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當前,學科作為高校的基本組成單位,其發展水平反映了高校的綜合實力,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功能的根本保證。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看,一個國家高校學科建設的總體水平,反映了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在全球的發展水平和勢頭。因此,高校學科建設始終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中醫兒科學科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和河南省優勢特色學科中醫學覆蓋學科,在建設過程中,不斷挖掘學科內涵、界定學科外延,并結合學科發展實際推進學科建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建設成效。筆者擬結合有關學科概念的一些認識,對中醫兒科學的學科建設進行探討。
“學科”一詞古已有之。在我國,至少可以追溯到唐宋時代。例如,《新唐書·儒學傳》序載:“自楊綰、鄭馀慶、鄭覃等以大儒輔政,議優學科,先經誼,黜進士,后文辭,變弗能克也”[1]。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二:“咸通中,進士皮日休進書兩通:其一,請以《孟子》為學科”[2]。“學科”的含義,可以理解為我國古代學問的科目及門類。《辭海》進一步定義為“一是學術分類,指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二是教學的科目,是學校教學內容的基本單位”。
在西方,“學科”最早出現于古拉丁文中(discipline),原意為知識、教導和紀律。“discipline”一詞在《牛津英語字典》里則被解釋為:“為門徒和學者所屬,基于普遍接受的方法和真理。”此外它還有紀律、訓練、約束甚至熏陶等含義。綜合來看,“學科”一詞反映了人類學習和認知的過程,即通過有組織的教導和訓練,達到學習掌握各種知識的目的。現代學科則既指知識體系,也包括圍繞著這個知識體系遵循相應的方法所開展的各種教學或科研活動,以及開展這些活動的學術組織[3]。
在我國,目前比較統一的認識為:所謂學科,是指由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構成的相對穩定但又不斷變化的動態科學領域。其結構體系大致包括學科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和學科方向等四個方面。在2011年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中,把學科分為13個學科門類(文、史、哲、經、法、教、理、工、農、醫、軍、管、藝)和110個一級學科。而中醫兒科學科就歸屬于醫學門類中的中醫學一級學科下,屬于其覆蓋的二級學科。這種歸類方法體現了以學科的知識或學術體系為主,兼顧行業分工的特點。我們認為,對學科的這種認識及其有關權威分類,對于高校學科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包括對醫學院校及省級以上醫療機構中醫兒科的學科建設具有共識性的指導意義。
學科內涵中最核心的部分應該是“知識體系”,知識不僅是學科發生發展和分化綜合的依據,更是所有學科組織孜孜以求的最終目標。所以學科的核心內涵就是“同類知識的集合體”。而知識的外在表現形式,即教學或科研的功能單位,則構成了學科內涵的第二重含義。外延是內涵的拓展,是學科知識體系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反映出人們對學科知識體系的另一種認知方法——如果說學科內涵是對本學科知識體系本質的深入挖掘,那么學科外延就是對本學科知識體系邊界的探索。對學科外延的研究雖然會模糊學科的界限,但也擴大和豐富了學科的知識領域,促進了學科的進步,甚至會催生出一批新的學科。但是,對學科外延的探索也并不是盲目的,它必須基于對學科內涵的深入研究和挖掘。其目的是為了解決本學科知識領域研究中遇到的問題或困境。而隨著學科知識體系的逐步豐富,所謂的外延也可能轉化為學科內涵的一部分。
“學科建設”,是指學科建設的主體為了滿足自身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依據學科發展規律并結合自身實際,采取多種措施和手段促進學科進步和發展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簡言之,即建設學科或發展學科。闡釋學科建設的含義,應著重理解三個概念,即學科建設的主體、載體和客體。
3.1 學科建設誰來建——學科建設的主體 學科建設主體是指擔負學科生存發展職責的某種社會機構或組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科建設主體主宰著學科的命運,對學科發展和進步起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嚴格意義上的學科建設主體并不僅限于高等學校,它應該是多元的,政府機構、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乃至社會團體(學會)都可以成為學科建設主體的組成部分。因此,對于河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兒科學科來說,不僅學校和附屬醫院是其建設的主體,省教育廳乃至國家中醫管理局都應當是本學科建設的主體之一。
