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錦
(吉林省吉林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吉林 吉林132012)
腸梗阻是外科較為常見的急腹癥之一,是一種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或腸內容物通過發生障礙的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及排氣、排便障礙等,情況嚴重者可出現腸壁供血不足,甚至腸道壞死,威脅生命安全。本病反復發作,變化快,并發癥多,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因此對護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醫稱腸梗阻為“腸結”,根據臨床表現將其歸納為“腹痛”“積滯”“腹脹”“便閉”等范疇,結合舌、脈四診合參辨證分型,可分為熱結腑實、寒邪直中、蟲積阻結、血瘀氣滯4型。本研究依據腸梗阻患者不同中醫證型,采用中西醫結合辨證護理,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年3月至2011年1月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270例腸梗阻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均進行中醫辨證,針對不同分型采用中西醫結合辨證護理。其中男183例,女87例;年齡17~85歲,平均42歲;其中機械性腸梗阻42例,粘連性腸梗阻112例,不完全性腸梗阻65例,麻痹性腸梗阻51例。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腹脹(低位者明顯)、腹部絞痛,疼痛多呈陣發性,伴惡心、嘔吐(高位者出現早且頻),多無排氣、排便[1]。查體見:腹部膨隆,可見腸型及蠕動波(低位者明顯),腹部觸診有不同程度的壓痛(多局限性)、反跳痛及輕度肌緊張,聽診可聞及氣過水聲,腸鳴音高亢或消失。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增多,絞窄性腸梗阻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常在15.0×109/L以上;中性粒細胞增加;血清CO2結合率降低,出現代謝性酸中毒及低鉀、低鈉、低氯引起的酸堿平衡紊亂。X線檢查可見多個氣液平面及脹氣腸袢。
2.1 中醫護理
(1)病情評估 觀察患者神志及血壓變化,如出現高熱神昏、四肢厥冷、血壓下降、脈數無力或細數欲絕等中毒性休克征象等,應報告醫生,做好搶救工作。
(2)情志護理 患者常因疼痛等不適癥狀出現煩躁,擔心治療效果不佳、承擔過重的經濟負擔等,出現焦慮不安等負性情緒。故護理時應做到耐心傾聽患者提問、訴說,多與其交流,主動向患者介紹該疾病的病程發展、治療過程等知識,解釋各種護理措施的目的和必要性,消除患者顧慮與恐懼,同時使其樹立信心,更好地配合護理工作。
(3)用藥護理 給予自擬歸桃承氣方。組成:大黃12 g,芒硝9 g,枳實9 g,當歸15 g,桃仁10 g,厚樸12 g,水煎。在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的情況下,將200~300 mL藥液自胃管注入[1],同時配合從肛門緩慢滴入或灌入作保留灌腸。從胃管注入中藥前,應先將胃內容物抽凈后再注入中藥,夾閉胃管1~2 h;中藥宜溫服,服藥后觀察有無排便矢氣,服藥后宜臥床休息,禁止活動。服中藥攻下劑后應觀察療效,若腹痛減輕、已排便者,為梗阻緩解之兆,可繼續服藥;若服藥后腹痛加劇,體溫上升,為病情加重,應及時通知醫生。嚴密觀察病情6~12 h,若癥狀無緩解或病情加重則及時轉手術治療。
(4)按摩 應用上述治療方法的同時,可按壓天樞、中脘、足三里等穴位促進腸道蠕動,按壓內關、足三里、合谷、上巨虛等穴位止吐、止痛,每4~6 h 1次。
(5)飲食護理 梗阻急性發作時應禁食,行胃腸減壓。梗阻解除后,宜進清淡素食、半流質或軟食,如小米粥、面片湯,以養胃氣;宜少食,勿暴飲暴食。忌肥膩、油炸、堅硬、辛辣、燥熱、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及產氣的甜食及牛奶、豆漿等。
2.2 并發癥護理 ①嚴密觀察腹痛的時間、性質、部位及程度。遵醫囑放置胃腸減壓引流管,使其固定、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氣味、性質和引流量,發現血性引流液時應立即報告醫生。②觀察嘔吐的時間、次數和嘔吐物的顏色、性質、氣味等。記錄出入量,同時做好口腔護理。③觀察是否有排便、排氣、包塊、腸蠕動波、腸鳴音和有無腸型等情況,如由急發性絞痛轉為持續性絞痛,為病情加重表現。④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腹部情況,如腹部疼痛不緩解、腹痛加劇、腹脹不對稱、心率增快、血壓升高、腹部出現壓痛性腫塊、嘔吐物或胃腸減壓物中有血性液體者為病情加重表現。
270患者護理后治愈197例,嘔吐控制,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腹部X線正常。好轉56例,嘔吐次數減少,或間歇時間延長,部分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17例,癥狀加重,未排便排氣,查體見腹部膨隆,壓痛、反跳痛或肌肉緊張明顯。血常規示白細胞升高,X線顯示氣液平面增加及脹氣腸袢[2]。
《靈樞·四時氣》載:“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蹦c為傳化之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飲食不節、運化失司,或寒邪凝滯、熱邪郁結,或既往腹部手術病史,均可致腸道氣血瘀阻,梗阻不通,不通則痛。胃腸之氣上逆則吐,腸腔積氣積液則脹,大便矢氣不通則閉。治療方面,《金匱要略》云:“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北狙芯窟x用歸桃承氣湯,其中當歸味甘、辛、苦,性溫,歸肝、心、脾經,活血補血、潤燥滑腸,治療血虛諸證、癥瘕積聚、腸燥便難等;桃仁味甘、苦,性平,歸肝、心、大腸經,活血祛瘀、潤腸通便,多主治癓瘕痞塊及腸燥便秘等;大黃、芒硝、枳實、厚樸共組大承氣湯方,為瀉下劑,具有峻下熱結之功效,主治陽明腑實證,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則硬等。諸藥合用,具有通里攻下、化瘀散結的作用。因此給予腸梗阻患者中西醫結合辨證護理,既減輕了外科手術帶來的痛苦,消除患者對外科手術的恐懼心理,也有利于避免因再次手術帶來的腹腔粘連,提高了治療效果,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