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彬洋,王 崗,劉曉瑞,包 銳,白 潔,黃大祥,韓雨欣,蘇國明,張姍姍
(1.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610100;2.四川省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四川 自貢643000)
小兒腹瀉屬中醫“泄瀉”范疇,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綜合征。該病是兒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各年齡均可發病,尤其嬰幼兒發病率較高。臨床上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水樣便為主要表現。癥狀較輕,一般預后良好。重癥腹瀉者預后較差,因腹瀉可傷精耗氣,容易出現陰竭陽脫。若久泄遷延不愈,會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現代研究認為小兒腹瀉的主要病原體大多數為輪狀病毒,故臨床治療以抗病毒為主,但其治療效果不佳[1]。同時,臨床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療可造成腸道菌群失調,破壞腸道生態平衡,增加細菌的耐藥性等,使泄瀉遷延或加重[2]。
中醫認為泄瀉的主要病因是外感六淫、內傷飲食,導致脾胃虛弱。小兒本為稚陰稚陽之體,脾胃功能未發育完全;乳食不當、寒溫不調等因素均會影響小兒消化吸收功能,其病變過程為脾之運化失職,升降失度;水入不運從而化濕,清濁混雜,并走于腸間則病泄瀉也。《幼幼集成·泄瀉證治》記載:“夫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化,而為氣血以行榮衛。若飲食失節,寒溫不調,以致脾胃受傷……乃致合污下降,而泄瀉作矣。”臨床上以消食導滯、疏風解表、清熱利濕、溫陽補腎等為治則。雖然中藥效果較好,但是多以湯劑為主,小兒依從性差,難以配合服藥。小兒推拿作為一種簡便易于接受的綠色療法,療效甚佳,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與認可。現將三大小兒推拿流派介紹如下。
目前,小兒推拿以齊魯小兒推拿流派較為盛行,推拿三字經流派是其中的經典代表。其派名來源于徐謙光所著《推拿小兒全書》,習稱《推拿三字經》。三字經流派的獨到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3]:①手法操作簡便易學,臨床常用的只有推、拿、運、揉、搗、分合6個常用手法。②手法快而輕,力道輕重因皮膚的堅嫩與感覺的敏鈍而不同。③取穴精而少,善用獨穴,常用穴位不過幾個。在小兒腹瀉的治療上,主要是通過手法直接作用于皮膚,刺激穴位,功效主要以運脾化濕、清腸為主,從而改善及恢復胃腸功能。常用的基礎手法有清胃、清天河水、清小腸、清大腸、平肝等,在此基礎上可辨證加減,如伴嘔吐者,加予運八卦;伴腹痛者,加予揉板門。如葛湄飛等[4]運用三字經流派推拿治療小兒泄瀉,如傷食瀉、濕熱瀉、脾虛瀉、風寒瀉、脾腎陽虛瀉等泄瀉。韓新民等[5]根據臨床癥狀先辨證分型,然后根據每一證型選取不同手法和穴位;如脾虛瀉推三關,補脾土,補大腸,摩腹,推上七節骨,捏脊,重按肺俞、脾俞、胃俞、大腸俞;濕熱瀉清補脾土,清大腸,清小腸,退六腑,揉小天心等。此外,廖品東等[6]治療小兒腹瀉,無論急、慢性者,均取得較好療效。
湘西小兒推拿流派源于我國中部大省湖南省,以湘西地區最為著名,而其中又以名老中醫劉開運為翹楚。劉老尤擅長小兒推拿,最為著名的理論為“五經推治法”,該法在小兒推拿各流派中獨樹一幟[7],湘西小兒推拿(劉氏)較重視對腹瀉病因的辨證,由此提出了“推經治臟”理論。
湘西小兒推拿理論創建于19世紀70年代[8],以五行學說的相生相克理論及中醫傳統的藏象學說為準則;結合小兒自身的生理病理特性,以“推五經”作為其學術思想的主要內容[9]。“推五經”理論思想內涵在于歸經施治,小兒腹瀉不可簡單歸于脾胃問題,應結合五行的制約關系、五經穴的補瀉及主次情況,其推治法如下[10]。①濕熱瀉:治法以清熱利濕為主。處方為先清脾經,再清肝經,繼續清心經,清肺經,補腎經,清大腸,最后再清后溪,按揉足三里。②寒濕瀉:治法為溫中散寒,化濕止瀉。處方為先補脾經,再清肝經,繼而補肺經,補腎經,最后摩腹,按揉足三里。同樣再采用調中安中法,揉臍,推背法。③脾虛瀉:治法以健脾益氣、溫陽止瀉為主。處方為先補脾經,再清肝經,繼而先補心經,后清心經,補肺經,最后補腎經補中健脾,摩腹,捏脊,再以揉臍、揉龜尾、推上七節、按肩井結尾。至于久瀉不止的癥狀,加按或灸百會、神闕、龜尾等穴位。
張漢臣推拿流派同屬齊魯流派的分支,在治療取穴上強調“補虛扶弱、補瀉兼施”的原則[11],其學術思想注重“扶正”,創立小兒推拿“扶正”派。該流派認為小兒屬稚陰稚陽之體,寒溫不宜太過,補瀉不可過猛,常用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相互制約,相須為用。清法配合溫法,補法配合清法,如補腎經配清板門以滋陰清熱等。同時也常用分陰陽、合陰陽、重分陰、重分陽,以及推三關、退六腑組成大分陰陽術對,以促進人體的自愈。《實用小兒推拿》正是借鑒此思想,出現了大量的由補腎經、清板門組成的滋陰清熱術對,由補脾經、揉一窩蜂、揉外勞組成的溫陽散寒術組,以及補脾經、清板門、內運內八卦、清四橫紋組成的調理脾胃術組。
對腹瀉傷食等外感內傷之證,張漢臣推拿流派也強調必須時時顧護正氣,祛邪亦不忘扶正,并提出以“小兒推拿治療八法”作為基本法則。具體如下:汗法,揉二扇門和乙窩風;吐法,點天突,推清板門;下法,逆運內八卦,推四橫紋,加推清肺金,推退六腑等;和法,揉小天心,分陰陽,揉小橫紋;溫法,揉外勞宮,推上三關二穴;清法,推清板門,推清天河水;補法,推補脾土,推上三關,推補腎水,揉二馬等穴;消法,揉小天心,揉小橫紋,揉精寧等穴[12]。
當然,除上述3大流派以外,孫重三及海派兒科推拿流派也有一定的特色。如孫重三小兒推拿流派在腹瀉的治療中強調復式操作手法的應用,同時重視“舒行氣血、通和陰陽、調節臟腑營衛,調整機體的生理功能”[13]。而海派兒科推拿流派在其內容上改良傳統小兒推拿八法為新十法,如“擦法”的運用為該流派所特有[14]。
綜上所述,小兒推拿治療腹瀉為民間常用[15],且常與其他方法聯合治療,在治療腹瀉上有一定的特殊療效,值得借鑒。