3.2 學科建設如何建——學科建設的載體 實現學科發展和學科進步的途徑即是學科建設的載體。學科建設中的學科不是抽象概念,它具化為一種特殊內在規則下的組織形式,突出表現在以一定的組織機構為依托,即學科建制;并按照一定的內在規律(或規則)運行,即學科制度。學科建制是學科發展的物化依托,學科制度是學科發展的精神保障,二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了學科建設的載體。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科建設的內容更多的是圍繞著這個載體進行的,即如何通過調整學科建制和完善學科制度來影響學科的發展。
3.3 學科建設建什么——學科建設的客體 學科建設的客體是指學科在自身研究領域內逐步形成的系統、獨立、規范的知識體系,是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是學科建設的終極目標和核心內涵,是一門學科之所以成為學科的標志。
中醫兒科學是一級學科中醫學之下的二級學科,是以中醫學理論體系為指導,以傳統的中藥、針灸、推拿等方法為治療手段,以胎兒至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生理病理、喂養保健及各類疾病的預防治療為研究內容的一門綜合性醫學科學[4]。它薈萃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兒童養育和疾病防治的豐富經驗,隨著中醫學尤其是中醫內科學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和實踐體系。也就是說,隨著學科內涵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學科外延的不斷拓展,中醫兒科學的學科建設也必然不斷獲得新的發展。
4.1 進一步明確學科定位 中醫兒科學最核心的定位是以中醫中藥防治小兒內科疾病,即中醫小兒內科學。傳統中醫研究,無論是內科學還是兒科學,均以“證”和“癥”為主要研究對象,而現代醫學以系統劃分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神經、心血管、內分泌、遺傳代謝、血液等各專業,專業的劃分促使研究更為深入,促進了學科的發展,產生了三級學科的分化。而中醫兒科學近十年才將疾病以系統劃分,每一系統所涉及的病種還較少,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內涵研究,擴展學科的外延。尤其對與其他學科交叉的領域,如小兒婦科學、小兒骨傷、小兒皮膚、外科、五官科、精神心理科等專業,均應定位于兒科學的外延部分,并大力發展這些外延專業,擴大中醫藥防治兒科疾病的范圍。
4.2 重新審視醫學分類的角度 在醫學分類方面,我們應該適當調整分類方法。我國古代就有“養胎護胎”、“胎養胎教”的論述,《格致余論·慈幼論》記載:“兒之在胎,與母同體,得熱則俱熱,得寒則俱寒,病則俱病,安則俱安。”對于新生兒、嬰兒及幼兒等不同階段的養護在各類醫籍中多有論述,如《嬰童百問》、《保嬰撮要》、《育嬰家秘》等。這些其實就是屬于現代醫學中的預防醫學內容。而預防醫學在現代兒科學中有重要地位,極具發展潛力,中醫藥在兒童護養及疾病預防等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應當更加深入研究,爭取較大發展,這也將擴大中醫兒科學的外延部分。
4.3 吸收先進的治療方法和手段 不可否認中醫兒科學的特色是以中醫藥手段和方法防治兒科疾病,以中藥、針灸、推拿等為代表的傳統中醫療法是中醫兒科學內涵的重要內容。隨著科學的進步,現代醫學的發展突飛猛進,在疾病的診斷、發病的機理等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中醫兒科學若故步自封于傳統中醫藥模式,對先進的、科學的診治手段與方法視而不見,學科必將難以進步。我們應該主動和積極地吸收、使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方法,在此過程中,應突出中醫特色和優勢,努力發掘各種中醫傳統治療方法和傳統治療經驗在現代疾病譜中的應用,促進現代中醫學的發展。
4.4 靈活看待中醫兒科學的研究對象 一直以來,對于兒科的研究對象有著較大的爭議,是從胎兒到青春期(14歲),還是如2002年世界兒科大會建議的應在18歲以下?一部分兒童時期的疾病,卻經久延至成人后;還有一部分疾病以兒童多發,但亦有少數年長兒及成人患病。對于此類患者再以年齡來確定其是否為中醫兒科學研究對象,多有不妥。故在學科發展建設的過程中,應當遵循一定的標準,但又需靈活看待我們的研究對象,應以是否為我們的治療優勢,是否有利于患者為出發。
總之,要對中醫兒科學的建設和發展有明確的定位方向,解決臨床問題、提高臨床療效是兒科學發展的宗旨。在此基礎上,我們應當深入中醫兒科學內涵與外延的研究,促進現代中醫兒科學的三級學科分化和建設;重新調整醫學分類的角度,重視中醫兒科預防醫學的發展;吸收現代科學先進的治療方法和手段,發掘中醫傳統治療方法和經驗在現代疾病譜中的應用;靈活看待學科的研究對象,以發揮治療優勢并利于患者為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