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云南 昆明 650021
《滇南本草》為云南嵩明人蘭茂所著,成書至今已近600年,早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40多年,該書是我國現存古代地方性本草書籍中較為完整的作品。蘭茂自幼酷好本草,潛心醫學多年,對醫、藥的研究造詣頗深,所收集和記載的藥物及用藥臨床經驗,見解獨到,內容豐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深受歷代醫家及百姓的厚愛,《滇南本草》被歷代云南人奉為“滇中至寶”。
云南地處高原,山高水寒,風大干燥,人們氣道易傷,肺常受累,使咳嗽病成為云南的常見和多發病。《滇南本草》對咳嗽病的治療記載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始載藥多,方藥獨到,藥膳兼用,劑型多樣,實用性強,療效卓著,值得廣大醫者借鑒。筆者研學《滇南本草》多年,受益匪淺,現將《滇南本草》中咳嗽病的治療特色淺析如下。
1.1 外感咳嗽 蘭氏對外感咳嗽的病因多歸為風、寒、熱所致,常責之于肺,善用祛風、溫肺、清熱、化痰之法,《滇南本草》始載草血竭、虎掌草、五味草、鐵馬豆、苦馬菜等均是治療外感咳嗽的特色藥物。
1.1.1 風咳 肺為華蓋,風邪侵襲,肺先受之,肺氣不利,發為咳嗽。蘭氏根據風邪侵襲機體的程度及臨床表現不同,治法各異。對初感風邪出現的咳嗽,用梗麻治療,《滇南本草》對梗麻的應用記載有“祛皮膚疼癢之風,吐痰消,下氣止,傷肺氣咳嗽”[1],梗麻即大錢麻[2],蘭氏用其祛風之力,達邪外出以止咳。感受風邪,風邪閉阻肺竅,出現咳嗽、鼻塞聲重者,用野薄荷、陳皮、杏仁、竹葉疏風通竅以止咳。風寒入里化熱,痰熱閉肺,痰稠如膠者,用旋復花加杏仁、前胡、陳皮、知母、荊芥、燈草祛風清熱,化痰止咳。
1.1.2 寒咳 機體感受寒邪,寒邪犯肺,肺氣上逆,清肅之令失常,氣道不利,發為寒咳。寒咳者常伴痰多,蘭氏多以辛溫芳香之藥溫化寒痰,宣通肺氣,對此類藥的記載有香元葉 “治咳嗽,消痰,肺寒咳嗽良效”;丁香葉“味辛苦,性溫。芳香入肺。肺寒咳嗽,或咳血,或咳痰帶血。單劑蜜炙煎服”;橘子皮“味苦辛,性溫。行氣消痰,……治咳嗽”;理皮“味辛苦,性溫。化痰定喘止咳”。蘭氏對肺寒咳嗽日久不愈,成為哮喘或肺癰者,應用始載藥物姜味草治療,姜味草味辛性溫,具有溫胃健脾的功效,用之意在通過健運脾胃,阻斷生痰之源,使肺氣通利,咳嗽自止。蘭氏針對哮喘和肺癰,還專由姜味草、白豆蔻、姜黃組方成 “息賁方”,以溫肺降氣,消癰止哮。針對小兒和老人經久不愈的寒咳,甚則發作喘促、痰聲如扯鋸者,予蘇子散治療。蘇子散由蘇子、巴豆、杏仁三味藥研末而成,方中具有降氣化痰止咳功效的蘇子、杏仁配辛熱之巴豆,三藥相合溫肺化痰,降氣平喘,開水沖服即有良效。草血竭始載于《滇南本草》,蘭氏用其辛苦性溫之性,溫肺以止咳,據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草血竭有抗菌、抗炎作用[3]175。
1.1.3 熱咳 蘭氏對熱咳的用藥記載較其它證型多,除常用清熱化痰藥物外,還始載了虎掌草、五味草、苦馬菜、鐵馬豆等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清熱化痰藥,此類藥的應用對進一步挖掘利用地方特色藥治療咳嗽病有較好的實用價值。
