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林林,陳錦錦,孟書德,邢可可,通信作者:趙東曉
(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
抑郁癥是指以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活動能力減退、思維與認知功能遲緩為臨床主要特征的一類心境障礙。中醫古籍中無“抑郁癥”的病名,將其歸屬于“郁證”范疇。郁證是由原本肝旺,或體質素虛,復加情志所傷引起氣機郁滯,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阻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疾病[1]。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學習、工作壓力越來越大,郁證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嚴重影響,減輕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狀態可從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疾病嚴重程度及提高生活質量。筆者應用針藥并治療法治療郁證,療效較佳,現將經驗介紹如下。
中醫認為郁證主要是由情志刺激引起氣機郁滯所致,《古今醫統大全·郁證門》記載:“郁為七情不舒,遂成郁結,既郁日久,變病多端。”可見郁證的病因總屬情志所傷,主責于肝,一為肝氣郁結,疏泄失職;二為肝旺,疏泄太過。更有甚者,氣郁化火,火盛傷陰,致心腎陰虛。體質素虛者,氣血不足,加之情志所傷,易致氣機郁滯,氣留而不行結于內,日久生化無源,致心脾失養。
郁證總病機為肝郁氣滯,郁證的治療以疏肝解郁、調理氣機為大法,但不可只著重于瀉實,一味治肝[2]。郁證治則上還應兼顧瀉火、滋陰、補益心脾腎。鄭彝倫[3]認為腦神為治郁之主軸,倡導治郁不忘治腦,腦神得調,肝舒郁解神寧。因此,在針灸治療時總以疏肝解郁,調理腦神。
2.1 肝氣郁結 癥見精神抑郁,悲觀失望,善太息,胸悶氣短,或咽中如有物梗阻,頭暈,腹脹,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脈弦。治以疏肝解郁,理氣和中。藥用柴胡、香附、陳皮疏肝解郁;半夏、枳實辛散溫通,消痞散結,加強疏肝解郁之功;白芍養血斂陰柔肝;甘草調和諸藥。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消食健脾和胃;腹瀉者加芡實、訶子補脾澀腸止瀉;月經不調者加桃仁、紅花活血調經。
2.2 氣郁化火 癥見精神抑郁,急躁易怒,失眠易醒,注意力不集中,頭暈,頭痛,目赤,耳鳴,或嘈雜吞酸,舌紅苔黃,脈弦數。治以疏肝解郁,清肝瀉火。藥用柴胡、黃芩、梔子疏肝解郁,清瀉肝火;白芍、牡丹皮補肝體,柔肝緩急;當歸、茯苓、陳皮補脾益氣養血,實土以御木。失眠者加合歡花、首烏藤解郁安神;嘈雜吞酸、嘔吐者加黃連、吳茱萸降逆止嘔,清肝火;舌紅少苔,脈數者加麥冬、石斛、生地黃清熱養陰。
2.3 心脾兩虛 癥見精神抑郁,多疑易驚,緊張不安,易怒,失眠多夢,心神不寧,消極悲觀,甚至有自殺傾向,心悸,健忘,不思飲食,頭昏沉,舌淡苔薄白,脈弦細。治以解郁安神,補益心脾。藥用柴胡、白芍疏肝解郁,養血斂陰;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當歸、陳皮、甘草補氣養血,健脾養心;炒酸棗仁、合歡皮、首烏藤養血解郁安神。胸部憋悶者加郁金、香附、桃仁理氣開郁,活血化瘀;心神不寧、多疑易驚、失眠重者加煅龍骨、煅牡蠣重鎮安神;頭昏沉、健忘者加石菖蒲、遠志化痰開竅,醒神益智。2.4 心腎陰虛 癥見精神抑郁,情緒多變,易激動,心悸,健忘,失眠,頭暈,五心煩熱,舌光紅無苔,脈細。治以滋陰補腎,養血安神。藥用女貞子、山茱萸、麥冬、生地黃、玄參滋陰降火補腎;黨參、茯苓、甘草益氣養血;柴胡、黃芩疏肝解郁清火;遠志、石菖蒲化痰開竅,醒神益智。盜汗多者加浮小麥固表止汗;遺精者加金櫻子、覆盆子益腎固精。
