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中醫醫院, 江蘇 太倉 215400
周圍性面癱又稱為面神經麻痹,是由于病毒感染或寒冷刺激使供應面神經的血管發生痙攣,從而引起水腫、缺血,最終致面神經受壓而形成面神經麻痹[1]。周圍性面癱是針灸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大量臨床報道已證實針灸對于周圍性面癱的療效確切。特別是隨著電針的普遍應用,在周圍性面癱的治療過程中,如配合電針治療,患者的治愈率得到了較大提高,但臨床應用電針的同時存在很大的主觀性,缺乏客觀統一的標準,筆者對電針在周圍性面癱治療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以期為臨床治療周圍性面癱提供參考。
據國內外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大約有10%~25%的周圍性面癱患者會遺留下不同程度的面神經功能障礙[2]。大部分學者認為,目前最客觀定量檢查面神經受損程度的方法,包括神經電圖和肌電圖[3]。但臨床治療的患者中,經神經電圖及肌電圖檢測的患者較少。一方面可能是出于檢查費用較高,另一方面臨床醫生對于檢查的認識不夠。所以是否可以在應用電針時,對患者的預后做出判斷是很必要的。目前電針應用的參考標準多是根據經絡的巡行或是面神經的解剖定位。通過電針刺激巡行經過面部經絡的穴位,或是電刺激面神經末梢,觀察患者面部表情肌的反應,以此來判斷面神經受損程度,進一步對患者面神經恢復的預后做出預判[4-6]。電針對周圍性面癱患者預后的判斷依據,目前有研究[7]認為,周圍性面癱的主要病理變化為髓鞘或軸突的變性。由于面神經受損,導致面癱患者健側和患側的面神經功能活性產生一定的差別。此時刺激面神經,兩側面神經必然會出現一個不同的脈沖電差。因此用電針輸出的脈沖電流,對面神經神經末梢的不同點進行刺激,可觀察到刺激點的神經肌肉的不同反應情況,由此可基本預測面神經的損傷程度及預后情況。刺激點神經肌肉反應強烈,預后往往比較好;刺激點反應弱小或無反應,預后往往較差或會遺留后遺癥。所以在早期能預測出患者的轉歸及預后情況,不僅能讓醫者在治療時做到心中有數,而且也能讓患者對于疾病的發展有一些了解,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強患者的信心,從而積極的去配合醫生治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針早期的應用值得借鑒和推廣。
目前大多數學者把周圍性面癱分期為急性期、進展期、恢復期、后遺癥期[8]。而對于周圍性面癱的治療,分期治療是目前針灸界同仁達成的一致共識。分期治療是根據周圍性面癱的不同發展階段,制定不同的治療方式,對于周圍性面癱的治療更具針對性,從而也是提高臨床療效的最佳治療原則。目前一部分學者認為電針只適合用于周圍性面癱患者的恢復期和后遺癥期。對于急性期電針的應用,業內一直存在爭議。由此可見,對于電針是否可以用于急性期的周圍性面癱患者顯得十分重要。筆者通過查閱大量文獻發現,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急性期不宜使用電針。他們認為早期應用電針會加重面神經水腫及面肌缺血,可能會導致面肌痙攣等并發癥的發生[9-10]。從這些學者的臨床研究來看,多是以西醫的理論依據為主,臨床研究觀察例數偏少,循證醫學依據不足,對臨床指導意義不大。大部分學者通過臨床觀察及動物實驗發現,在急性期使用電針,不僅不會加重面神經的水腫,而且還能促進面神經的傳導和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復,不會導致面肌痙攣的發生。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了對于周圍性面癱患者的治療,電針治療介入時間越早,預后越好,不僅可以提高療效,而且還可以縮短治療時間[11-15]。對于面神經炎急性期是否可以使用電針這一問題,目前業內還沒有統一的定論。還有研究認為,周圍性面癱急性期原本就處于病情的發展高峰階段,臨床癥狀存在加重的可能性,很難證明病情的加重或者變化與是否使用電針相關[16]。
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在不刺激面神經主干的情況下,選擇刺激面神經末梢,進行電針治療,未發現不良反應及后遺癥狀。所以對于周圍性面癱的治療,筆者認為電針不僅僅只適合用于恢復期和后遺癥期,在結合患者病情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刺激點及治療頻率和治療時間,是可以用于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患者,且無不良反應發生。
