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剛,指導老師:趙怡蕊
(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
針灸是中醫理論體系中最具特色和優勢的傳統學科之一,以用具簡單和療效顯著為特點,為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辨證論治是針灸治療的特色和精華,是臨床診治疾病的基礎。目前對針灸的辨證治療尚缺乏清晰的認識,很多資料仍沿用內科的辨證施治體系[1],給針灸教學和臨床治療帶來不便。經絡辨證是目前針灸治療提倡的,但其單一的辨證治療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臨床需要,于是衍生出更多具有實踐治療意義的辨證方式。目前尚缺乏相關文獻系統介紹臨床常見的辨證治療體系,本文就針灸辨證體系做一介紹,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臟腑辨證是中醫辨證體系的核心,也是針灸治療的準則之一[2]。臟腑辨證是對臟腑的生理病理現象進行分析歸納,并結合經絡的循行確定疾病治療的方向。臟腑之間的生理聯系和病理作用是基本的辨證方式,通過對臟腑關系的探索形成理論框架進而指導臨床治療。疾病的發生發展受內外因素的共同影響,其內因就是臟腑之間的平衡失調。因此在臨床收集資料后,需反復推敲各個癥狀,找出病因,歸納總結。如口舌生瘡病因可為心火旺盛或心腎不交,但結合小便是否赤黃或失眠多夢,即可鑒別。臟腑之間各有其性,如脾喜燥而厭濕,胃喜潤而惡燥,肝喜條達而惡抑郁。針灸體系中的臟腑辨證和中醫學中的臟腑辨證最大的區別在于,針灸是通過不同的針刺手法調整各臟腑的氣血運行,而中醫學則是通過藥物寒熱偏性糾正人體虛實寒熱的病理狀態。
經絡辨證是以經絡學說為中心,根據經絡的循行、生理、病理的特點確定疾病的經絡歸屬和治療疾病所選的經絡腧穴及治療方式[3]。經絡學說是以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為中心,結合經筋、絡脈、孫脈和奇穴形成的針灸治療學說。經絡辨證包括辨證取穴和針刺手法的辨證使用,二者是確保臨床療效的關鍵因素。經脈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是針刺調整全身氣血治療疾病的途徑。針灸治療疾病的本質在于利用針刺在局部產生刺激,結合不同的行針手法改善、調整本經的氣血流通,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人體經脈的運行各循其道,各走其經,但是疾病的產生會擾亂經脈的正常循行。如心臟病患者會出現心慌胸悶的不適,左肩腋下經常疼痛,即少陰心經病;膽囊炎患者的右脅疼痛,食油膩食物會加重疼痛,即少陽膽經病證。
局部辨證治療是根據局部的病變部位和程度采取的治療手段,可以分為中醫局部治療和西醫局部治療。局部辨證的優點在于病位明確,便于確診與治療。觸診是局部辨證治療必不可少的步驟,主要內容包括評估病患部位肌肉組織的寒熱和軟硬程度。通過觸診皮膚的寒熱及深淺確定是否有炎癥存在,根據病患部位的軟硬程度確定痙攣肌肉組織范圍。中醫局部辨證治療根據阿是穴周圍皮膚及肌肉的軟硬和寒熱確定針刺手法和刺激強弱。西醫局部辨證體現在扳機點,即尋找骨骼肌內可觸及的緊繃肌帶所含的局部高度敏感的壓痛點[4]。這兩種療法的主要區別在于是否承認經絡的存在,在臨床上都有一定的治療意義。如頸椎病治療的前期,通常扳機點為最好的切入點,通過對痙攣組織的松解可減輕各椎體間的壓力。但在后期的治療上,傳統的針刺治療療效更佳。如頸椎病慢性筋膜炎的治療,需要一定補瀉手法的使用,單純的針刺治療療效不佳。另如頸椎病上肢遠端麻木的治療,單純扳機點和針刺治療療效均不及循經選穴治療。
針灸辨證方式較多,因此閱讀醫案文獻時需慢慢體會醫者當時的年代、地域及季節因素。在具體治療過程中,一般的穴位處方都是多種辨證方式參與其中,甚至有的醫者會加入個人的經驗穴。針灸治療是內外結合的一種治療方式,通過調整經絡氣血運行達到臟腑功能的動態平衡。目前臨床中出現的“治療套餐”模式并非沒有辨證,只是疾病還處在當前的證型,所以大的治療方向不會變。針灸治療中的辨證論治并非體現在每一次治療過程當中,而是根據不同的辨證模式、不同的證候類型分類。每一種辨證類型都有其適應的范圍,但是相互之間并非對立,而是有機地結合在具體的治療過程中。當然以上3種辨證模式只是針灸治療中最常見的辨證治療,還有很多的特效治療手段未被歸納總結出來。
總而言之,針灸臨床應以具體情況為主,建立符合針灸臨床實際的辨證論治體系。因此,從事針灸的有志之士應該擔當起為針灸發展和傳承的重任,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一代代傳下去。讓針灸治療服務于更多的人,也讓更多的針灸愛好者能準確地理解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