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會,陳云玲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區中醫醫院,云南 玉溪652600)
尿潴留是指膀胱充滿尿液不能自行排出,是肛腸疾病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高達12%~52%[1]。麻醉、手術刺激、疼痛及肛門術后肛內填塞過多紗布引起肛門墜脹等均易導致膀胱頸及尿道括約肌痙攣,或導致膀胱平滑肌收縮無力,引起反射性排尿困難和尿潴留。筆者根據尿潴留發生的原因,在肛腸病術后早期使用雷火灸預防尿潴留效果較佳,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3—8月玉溪市江川區中醫醫院行手術治療的肛腸疾病患者161例為研究對象,男109例,女52例;年齡18~76歲,平均43.78歲。所有患者均采用骶尾部麻醉,混合痔采取外剝內扎,簡單肛瘺采用瘺管切除,肛周膿腫采取根治術,手術過程順利。
161例患者均進行術前健康宣教指導、消除緊張恐懼心理,行術前排尿訓練。術后采用雷火灸(慈輝牌雷火灸,LHJ型)灸關元、氣海。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點燃雷火灸并吹紅全頭,置于雷火灸專用灸盒內,灸盒豎放使火頭對準關元、氣海。皮膚與灸盒之間放一塊小紗布,用大毛巾保暖,灸治過程中詢問患者感受,注意觀察皮膚情況,避免燙傷。雷火灸全部燃盡(20~25 min),皮膚微微發紅。雷火灸8 h后仍未排尿者,在無菌操作下導尿。同時為患者創造良好的排尿環境,配合局部熱敷、按摩、傾聽流水聲等方法。尿潴留治療最佳時間為術后2~4 h,此時患者自覺有尿意,膀胱叩診在恥骨聯合上兩橫指呈濁音,一般不超過臍下兩橫指。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治療后觀察患者排尿情況。有效:治療后2~8 h能順利通暢排尿,或少量多次排尿,癥狀及體征改善,無需導尿;無效:治療后8 h仍不能自行排尿,需行導尿術。
3.2 結果 161例患者中,有效127例,無效34例,有效率為78.9%。
尿潴留是肛腸病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屬中醫閉證中“癃閉”范疇。中醫認為肛腸疾病術后尿潴留的原因為手術創傷致經脈瘀滯,阻塞膀胱水道,導致氣化不利,使小便不通,腹脹疼痛而成癃閉[2]。目前,臨床上對肛腸病術后尿潴留多采用物理方法、藥物、針灸、導尿等,但物理方法效果不佳;而中藥起效慢,西藥又存在副作用。盡管針灸療效確切,但所選腧穴多在腹部,如中極、關元、膀胱附近的腧穴,當尿潴留時,膀胱隆起,針刺下腹部時有刺破膀胱的危險[3]。雷火灸是結合現代醫學與古代雷火神針,采用純中藥配方制成的藥艾條,藥力峻猛,火力強,燃燒時可達240℃,而普通艾條灸只有90℃。治療時采用懸灸使其熱效應激發經氣,局部皮膚腠理張開,藥物滲透達相應穴位,具有疏通筋絡、調和氣血、消炎鎮痛的作用。所選穴位為關元、氣海,均屬任脈腧穴,雷火灸關元、氣海使腑氣暢通,調節膀胱氣機紊亂,通利水道,有助于膀胱排泄改善。
本研究結果也表明,雷火灸直接燃燒產生的熱力可刺激經絡腧穴,并直達盆腔內臟神經,疏通經絡,通暢全身氣機,促使機體疏泄,從而促進術后及早排尿,避免導尿給患者帶來的痛苦。采用雷火灸治療,患者無疼痛,過程較舒服,易接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