蘭氏在治療熱咳時根據咳嗽的病程、病勢、累及臟腑和伴隨癥的不同,選擇不同方藥論治,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的理念。
對熱咳輕癥,蘭氏應用味淡性寒的冬瓜皮加蜂蜜煨吃,以清化痰熱藥膳來止咳。對肺熱咳嗽輕癥,蘭氏應用清熱之力較弱的淡竹葉清宣肺氣以止咳,所用之法與《溫病條辨》“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不謀而合。蘭氏在治療肝火犯肺的咳嗽時獨具特色的應用羊耳朵即密蒙花的尖葉[3]90,用蜜炒以清肝瀉火止咳,此法的應用增加了同株植物的藥用成分,擴大了密蒙花的應用范圍。蘭氏應用鐵馬豆清瀉肝膽之火,用于治療肝火犯肺而致的咳嗽。肺熱咳嗽喘促,用黃花地丁、桑白皮、枇杷葉、青竹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肺火甚者,由桑白皮、地骨皮、知母、杏仁、浙冬、陳皮、馬兜鈴、桔梗、黃芩、蘇子、竹葉組方以瀉肺火而止咳。痰熱犯肺,致肺通調水道功能障礙,水濕浸漬,咳喘水腫者,由葶藶子、大腹皮、桑白皮、蘇子組方,清熱化痰,瀉肺平喘。如咳嗽氣喘,咯吐黃痰,以豨薟草的根葉,用水酒調拌后經九蒸九曬九露,研末,煉蜜為丸制成玉泉丹,以清熱平喘。熱甚咳血者,用性味苦寒的苦馬菜清熱、涼血、止咳。熱邪壅肺,血敗肉腐成癰,癥見咳嗽,咯吐腥臭膿血者,用魚腥草、白土瓜、天花粉清肺、瀉熱、排膿。五味草為罌粟科植物五味草[4]389,性微寒,有祛風清熱功效,蘭氏用于治療肺癆咳嗽發熱,說明五味草既能祛外風又能清內熱。蘭氏認為罌粟殼雖性寒能止咳,但咳嗽初期邪盛者忌用,以免“閉門留寇”,使外邪難除,蘭氏對此藥的應用完全符合外感咳嗽的用藥原則。
1.2 內傷咳嗽 內傷咳嗽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多為虛證或虛實夾雜證,蘭氏辨治內傷咳嗽,非常重視病因病機的審慎,在《滇南本草》中內傷咳嗽的記載大致可分為陰虛和氣虛咳嗽。治療所用藥物大一支箭、響鈴草等均為《滇南本草》始載。
1.2.1 陰虛咳嗽 陰虛咳嗽由陰虛內燥,肺失濡潤,肅降無權,肺氣上逆而致。陰虛火旺,火灼肺絡,血溢脈外,使陰虛咳嗽常與咳血相伴,故蘭氏在治療此類病證時多用具有滋陰潤肺、清熱止血功效的藥物。《滇南本草》對大一支箭的記載為“滋陰潤肺,止肺熱咳嗽,除虛勞發燒”,“治勞熱咳嗽,痰帶血絲或咳血”,蘭氏用其治療陰虛肺燥之咳嗽、咳血之癥。蘭氏深諳女性經期咳嗽病機,對女性經期咳嗽應用紅牛膝滋養陰血,清肺火而止咳。蘭氏認為遠志有滋補陰血作用,可治陰虛咳嗽咳痰,此用藥觀點獨到。云香草含有揮發油,有明顯的擴張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5],蘭氏認為云香草為陰中之陽藥,其性可升可降,與百合、百部、麥冬配伍應用治療陰虛咳嗽。陰虛肺熱而致咳嗽喘促,五心煩熱,用紫菀配伍清虛熱的知母、焦柏以及行氣之陳皮,共湊清熱化痰,行氣止咳的功效。
1.2.2 氣虛咳嗽 肺主氣,氣虛致肺氣不利,肅降失調,咳嗽易發。蘭氏應用白藥子、天冬、金鵲花等補益肺氣之品,扶正以止咳。白藥子的功效為清熱消痰[4]729-731,但《滇南本草》對白藥子的記載為“主治補中益氣,斂肺氣,興陽道,治陽痿,止虛勞咳嗽,傷風日久咳嗽,良效”,蘭氏用其治療氣虛咳嗽且收到良效,這一用法擴展了白藥子的藥用性能,值得醫者借鑒。響鈴草有止咳平喘、斂肺氣的功效[6],為《滇南本草》始載,書中載有“味酸苦,性寒。入肺。斂肺氣,治咳嗽,消痰定喘,單方,治久咳嗽,痰上帶血。響鈴草蜜炒,煎湯服效。”對久咳傷陰,咳嗽痰中帶血用之湊效。氣陰兩虛,咳嗽伴發熱者用金鵲花益氣養陰退熱止咳。
