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國靖,潘 芳
(1.河南省濮陽市中醫醫院,河南 濮陽457000;2.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3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玫瑰糠疹是一種紅斑丘疹鱗屑性急性炎癥性皮膚病。皮損以被覆糠秕狀鱗屑的玫瑰色丘疹為特征,開始為一母斑,1~2周后分批出現分布廣泛的繼發斑,易發于青少年及青年人,病程呈自限性。筆者采用銀屑靈膏聯合刺絡拔罐治療玫瑰糠疹(濕熱蘊膚證)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2月在濮陽市中醫醫院皮膚科門診就診的50例玫瑰糠疹患者為觀察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治療組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齡8~43歲,平均28歲。對照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19~51歲,平均2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臨床皮膚性病學》[1]。前驅癥狀:包括全身不適、輕度發熱、頭痛、咽喉痛、關節痛、胃腸道不適和淺表淋巴結腫大等;皮損特征:直徑為2~5 c m或更大的橢圓形或圓形淡紅斑,中央色澤鮮艷呈橙紅色,邊緣略隆起呈淡紅色,境界清楚,表面覆有糠秕狀細薄鱗屑,皮損長軸與皮紋及皮膚張力線方向平行;出疹順序:先出現母斑,大多為1個,通常1~2周后,在軀干、頸部及四肢近側端相繼出現泛發性對稱性、對側性及成批的子斑;自覺癥狀多有輕度或中度瘙癢;口腔黏膜損害少有發生,后期可出現指甲營養不良和指甲凹痕。病程自限,3~8周皮損即自行消退,遺留暫時性色素或沉著斑。
1.3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及臨床經驗,辨證為濕熱蘊膚型。主癥:發生于靜止期,皮疹分布于軀干、頸部和四肢近端;皮損呈圓形或橢圓形,基底鮮紅或淡紅,略有浸潤,表面有較多鱗屑;多對稱分布,皮損長軸與皮紋平行;自覺瘙癢,陰雨天時癢劇。次癥:身重、困倦、腹部脹滿、心煩口渴,手足可多汗,大便黏或不調,尿微黃。舌象:舌質紅,苔白膩或薄黃;脈象:脈滑或數。
1.4 納入標準 符合西醫診斷標準和中醫辨證標準;年齡8~50歲;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5 排除標準 妊娠、準備妊娠或哺乳期者;泛發性體癬、梅毒、副銀屑病者;2周內服用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者;合并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肌肉系統等系統疾病者;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個觀察者。
2.1 對照組 給予阿昔洛韋片(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10983103)口服,每次0.2 g,每日3次;復方甘草酸苷片(秋山片劑株式會社,國藥準字J20130077)口服,每次20 mg,每日3次;外用爐甘石洗劑。
2.2 治療組 給予銀屑靈膏和刺絡拔罐聯合治療。①銀屑靈膏:銀屑靈膏(成都迪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51022516)口服,每次33 mL,每日2次。②刺絡拔罐:主穴選大椎,配穴選耳尖。首先取主穴,常規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針點刺大椎及周圍直徑1 c m內區域,迅速刺入1 mm,立即出針。點刺10~20下后,用閃火法將玻璃罐吸附在穴位上,留罐5 min,使拔罐處出血1~2 mL。起罐后常規消毒,擦拭血跡,并按壓止血。再取配穴,患者取正坐位,患者雙手揉搓耳郭使其充血。常規消毒后,左手折耳向前,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針迅速刺入耳郭上方尖端處,以1~2 mm為宜,迅速出針。輕壓針孔周圍,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棉簽擦拭。每側穴位放血20滴為宜,每周1次。兩組患者均囑其忌食辛辣腥發食物,忌熱水燙洗及搔抓患處,均治療4周。
3.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皮損消退,或僅遺留有色素沉著,癥狀消失;顯效:皮損消退≥70%,癥狀明顯減輕;好轉:皮損消退≥50%,且<70%,癥狀改善;無效:皮損消退不明顯,或臨床癥狀加重。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痊愈7例,顯效10例,好轉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2.0%。對照組痊愈4例,顯效7例,好轉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72.0%。治療組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
(2)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治療過程中,治療組輕微腹瀉1例,對照組2例出現惡心等現象,均不影響繼續治療。兩組患者血常規及肝腎功能等實驗室檢測指標均未見異常。
玫瑰糠疹是臨床常見皮膚病。皮損為軀干和四肢近端為主的分散性泛發性橢圓形玫瑰色斑疹,其外周邊緣有細薄鱗屑,皮疹長軸與皮紋平行,病程自限和不易復發。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病因及發病機制不明,目前有感染、藥物因素、自身免疫、遺傳性過敏等各種學說。本病春秋季節好發,有前驅癥狀和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皮損特征及典型疾病過程傾向于終身免疫等都提示其與病毒感染密切相關。
玫瑰糠疹屬于中醫“風熱瘡”范疇。如《外科啟玄》曰:“此瘡初則疙瘩癢之難忍,爬之而成瘡,似疥非疥。”《外科正宗·頑癬》曰:“風癬如云朵,皮膚嬌嫩,抓之則起白屑。”《醫宗金鑒》曰:“此證由風熱閉塞腠理而成,形如紫疥,痛癢時作,血燥多熱。”可見本病多因邪熱內蘊,又感風邪,內外相合致風熱凝滯,郁于肌膚而發病。且本病纏綿4周未愈者,多伴有濕邪,辨證為濕熱蘊膚。故宜用清熱解毒、疏風燥濕、活血化瘀之法治療。
銀屑靈方由苦參、甘草、白鮮皮、防風、土茯苓、蟬蛻、黃柏、生地黃、山銀花、赤芍、連翹、當歸組成。其中以苦參、白鮮皮、土茯苓、黃柏為君藥,以達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功;臣以金銀花、連翹、防風、蟬蛻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當歸、生地黃、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均為佐藥;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良效。同時研究表明,銀屑靈膏主要成分白鮮皮、苦參、土茯苓等均具有良好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且止癢效果明顯[3]。
刺絡療法,又稱放血療法,是用三棱針等針具針刺腧穴、病灶或淺表血絡處,放出適量血液,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靈樞·始終》曰:“久病者,邪氣入深……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靈樞·本臟》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刺血療法可促使組織再生和修復,具有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抗過敏及止癢的作用[4]。拔罐療法,古稱“角法”,其治療機制以拔除邪氣、調平經絡穴位氣血為主。而玻璃罐則便于觀察拔罐部位皮膚充血、瘀血程度。刺絡后拔罐又稱為刺罐法,是將刺絡療法和拔罐療法綜合起來的一種綜合治療方法。治療中選擇的大椎,又稱百勞,是督脈與手足三陽經的陽熱之氣交匯之處,可調和陰陽,激發陽氣,是清熱瀉火之主穴。筆者應用銀屑靈膏聯合刺絡拔罐治療玫瑰糠疹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較少,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