化瘀類中藥等方法,多途徑給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活血化瘀法治療DPN在臨床取得確切療效,值得進一步研究。
[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010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3.
[2]李珊,王旭.王旭教授從瘀熱辨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吉林中醫藥,2017,37(6):551-553.
[3]王志強,龐國明,閆鏞,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證型分布規律研究[J].中醫學報,2011,26(4):487-489.
[4]張永文,韓康生,程燕.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病因病機及證治[J].吉林中醫藥,2014,34(6):561-564.
[5]吳以玲.絡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234.
[6]葛紅霞.從虛、瘀論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河北中醫學報,2009,31(2):209-210.
[7]周唯.瘀血致病機理拾遺[J].中醫藥學報,2009,37(1):4-6.
[8]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防治指南[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22):119-121.
[9]劉翀羽.藤類藥的應用研究[J].山西中醫,2015,31(7):59-60.
[10]張婉瑜.淺談蟲類藥物在痹病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