目前對于周圍性面癱的單次治療時間和電針的終止時間,業內也沒有統一共識,也容易被臨床醫生忽視,臨床醫生大多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主觀性較大,所以對于電針的治療效果也存在一定影響。目前大多數學者在臨床中應用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急性期一般控制在10~15 min,恢復期及后遺癥期20~30 min。觀察時間一般6~10d為1個療程,治療2~4個療程。對于電針的終止時間,大多是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恢復情況來決定。目前從研究者的研究資料分析,沒有單獨把電針時間參數作為觀察對象來研究的,研究結果在學術界也缺乏一定的說服力。然而單次的電針應用時間,是影響電針治療效果的一個重要的參數,對于周圍性面癱的療效和恢復及后遺癥的出現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在今后關于電針的應用和研究方面,時間參數也是今后科研工作者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由于周圍性面癱的病程有比較明顯的階段性病理特征,因此根據病程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更有助于面神經炎的恢復。有研究[17-21]指出,根據不同分期來治療面神經炎,不僅能夠促進面神經的恢復,顯著縮短療程,還能減少后遺癥的發生。
電針波形不同產生的作用也不相同,目前對于電針波形的分類,大致分可為連續波、疏密波、斷續波3種。疏密波交替出現的電流能加速血液循環,調節組織營養代謝;斷續波可產生強烈的震顫感,對神經肌肉的興奮較其他波形作用更強;連續波中疏波可促進神經肌肉功能恢復,密波能緩解面部肌肉和血管痙攣[22]。有研究[23]發現,在周圍性面癱病情進展急性期多以疏密波為主,其作用是抗炎鎮痛;恢復期時多以斷續波為主,用于肌肉興奮;在面肌興奮性恢復后,轉為疏波興奮運動神經元;后遺癥期以密波緩解面肌痙攣。也有學者第1周使用疏波,給患者一個相對較小的刺激,使患者面神經適應電流的弱刺激。在1周之后再使用疏密波,因為疏密波能興奮神經及其支配的肌肉,改善面神經末梢循環和營養,加強淋巴循環及離子運轉,促使滲出物吸收,同時延緩病變肌肉萎縮和變性[24]。還有研究發現,斷續波在對面肌功能恢復期早期更有優勢[25],疏密波在快速降低患者的癥狀體征積分和縮短痊愈的時間上更有優勢[26]。
對于電針在周圍性面癱的不同時期選用何種波型,目前為止,沒有統一標準來衡量不同波形的療效差異,也沒有大樣本的臨床或動物實驗來研究不同波形的作用效果,這也是今后學者研究的關注點。
穴位的選擇在針灸治療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關于針灸治療面癱穴位的選取,各個臨床醫生往往有不同的認識。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是以三陽經在面部的循行作為依據,選穴大部分以面部腧穴為主[27]。周圍性面癱針灸選穴主要是以十四經穴為主,也有選用經外奇穴及經驗穴治療[28-30]。由于面神經走向與肌纖維方向多為交叉方向,故面神經形成的穴位是肌門類型的,因此在面神經肌門處及其主干上取穴,將有利于面神經的恢復。穴位分布所在的神經干越粗,其穴位的治療作用越強,上關、絲竹空、牽正、翳風、下關、巨髎、四白、頰車、夾承漿等腧穴位置與面神經主干方向關系較大且腧穴位置符合面神經分布走行,故對面癱的治療療效明顯。由于神經分支都是從外表進入肌肉,通過電針對面神經末梢的良性刺激,從而能提高神經的興奮性,增強肌纖維的收縮,加快面神經沖動傳遞,從而加速受損神經的修復和再生[31]。
電針屬于針刺與電刺激相結合的產物,它既可以增加刺激腧穴的強度,又可以提高治療效果與治療范圍[32]。目前關于電針研究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觀點為電針通過生物電場可以改善運動終板(motor end plate,MEP,即運動神經元的軸突終末與骨骼肌纖維共同形成的效應器)的物質線粒體和突觸小泡含量,促進神經相關生長蛋白、營養因子及TrRC受體(線粒體和突觸小泡)表達的增多,從而促進雪旺細胞增殖及生長因子-信使核糖核酸的表達等方面來修復周圍神經[33]。所以筆者認為在周圍性面癱的治療方面,電針的應用必不可少,但在應用過程中,需要臨床醫生去分析各種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因為周圍性面癱患者的愈后情況與很多因素相關,首先取決于面神經受損位置、程度,其次取決于患者體質、年齡及病程,再次與干預周圍性面癱患者的各項治療有關。臨床醫生需要綜合分析,最終決定電針使用的參數。
綜上,對于電針在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有以下幾點可供臨床參考:①電針可以早期預測周圍性面癱患者的預后情況;②電針不僅僅只是用于周圍性面癱恢復期及后遺癥期患者,也可應用于早期的患者,且療效較好,但要根據患者的病情決定治療時的參數及適當刺激點;③對于電針單次的治療時間參數方面,至今研究甚少;④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刺激點的選擇,以中醫經絡理論為主,盡量選擇靠近面神經主干的面部經穴為主;⑤對于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波型的選擇,目前沒有統一的定論證明哪一種波型更有優勢。盡管目前對于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眾多,但對于影響療效的各種因素錯綜復雜,沒有統一的結論,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