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過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為中醫學中“紫癜”“血證”等范疇,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系統性IgA血管炎,以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關節炎或關節痛、胃腸道出血及腎炎為主要臨床表現[1]。大約三分之一的過敏性紫癜累計腎臟[2],表現為紫癜性腎炎(Henoch-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HSP總體預后良好,然而國內相關研究表明HSP患兒約67%均有復發傾向[3],Alfredo等[4]國外學者發現約14.4%HSP患兒有復發傾向。胡海玉等[5]報道186例HSP患兒中復發組50例,其中腎臟受累者占34.0%。有關資料表明,過敏性紫癜復發率高,且病情易反復,至今無特效療法[6]。HSP辨證分型中濕熱證除皮膚紫癜外,多伴有反復咽喉腫痛,四肢的肌肉和(或)關節腫痛,腹部疼痛不適,也可伴便血、嘔吐及惡心、尿血及蛋白尿等癥狀。運用三焦辨證論治反復發作性HSP濕熱證,可明確病位,有的放矢,起到更好的療效。
三焦為孤府,是軀體以內而包含諸臟的一腔之大府,主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以及精微物質的輸布排泄,被稱為三焦之氣化。《黃帝內經》將其歸為六腑之一,為六腑中最大的腑,是元氣運行的通路。《靈樞·營衛生會》將其總結為“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在《難經》中也存在相關的論述。在相關的中醫學論述中三焦辯證理論的建立依賴于三焦的氣化功能。
HSP辨證分型中濕熱證多表現為皮膚紫斑色黯,或起瘡,多出現在關節周圍,伴有四肢關節腫痛熾熱,尤以膝、踝關節多見,肢體活動受限且有沉重感;可伴有腹痛、咽喉腫痛、食欲不振、渴不欲飲、便血、尿血;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濕熱之邪侵襲人體,相互搏結,留戀在上、中、下三焦,熱以濕為屏障,則熱邪不能透轉外泄,熱灼血脈致血瘀,濕邪重著且凝滯,留而不去,致皮膚紫癜反復且遷延難愈。濕熱留戀于上焦,表現為咽腔及扁桃體紅腫,長期鼻塞,呼氣不暢,鼻淵等慢性感染癥狀。濕熱留戀于中焦,阻遏氣機,導致氣機失于暢通,不通則痛,發為腹痛、關節痛及血管神經性水腫等癥。濕熱留戀于下焦,邪氣積存日久,使腎臟受累,損害腎絡,出現血尿、蛋白尿。
近年來已有一些循證醫學的研究表明呼吸道感染常常是HSP發生和反復的觸發因素[7]。濕熱郁結上焦,多表現為咽腔充血、乳蛾腫大及長期鼻塞、呼氣不暢、鼻淵等慢性感染癥狀,易于反復,遷延難愈。濕熱伏于上焦,濕熱相互熬煎,傷于血絡,上焦血絡受損,致咽腔充血及乳蛾腫大;濕熱之邪黏滯、重著,易阻礙熱邪消散,濕熱阻滯于上焦難以祛除,致長期鼻塞、呼氣不暢、鼻淵。鼻炎、鼻竇炎、扁桃體炎等潛在的上呼吸道慢性感染灶,可能通過異常的免疫應答,產生包含IgA的免疫復合物沉積在小血管壁,誘發IgA血管炎(HSP)的發生,甚則造成腎損傷。濕性膠著而黏膩,火熱具有炎熱向上之特征,故其易郁于上焦,熱與濕相互熬煎,致使紫癜易反復遷延難愈,病情更加復雜。
“少火生氣”,生理性的少火為陽明胃、太陰脾之升降出入的正常運行。“壯火食氣”,病理性的壯火為濕熱蘊結日久所致。濕熱之邪氣充斥上下內外,傷及中焦之絡,故常出現皮膚紫癜伴腹痛、吐逆等癥狀。從中醫學角度看,過敏歸根于正氣虧虛,不耐邪擾[8]。中焦濕熱,氣機升降出入失常,津液運行輸布失司,致正氣虧虛,無法濡養周身四肢關節及肌肉。且脾胃為中焦之臟腑,濕熱之邪阻于中焦,則中焦氣機不暢,不通則痛,胃失和降致吐逆,腸腑傳化失司,甚至濕熱燔灼胃腸血絡而便血,致腹痛。濕熱留滯于中焦,均致腹痛及關節、肌肉痛反復。
