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理工大學中醫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痛經,亦稱“經行腹痛”,是女性正值經期或經期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則劇痛昏厥[1]。現代醫學根據有無器質性病變將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是指月經前后及行經期間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而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類型[2]。目前,西醫治療原發性痛經一般以非甾體抗炎藥、避孕藥等藥為主[3-4],少數為手術治療[5],雖效果較理想,但副作用大,治標不治本;而中醫療法有獨特的優勢,通過辨證論治選用適宜的治療方法,臨床療效顯著。
中醫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發病原理主要是氣血運行不暢或氣血運行無力所致,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運行不暢多由外感風寒濕邪所致,氣血運行無力多由內傷雜病所致,故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將痛經的證型分為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濕熱瘀阻,氣血虛弱,肝腎虧虛5型。吳艷萍[7]認為辨證分型是治療疾病的關鍵,對于原發性痛經要抓住疼痛的特點、性質、時間等進行分析,再結合辨證的要點,分辨寒熱虛實以確定證型,只有辨證分型準確,治療才能得心應手。根據CNKI檢索結果分析,現將有關原發性痛經按分型治療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主癥為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塊下痛減,乳房脹痛,胸悶不舒,煩躁易怒,經血量少,經行不暢,經血紫黯有塊,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弦。臨床上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多由氣機不暢致血瘀胞宮,論治時應主要采用中醫藥和針灸的方法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治療方法以中醫藥和針灸為主。
中藥療法:范春香等[8]通過自擬“經痛寧方”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40例,結果總有效率90%,療效優于對照組;陳志霞等[9]通過香芍飲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結果總有效率為84.5%。羅玉輝[10]通過疏肝調經湯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40例,總有效率80%。張艷鑫[11]通過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32例,結果總有效率93.75%。
針灸療法:曹雪[12]采用針刺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針刺水分穴、陰交穴、氣海、關元、兩側肓俞穴,結果總有效率93.33%;許濱玉[13]通過溫針灸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取穴雙側腰夾脊穴、肝俞、脾俞、腎俞,結果總有效率94.4%。秦昕[14]等采用溫針灸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40例,針刺子宮、關元、中極、氣海、三陰交、足三里為主穴,輔以合谷、太沖、血海、地機、陰陵泉,結果總有效率92.50%。涂安燕等[15]通過針灸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40例,針刺關元、地機、血海、三陰交、太沖、合谷,結果總有效率92.50%。
主癥為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畏寒怕冷,手足欠溫,月經后期,量少,經色黯而有瘀塊,帶下量多,舌苔白或膩,脈弦或沉緊。臨床上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多由寒濕侵襲胞宮所致血,論治時應主要采用艾灸、針刺和綜合療法以溫經散寒,祛瘀止痛。
艾灸療法:劉承等[16]采用艾灸關元、十七椎穴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為97.5%;王民集等[17]采用溫針灸三陰交、中極、次髎、歸來、地機穴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94.9%;孫立虹等[18]采用隔物灸神闕、關元穴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95.24%。劉燕等[19]采用隔姜鋪灸腰骶部和下腹部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90.7%;
針刺療法:杜敏等[20]采用毫火針刺三陰交、關元、足三里、地機、十七椎、腎俞、命門穴,治愈率為71%。
綜合療法:吳立增[21]通過按摩結合熱敷法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用單掌或雙掌反復推拿推摩小腹至溫熱,并按壓天樞、氣海、血海、三陰交、八髎、三焦俞,再熱敷小腹和腰骶部,總有效率96.7%。魯佳[22]采用溫針灸關元、三陰交結合中藥敷臍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95%。
主癥為經前或經期小腹刺痛或脹痛拒按,有灼熱感,腰部酸脹,月經不調。經血暗紅,質稠有塊,帶下量多,色黃質稠,低熱起伏,口膩,頭身困重,舌質紅,苔黃或膩,脈弦數或滑。臨床上濕熱瘀阻型原發性痛經多由濕熱瘀阻下焦,阻于胞宮所致,論治時主要采用中醫藥和針灸的方法以清熱除濕、化瘀止痛。濕熱瘀阻型原發性痛經的治療方法以中醫藥為主,針灸為輔。
中藥療法:孟延兵[23]采用自擬中藥湯劑治療濕熱瘀阻型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為90%;徐婷花[24]采用自擬祛濕清經方治療濕熱瘀阻型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93.33%。曹陽等[25]采用生地黃12 g,赤芍12 g,牡丹皮9 g,紅藤15 g,敗醬草9 g等隨癥加減治療濕熱瘀阻型痛經,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82.01%。
艾灸療法:劉照時等[26]采用隔藥灸治療濕熱瘀阻型原發性痛經,取香附、乳香、肉桂、甘松、山奈、桔殼、冰片等12 味中藥,于患者神闕穴施行隔藥灸,總有效率86%。
主癥為經后小腹隱隱作痛,小腹及陰部有下墜感,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清稀,面色無華,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舌質淡,脈細無力。臨床上氣血虛弱型原發性痛經多由氣虛血少,胞宮失養,論治時主要采用中醫藥和針刺的方法以氣血雙補、調經止痛。氣血虛弱型原發性痛經的治療方法以中醫藥為主,針刺療法為輔。
中藥療法:管恩蘭等[27]用經驗方治療氣血虛弱型原發性痛經患者,療效較好;李祥云教授[28]認為因經行血下所致的氣血不足多用健脾補益養血法,常選用淮山藥、黃精、石楠葉、淫羊藿、香附、雞血藤等;潘麗娟[29]采用圣愈湯治療3個年齡段不同程度的氣血虛弱型痛經,每個年齡組的治愈率均為70%。
針刺療法:王旭光等[30]采用金雞啄米法治療氣血虛弱型原發性痛經,取關元、氣海、中極、子宮、足三里、三陰交、十七椎、次髎穴,施以金雞啄米法[31],效果顯著。
主癥為經后1~2 d內小腹綿綿作痛,腰骶部酸痛,潮熱,舌質淡紅,苔薄,脈沉或細。臨床上肝腎虧虛型原發性痛經多由腎精肝血不足,精血無緣化生,論治時主要采用中醫藥和針刺為主以補腎養肝、調經止痛。肝腎虧虛型原發性痛經的治療方法以針刺與中醫藥為主。
針刺療法:鄧菊芳[32]采用毫針針刺雙側合谷,用平補平瀉法,三陰交用青龍擺尾或蒼龜探穴針法,使針感傳至少腹部,治療總有效率100%;張秋菊[33]取肝俞、腎俞、關元、照海穴,采用補法,效果明顯。
中醫藥療法:劉筱茂[34]采用口服調肝湯加味治療肝腎虧虛型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達86. 8%。趙迎春等[35]采用自擬痛經湯治療肝腎虧虛型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為95. 8%;禹建春等[36]采用乙癸滋血湯治療肝腎虧虛型原發性痛經,總有效率93.3%。
痛經是最常見的婦科癥狀之一,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大姨媽APP對于痛經的調查表明:我國女性的痛經率達62.5%[37]。通過痛經的病機分析,辨證分型,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均有較好的療效,在治療方案中可列為首選。中醫辨證論治原發性痛經的可行性較高,前景良好,值得推廣。但是臨床研究仍有其不足之處:①原發性痛經的分型理論依據尚不夠確切,有待進一步研究。②目前,中醫預防原發性痛經的臨床研究量較少,且未病先防的理論尚未被廣泛納入痛經研究中,應把握好干預時機,未病先防,提高機體的適應力,以減輕原發性痛經發生時的疼痛癥狀及程度,以期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