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愛紅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蒙醫醫院,內蒙古 錫林浩特026021)
蕁麻疹俗稱“風疹”,是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屬中醫“隱疹”。西醫定義各種原因所致的皮膚黏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及組織內水腫,病程在6周內為急性蕁麻疹[1]。急性蕁麻疹多因稟賦不耐,又食魚蝦等腥發食物;或因飲食夾滯,復感風邪,營衛不和,風邪客于皮膚腠理,郁而發病;也有因藥物過敏而誘發[2],特點為自覺皮膚瘙癢、潮紅,隨即發生扁平隆起,大小不一、色鮮紅,數分鐘或數小時后消失。急性期治療后一般在1~4周內痊愈,但也有遷延數月甚至幾年者,成為慢性蕁麻疹。其瘙癢癥狀影響睡眠及工作,故急性期治療非常重要。筆者采用中藥結合針灸及放血拔罐治療急性蕁麻疹,取得良好的效果,故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錫林浩特蒙醫醫院收治的32例急性蕁麻疹患者,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齡18~65歲,平均35.2歲;病程2~35 d,平均16.5 d;18例有家族過敏史。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制定:突然發病,皮損大小不等,形狀不一,水腫性斑塊,境界清楚;皮損時起時落,劇烈瘙癢,發無定處,退后不留痕跡;部分病例有腹痛或關節痛等癥,嚴重者呼吸困難,甚至窒息;皮膚劃痕試驗陽性。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停用治療急性蕁麻疹的藥物及其他治療方法至少半個月;未服用避孕藥及其他影響內分泌、免疫的藥物;自愿參加本觀察,并按時隨訪;肝腎功能正常。
1.4 排除標準 正氣極度羸弱(如年老、久病、大出血等);合并某些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局部皮膚感染、妊娠、哺乳期者;使用抗組胺和糖皮質激素藥物1周以上者;合并腦血管、肝膽、胃腸系統嚴重疾病、肝腎功能異常、腫瘤病者。
2.1 背部腧穴刺血拔罐法 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背部腧穴。取穴:大椎、雙肺俞、雙膈俞。碘伏消毒穴位后,取一次性5號注射器針頭,點刺腧穴數下出血,隨即用中號火罐拔于穴位上10 min左右,待血液微凝固,拔罐擦拭,消毒患處。囑患者當日不能洗澡。隔日1次,最多放血7次,3~5次為1個療程。
2.2 針刺法 主穴:雙風池、雙合谷、雙血海。風寒者加列缺;血熱者加曲池;內熱盛者加太沖。穴位常規消毒,選用0.25 mm×40 mm毫針針刺,采取瀉法,每次留針30 min,每周治療6次,10次為1個療程。
2.3 臍療法 患者平臥,針刺后,隨即在其神闕用中火拔罐,5 min后取下,隨即再次拔罐。如此反復操作3次,使患者臍處皮膚微微潮紅,紫紅效更佳。
2.4 中藥療法 口服自制脫敏消疹湯。組方:銀柴胡10 g,防風10 g,烏梅10 g,五味子10 g,浮萍10 g,薏苡仁30 g,蒺藜10 g,蟬蛻10 g,地膚子15 g,白鮮皮30 g。濕熱盛者加絲瓜絡15 g;風熱盛者加金銀花20 g,連翹15 g;血熱盛者,加牡丹皮10 g,梔子10 g,紫草15 g;風寒客表者,加麻黃5 g,荊芥10 g,桂枝10 g。每次早晚飯后半小時服用湯藥200~250 mL。1周為1個療程,治療1~5個療程。同時囑患者治療期間飲食清淡,忌食一切辛辣刺激及魚蝦等腥發食物。
3.1 療效評定標準 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痊愈:皮疹消褪無瘙癢;顯效:皮疹基本消褪,偶有少數出現,基本不癢,無復發;有效:皮疹大部分消褪,但是有復發,瘙癢較前減輕;無效:皮疹無變化,瘙癢無減輕。
3.2 結果 治療半年后,痊愈20例,顯效8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為100%。此方法治療安全,無其他不良反應,患者滿意率達87.5%。
患者,女,36歲,2016年7月27日初診。兩日前因食海鮮復受風致病,于外院診斷為蕁麻疹,靜脈滴注高糖溶液及激素治療1 d,當天疹消,第2日丘疹加重,故來我科就診。刻下癥:全身布有大小不等的高出皮膚之鮮紅色丘疹,癢甚,納可,二便自如,舌紅,苔薄白,脈滑數。診斷為熱盛型蕁麻疹,給予上述綜合治療。方藥如下:銀柴胡10 g,防風10 g,烏梅10 g,五味子6 g,蟬蛻10 g,浮萍10 g,牡丹皮10 g,梔子10 g,薏苡仁30 g,黃芩片12 g,地膚子15 g,白鮮皮30 g,絲瓜絡10 g,淡竹葉6 g,7劑。水煎服,早晚飯后半小時服用。患者于當晚癥狀緩解,治療期間共針灸5次,放血3次,丘疹全部消失,半年后隨訪未再復發。
隱疹與風邪關系密切,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易夾寒夾熱夾濕[3]。《諸病源候論》曰:“邪氣客于皮膚,每逢風寒相搏,則起風瘙癢。”臨床發現該病多因機體免疫力降低,又食辛辣及腥發食物,復感風邪,邪不可抗,侵犯肌表而發。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蕁麻疹患者多是具有過敏體質的人群[4]。
祝諶予自擬過敏煎(防風、銀柴胡、烏梅、五味子)可御衛顧表,抗過敏效果奇佳,其組方巧思,陰陽并調。本研究在其基礎上加大祛風止癢、健脾利濕之品。因皮疹形態表現為皮膚黏膜局部水腫,筆者認為無論在急性或慢性期利濕均不容忽視。自制脫敏消疹湯中,防風祛風勝濕;銀柴胡清熱涼血;烏梅酸澀收斂;五味子益氣斂肺;蟬蛻宣肺散熱;烏梅、銀柴胡、蟬蛻抗炎消腫,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浮萍體輕氣浮,發汗勝于麻黃,下水捷于通草,可透達表里,散風清熱消腫,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浮萍有收縮毛細血管及解熱作用,含有大量維生素B1、B2和維生素C,故為治療蕁麻疹的主要藥物;蒺藜、白鮮皮、地膚子可祛風利濕止癢;薏苡仁健脾利濕。
刺血療法源于《靈樞》:“宛陳則除之,去血脈也。”《素問·調經論篇》曰:“血有余,則泄其盛。”刺血療法可疏通經絡,解毒消腫,泄熱止癢,并能調動人體免疫功能,激發防御機制,增強免疫力。大椎為諸陽之會,為疏風清熱之首;肺俞宣肺解表;膈俞為血會,拔血罐可清熱涼血,活血消腫,治血病。神闕為經氣之海,五臟六腑之本,在該穴拔罐可培元固本,補益脾胃,行氣利水,提高免疫力,是治療皮膚病的常用方法。拔罐時,注意罐內負壓不可過大,皮膚微微充血、出痧最佳。風池為治風要穴,血海養血活血,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曲池清陽明之熱,合谷為手陽明原穴,兩穴合用增加疏風清熱、通經活絡之功;列缺祛風散寒,解肌發汗;太沖為肝經原穴,引熱下行。
本研究采用針藥綜合治療急性蕁麻疹效果較佳,副作用小,可有效緩解患者痛苦,值得在臨床運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