“傷于濕者,下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濕郁為熱,熱留不去,熱傷血”。(《黃帝內經》)故濕熱易于蘊結下焦,損傷腎之血絡,以致腎的封藏作用失常,出現蛋白尿、血尿等癥狀。
小兒過敏性紫癜反復,濕熱阻于三焦之內,留滯于此,病久不愈,日久則氣陰耗傷。濕熱阻滯于中焦脾胃,致使氣機升降出入及運化均失常,則水濕之邪生于中焦。“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脾為精微物質的升降出入的要道,脾的散精功能失司,肺之通調作用失常,腎失開闔之功效,使得三焦均失于運化,致津液運化失常,導致水腫、蛋白尿等癥。腎者,為封藏之本,是下焦臟腑之一。中焦的運化對其封藏的精微物質運行有重大作用。中焦失司,腎失于封藏,下焦運化失司,精微物質不固,可加重水腫與蛋白尿的發生。
HSP濕熱證的治則為清利濕熱,化瘀通絡,以四妙丸為主方進行加減。方藥如下:蒼術、黃柏、薏苡仁、牛膝、白術、紫草等。在治療上,辨證為濕熱蘊結患者,上焦濕熱郁積為主,應遵循“ 治上焦如羽, 非輕不舉”治療原則,以疏風清熱、解毒通絡為治則,應用四妙丸合銀翹散加減,如咽腔充血或扁桃體腫,可加用木蝴蝶、黃芩,治以清熱燥濕、利咽消腫;中焦濕熱郁積為主,以“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為基本原則,以清胃理脾、通絡消積為治則,應用四妙丸合清胃散加減。脾主四肢肌肉,如出現四肢關節腫痛及肌肉痛,可加黃連以清利濕熱;如強烈的腹痛及便血,加白芍、藿香,以和胃化濕、緩急止痛;腹痛重者加木香、元胡;下焦濕熱郁積為主,應遵循“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的治療原則,應用都氣丸加減,如出現蛋白尿、血尿等尿檢異常及尿道灼紅,可加金錢草、墨旱蓮、山藥清熱利濕、滋陰補腎,隨證加減。
劉某,男,5歲。2017年2月13日初診。以反復皮膚紫癜1年余,再發4天為主訴。患者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下肢較密集皮膚紫癜,色紅,且伴有腹痛及關節腫痛。于當地醫院診斷為“過敏性紫癜”收入院醫治,查尿常規未見異常,予以對癥治療,療程7天。出院之后反復皮膚紫癜多次,均未有腹痛及關節痛。4天前上呼吸道感染后紫癜再次復發。刻下癥:患兒雙下肢零星皮膚紫斑,色黯,四肢沉重,伴有關節疼痛及熾熱,無腹痛,納差、咽痛、小便正常,大便稍干。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西醫診斷為:過敏性紫癜;中醫診斷:紫癜(濕熱證)。治宜清熱利濕,化瘀通絡。方藥(天江藥業中藥免煎配方顆粒):黃柏10 g,蒼術10,牛膝12 g,薏苡仁15 g,木瓜10 g,紫草12 g,生白術10 g,黃芩12 g,牛蒡子10 g,黃連6 g,當歸 12 g,川芎 9 g,藿香 10 g,茯苓 10 g,桑枝12 g,三七3 g,炙甘草6 g。每日1劑,分2次早晚飯后沖服。10天后復診,雙下肢皮膚紫癜明顯減退,偶有零星皮膚紫癜新出,腹痛及關節痛已完全消失。方藥調整為上方去桑枝,木瓜,繼服半月。再次復診時已無紫癜新發,食欲好轉,治療方藥調整為上方去藿香,繼服1個月。隨訪1年余,紫癜已未再反復新發。
按:此患者雙下肢皮膚紫斑色黯,見于關節周圍,予以紫草、當歸、三七化瘀通絡;伴有關節腫痛灼熱,應用黃連及黃柏以清利中焦及下焦濕熱,緩解疼痛;四肢沉重,予以木瓜、桑枝舒筋活絡;蒼術及白術健脾燥濕;薏苡仁、茯苓健脾除濕,利水滲濕,均清中焦及下焦濕熱之邪;咽喉腫痛,運用黃芩及牛蒡子以清熱利咽,清解上焦濕熱;納差,加藿香理氣和胃,健脾祛濕;甘草以調和諸藥。全方除濕清熱同治,健脾主運同在,同助三焦之運化,共奏清利濕熱,健脾主運之功效。
三焦辨證論治屬于臟腑辨證方法之一,在臨床中,以三焦辨證為基礎論治兒童反復發作性過敏性紫癜濕熱證運用廣泛,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