針灸治療以理氣解郁、調理腦神為主。因郁證總病機為肝郁氣滯,腦神為治郁之主軸,又七情致病首傷心神,故選穴上以奇穴、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為主,再配以隨癥取穴。主穴為百會、四神聰、神門、印堂、內關、合谷、太沖、期門、三陰交。百會、印堂、四神聰鎮靜安神,醒腦開竅,清頭明目。神門為心經原穴,寧心安神;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寬胸解郁,調暢氣機;太沖為肝經原穴,期門為肝經募穴,疏肝解郁,平穩情志,調理氣血;合谷與太沖為“開四關”之法,醒腦開竅;三陰交健脾益血,調肝補腎。肝氣郁結者加行間、俠溪疏肝解郁;氣郁化火者加行間、支溝清瀉肝火;心脾兩虛者加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健脾益氣、養心安神;心腎陰虛者加心俞、腎俞、太溪滋陰降火補腎;咽中如有物阻者加天突、照海清利咽喉;盜汗者加復溜、合谷止汗。肝氣郁結者、氣郁化火者用瀉法,心脾兩虛者用補法,心腎陰虛者平補平瀉。
《臨證指南醫案》指出“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心理疏導在治療郁證時也極為重要。作為醫者應深入了解病史,向患者詳細講解病情,使其能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消除情志致病的原因,調動患者的積極因素。此外,規律作息,適度參加體育活動,飲食清淡,可提高郁證的治療效果。
患者,女,30歲,2017年7月初診。主訴:情緒低落伴入睡困難3年,加重1周。患者自訴3年前因工作壓力較大,逐漸出現情緒低落,入睡困難,多夢,晨起后頭部昏沉,易激怒;曾服用舍曲林、文拉法辛、疏肝顆粒,癥狀稍改善。刻下癥:情緒低落,入睡困難,多夢,晨起后頭部昏沉,易怒,注意力不能集中,時有胸悶心悸、乏力氣短,口干,納差,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西醫診斷:抑郁癥。中醫診斷:郁證,屬心脾兩虛證。治以解郁安神,補益心脾。給予四逆散和歸脾湯加減。處方:柴胡10 g,白芍10 g,黨參片30 g,茯苓30 g,當歸10 g,陳皮10 g,甘草片6 g,合歡皮30 g,首烏藤30 g,遠志10 g,荷葉15 g,滑石15 g(包煎),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7 d為1個療程。配以針灸,取穴百會、四神聰、神門、印堂、內關、合谷、太沖、期門、三陰交、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內庭。內庭行瀉法,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針行補法配灸,其余穴位行平補平瀉,以患者產生酸、麻、脹、重感為宜,留針30 min,每日1次,7 d為1個療程。二診:患者情緒低落稍好轉,多夢減少,晨起后頭部昏沉減輕,胸悶心悸、乏力氣短偶爾出現,納差稍好轉,惡心干嘔、口干好轉,舌淡苔薄白,脈沉細;上方去滑石,繼續服用14劑,針灸同上。三診:患者情緒低落好轉,入睡困難減輕,晨起后頭部昏沉明顯減輕,注意力稍能集中,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守上方7劑,針灸去內庭,余同上。四診:上述癥狀基本消失,偶有入睡困難,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守上方7劑,針灸同上。1個月后隨訪無復發。
郁證既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也不是一個單獨癥狀,而是多種疾病表現出的臟腑氣機阻滯,氣血津液運行紊亂,失其通暢調達的一類病證[4]。西醫目前使用的抗焦慮、抗抑郁藥療效不十分顯著,不良反應較多,而且需終身服藥。而中醫的針藥并治療法,加上心理疏導,療效顯著,副作用小,可在臨床中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