藥膳是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用藥物和食物相配合,通過烹調加工,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強身作用的美味食品。藥膳在我國有悠久的應用歷史,是祖國醫學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幾千年來,它為大眾的防病治病做出了較大貢獻。《滇南本草》對藥膳的記載內容豐富,獨具云南地方特色,共載有藥膳73方[7]。蘭氏對咳嗽病的施膳同樣是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體系指導下,通過對藥物性味、歸經及功效的分析,病證結合,辨證施膳,藥食兼用,獨具特色。肺熱咳嗽選用具有清熱瀉肺功能的食物如梔子花、薺菜、天花粉、白菜、絲瓜花、冬瓜皮等;氣陰不足的咳嗽應用響鈴草、慈菇等。蘭氏配制咳嗽藥膳,多佐以蜂蜜,蜂蜜味甘、性平,具有補虛潤肺、解毒、調和諸藥的作用,與治療咳嗽的藥物相須為用,增強療效,如響鈴草、梔子花、絲瓜花等均加蜂蜜煎炒服用;生慈菇搗爛加蜂蜜,用米湯沫調服等。蘭氏還用天花粉拌豆腐、薺菜煮雞蛋等藥膳治療咳嗽。
蘭氏擅用藥食同源品制作藥膳治療咳嗽,患者在享受美味食品的同時又能治療咳嗽。苦馬菜、魚腥草、白菜、絲瓜花、金鵲花、白土瓜、薺菜、慈菇、梔子花、冬瓜皮等果蔬都是蘭氏經常治療咳嗽的藥食同源之品。
引藥是引導諸藥直達病所,使之更好發揮治療作用的藥物。引藥有引藥歸經、佐助、佐制、反佐及調和諸藥等不同作用。《滇南本草》治療咳嗽所記載的引藥品種豐富,特色鮮明,符合辨治原則。在多個方藥中將質輕味淡、具有輕宣上揚之性的竹葉、通草、燈草作為引藥,引導藥物上達華蓋,歸屬肺經,以增強止咳之力。咳嗽病位多在肺,肺臟喜潤惡燥,蜂蜜潤肺之功較強,蘭氏在治療咳嗽的諸多方藥中將蜂蜜作為引藥,意在潤肺。酒有溫通功效,寒咳者蘭氏常以酒為引,溫經散寒,通利肺竅。童子尿的應用在《本草綱目》等醫籍中均有記載,童尿有降火、潤肺之功,故蘭氏治療虛火上炎之咳嗽用童尿為引,增強降火功效。蘭氏治療虛勞咳嗽,還常用有情血肉之品如雞、豬、牛肉及米湯等以補虛止咳。
蘭氏治療咳嗽的方藥劑型多樣,除常用的湯劑外,還記載有丸、散、沖劑等。劑型的選用依病情需要而定,對外感咳嗽,病情急、病程短,多用湯劑,以盡快發揮藥效,快速祛邪。對慢性咳嗽者,應用丸劑使藥物能持續發揮作用,如治療慢性咳喘的息賁方、玉泉丹等。對虛損而致的內傷咳嗽,采用散劑治療,如用大一支箭配伍續斷、天花粉、石膏研末成散,便于長期服用;對藥力駿猛之藥,采用散劑的目的還在于可因人而異進行劑量上的加減,如由蘇子、巴豆、杏仁組成的蘇子散等。對無毒且口感較好的藥物,用沖服劑直接飲用,能使藥物快速發揮作用,如生慈菇搗爛加蜂蜜,用米湯沖服即可等。
《滇南本草》對咳嗽病辨治的記載,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實用性強,對當代醫家辨治咳嗽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