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爽,王藝達,馬 赟
(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
小兒咳嗽是以咳嗽為主癥的肺系疾病。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有聲有痰謂之咳嗽。小兒咳嗽臨床以外感咳嗽多見,冬春二季發病率高[1]。膏摩療法是指將按摩手法與藥物制劑相結合,以手法助藥力[2],同時可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安全性較高。由于小兒皮膚嬌嫩,若使用具有潤滑作用的介質,不僅便于推拿手法施術,且能保護小兒皮膚。醫學專著中收入了大量的膏摩方,筆者翻閱古籍,運用古方、古法制作按摩膏,并運用于臨床,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以資臨證參閱。
患兒,男,4歲,2016年12月18日初診。患兒于3 d前因外出受涼出現咳嗽,聲重,鼻塞流清涕,痰稀色白,無氣喘、呼吸困難,無抽搐,在家自行口服“小兒止咳糖漿”治療,癥狀無明顯好轉。1 d前咳嗽加重,晝夜均明顯。刻下癥:神志清楚,精神不佳,形體稍瘦,呼吸尚平穩,口周無青紫,咳嗽頻發,雙肺呼吸音粗,食少眠差,二便調,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指紋浮紅,脈浮緊。中醫診斷為咳嗽,證屬風寒襲肺。治法當以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以五物甘草生摩膏加小兒推拿手法治療。具體操作如下:患兒取坐位,醫者將手搓熱后取適量五物甘草生摩膏,先摩囟門3 min,再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揉耳后高骨各30次,清肺經、推三關各300次,掐二扇門5次后加揉50次,按揉膻中、中脘、足三里及豐隆各50次;患兒取俯臥位,揉風門、肺俞各50次,分推肩胛骨200次,捏脊3次。治療結束后囑其多飲溫水,禁食生冷刺激之品,注意保暖及休息。患兒在首次治療后,咳嗽明顯減輕,少涕,無痰,飲食及睡眠尚可。繼用上法,經2次治療后痊愈。出院時外帶五物甘草生摩膏,囑其母于早起摩于患兒囟門及手足心,日常保健。
《備急千金要方》載:“五物甘草生摩膏,治少小新生肌膚幼弱,喜為風邪所中,身體壯熱,或中大風,手足驚。甘草、防風各一兩,白術、桔梗各二十銖,雷丸二兩半,上五味咀,以不中水豬肪一斤煎為膏,以煎藥,微火上煎,消息視稠濁,膏成,去滓,取如彈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兒百遍,寒者更熱,熱者更寒,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風寒。”筆者認為,五物甘草生摩膏中的防風走表可祛風邪;白術益氣健脾;桔梗宣肺利咽化痰;雷丸被《神農本草經》稱為“作膏摩除小兒百病”;再加以豬肪滋液潤燥;諸藥合用,具有疏風解表、宣肺化痰止咳之功。小兒推拿手法中摩囟門有散寒之效,還可作為保健手法預防感冒;解表三法(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與揉耳后高骨、揉風門合用疏風解表;推三關、掐揉二扇門祛風散寒,發汗解表;按揉膻中寬胸理氣;清肺經、按揉豐隆、揉肺俞、分推肩胛骨宣肺化痰止咳;按揉中脘、足三里健脾和胃;捏脊通經絡,和臟腑[2]。因此,小兒推拿手法配合五物甘草生摩膏,可增強解表疏風散寒、化痰止咳之效,兩者聯用,相得益彰。
膏摩療法可充分發揮推拿手法和藥物的綜合治療作用,從而提高整體的治療效果,其操作方便,安全,可被廣泛地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